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游园惊梦》是昆剧中的经典剧目。写意性是我国戏剧共有的一个特征,而唯美性则是昆曲的独有特点。本文试从《游园惊梦》这出戏的唱词、唱腔、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舞台布置等方面来分析昆曲的写意唯美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含混"在燕卜逊为其正名之后,在国外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并对其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发。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新批评意识流手法分析的典型文本,但学界对于其中的"含混"手法研究尚少,这里仅针对《游园惊梦》探讨含混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1):297-298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改编影视剧,让经典IP小说在影视界内部变得炙手可热,为影视界输送了新鲜血液,开辟了影视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改编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完美的将小说人物重塑,为小说赋予了新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拍摄之难、人物内在的重塑、人物外在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8)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1)
话剧改编电影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话剧与电影终究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尽管他们都主张制造"生活的幻觉",两者对于真实的内涵与量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话剧所追求的事接近生活的舞台真实,但电影所追求的是逼近生活原始形态的银幕真实。因此在话剧改编电影中,须得遵守各自不同的艺术真实的特性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5)
清唐英《古柏堂戏曲集》(又名《灯月闲情》)有三十八出的《转天心》戏曲剧目,其故事源于明遗民艾衲居士的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第五则"小乞儿真心孝义"。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唐英用心做了取舍,反应出他与艾衲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二人社会处境的不同——得意士子和落寞遗民,流露出他们对同一故事不一样的感情寄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
田沁鑫执导的话剧《生死场》对萧红的小说进行了改编,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将原作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进行重置,将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情感进行了升华。文章试图分析话剧《生死场》在多样化的叙事手段、时空并置的叙事空间以及散点式的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从莫言小说《白棉花》到电影《白棉花》的改编,文本上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差异。小说《白棉花》延续莫言的整体写作风格,透露出一种激情澎湃、情感张扬的内在生命力。主人公们贫穷落后,却骄傲的拥有青春。而电影迎合大众审美趣味在小说的形而上意义上作了降低。本文通过比较两个文本间的差异探讨小说《白棉花》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9.
游园惊梦     
《新建筑》2019,(Z1)
正"游园惊梦"取自中国传统戏剧,所展现的场景带来一种介于现实和虚幻之中的情感体验。现代都市年轻人因工作、经济等现实问题,不得不选择无社区文化、无共享空间的极度"板式"的居住模式,面临的是"零自由"和"缺自然"的现状。因此,设计从"思变"出发,以"游园惊梦"为创作灵感,意图设计一个既能节省预算、又能给予居住者自由选择单元模式和预留空间变化权利的模式化预制的居住板块。通过建筑空间本身的高低变化和庭院的穿插叠合与自然交融,在建筑预留的众多单元框架中产生多种有趣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0):292-29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本改编电影逐渐成为一种电影类型,文本改编电影,会有变化。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叙事方式,叙事要素,叙事时空等方面来探讨,从文本到电影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