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系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煤直接液化过程中铁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及表征方法, 探讨了催化剂存在的不足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温俊刚 《当代化工》2016,(11):2710-2713
对煤直接液化项目煤浆加热炉结焦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加热炉结焦速度,提高加热炉运行时间和效率。同时对加热炉结焦后的多种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外循环悬浮床反应器在煤液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循环悬浮床的结构和应用形式,分析了物料在反应器各部分的状态。对循环悬浮床反应器在煤直接液化应用中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分形学在煤直接液化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表面分散维D表征浸渍前后煤样的表面不均匀性的变化,并进一步关联助剂的添加,干燥温度对催化剂前驱体在煤样表面上分散性和反应活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适量添加助剂可以有效地防止前驱体在煤表面的局部聚集,提高浸渍煤样的表面分数维和反应性,较低的干燥有利于催化剂前驱体在煤表面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5.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其本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2020年已高达78.6%。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然料和化学品的研制开发,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煤直接液化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工艺,含有固液气三相介质,煤直接液化工艺对设备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设备方面运行的状态直接影响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7.
高建强 《清洗世界》2022,38(3):25-27
延迟焦化装置作为当前重质油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在其正常运转过程中延迟焦化加热炉由于受到不断加热致使其反应过程中产生焦垢,焦垢的产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设备的反应效率从而导致设备运转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有效的清除焦垢成为保障焦化装置长期有效运转的关键.当前在清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将机械清焦技术运用到延迟焦化加...  相似文献   

8.
该公司煤直接液化过程污水排放量约100 t/h,且具有污染物浓度高、色度深、水质波动大、生物降解难度大等特点,主要污染物有COD、挥发酚、总酚、氨氮、有机氮、硫化物、石油类等。采用了催化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在原生化处理前端增设高浓度有机物污水预处理装置,在生化处理后端增设臭氧氧化装置,有效降低了污水的生物毒性,提高了整体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减轻了对后续系统的冲击,使该污水处理装置出水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9.
以某煤直接液化项目污水处理系统为例,分析了生化处理装置中存在的出水不能稳定达标回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介绍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的工程设计情况,主要包括:转鼓机械格栅、A/O池、MBR膜池。按此设计,对原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一套MBR处理装置,作为二级生化装置。运行实践表明,采用MBR工艺,提高了回用水的水质,实现了回用水的稳定达标回用。  相似文献   

10.
《煤化工》2021,49(4)
为实现煤直接液化与煤间接液化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将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柴油和宁夏煤间接液化柴油性质与GB 19147—2016中车用柴油(Ⅵ)(简称国Ⅵ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对比,得出煤液化油品调和控制的关键指标为运动黏度、凝点、冷滤点、闪点、十六烷指数和密度,并对关键指标的生产控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室调和试验调和出满足国Ⅵ标准要求的0号、-10号和-20号柴油,确定了两种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比例;实验室和工业化调和的-10号柴油数据均满足国Ⅵ标准对-10号柴油的要求,且两者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11.
红柳林煤(HLL)经温和加氢液化(430℃)和炭化(410℃)得到的液化残渣(DCLR)与其他5种原料煤在实验室条件下配煤炼焦制备坩埚焦,有利于缓解优质炼焦煤短缺的现状,降低配煤炼焦的成本,有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了原煤黏结指数,利用不同配比的煤样进行实验室坩埚焦的制备,分析了其焦炭成焦率、冷态强度和热态强度等性质,并提出配煤体系中加入DCLR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5%和10%的DCLR可分别替代12%和18%的优质炼焦煤,且得到的焦炭品质不变。DCLR加入量从5%增至10%时,焦炭的抗碎强度提升了1.20%,耐磨强度降低了1.04%,焦炭的热反应性提升了3%,反应后强度增加了2%;此外,DCLR的添加量不宜过高(15%),这是因为DCLR的高活性和高含量的惰性组分使配合煤的黏结性下降。DCLR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液化温度430℃、炭化温度410℃、1%碱式氧化铁催化剂,此时制备的DCLR的黏结性指数为68,黏结性较强,适合作为配煤炼焦的添加剂和黏结剂。DCLR和气煤(QM)相互作用可部分替代肥煤(FM),使中间相的流动度增加、配煤的熔融温度区间拓宽,体系中大量气体冲刷胶质层,使胶质体充分渗透到煤颗粒的孔道中,得到高强度的焦炭。焦化初期,DCLR和QM的相互作用对于焦化关键过程有一定的影响,焦炭的各向异性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曾吉来  张鹏飞  张源 《广州化工》2011,39(18):142-144
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干气的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利用煤直接液化干气制取氢气的新工艺。将该工艺应用于烃类-蒸汽转化的制氢装置,并进行了经济性评价。通过优化利用资源,解决了多余的煤直接液化干气焚烧排放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煤化工》2015,(6):5-9
简述了T-Star沸腾床加氢工艺的特点,并分析了其技术优势。介绍了T-Star沸腾床加氢工艺在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中的应用,该工艺操作稳定,产品完全能够满足配套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的需要。详细介绍了T-Star工艺在催化剂优化、催化剂脱油系统改造和反应系统注水优化等方面情况。生产运行实践表明,T-Star工艺运用在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中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强制循环降膜式双效蒸发器处理含盐废水及催化剂废水(硫酸铵废水),是神华煤直接液化污水处理零排放项目的主要组成。通过对双效蒸发器的工艺特点、处理流程及专利技术、运行控制指标、处理效果、生产成本、运行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本文指出其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解决意见和方案。实践表明:该处理工艺自投入运行以来,产品水水质稳定达标,生产运行稳定,能够满足生产要求,为实现煤直接液化废水零排放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可靠可行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真正实现了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中,为达到理想的反应深度,煤直接液化反应需要供氢性能良好的循环供氢溶剂、氢气、煤粉及催化剂等原料。其中,经过预加氢处理后的循环溶剂,具有良好的供氢性能,使得煤直接液化反应条件温和。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起着溶解煤粒、溶胀分散、稳定自由基、提供和传递转移活性氢、稀释液化产物等作用。当前,提高循环供氢溶剂自身的供氢和传递氢能力是煤直接液化新技术开发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 2003年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17.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立明  高俊文  张勇 《工业催化》2006,14(11):17-22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液化制油技术是缓解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原油供应不足的措施。煤液化工艺的各种催化剂中,铁基催化剂以其高效、廉价及低污染而倍受青睐。非铁系催化剂有Sn和Zn水溶液、含碘的煤液化催化剂、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Cr-Mo-Ⅷ族的加氢催化液化催化和硫转移剂等。概述了近年来煤液化技术在铁系催化剂研究、回收利用、制备工艺和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煤液化催化反应器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8.
滕磊 《山东化工》2012,41(6):41-42,47
分析了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发现溶剂在加氢液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溶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热溶解作用以及供氢和传递氢作用,介绍了目前煤直接液化工业生产中溶剂的常用分类,最后指出开发新型溶剂,对缓和煤加氢液化条件和改善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采用煤液化技术生产液体燃料是满足我国日益增长能源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综述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最新进展,讨论了国内外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0.
第一代煤直接液化技术在德国实现工业化,到第二代美国的氢一煤法(H-coal)工艺、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工艺、供氢溶剂法(EDS)工艺,再到德国的IGo R+工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最终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结合国外先进工艺,研发了一套适合本国的煤直接液化工艺,该工艺是结合国内研究机构2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家“863”高效合成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经验、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