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逆热致变色是指一种颜色受热升温时变为另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的现象。热致变色材料主要由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和溶剂性化合物3类物质组成。其中决定颜色的是电子给予体,决定显色深浅的是电子接受体.溶剂则决定变色温度。当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平衡反应时。表现为可逆热致变色现象目。国内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研究方面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已研制出了几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四。研究开发出具有灵敏度高、可逆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实用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已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 对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化包覆。对其变色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这样可将热致变色复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外界物质对其变色性能的影响,同时可避免受热变色时组分材料的流失,较好地保持其变色性能等刚,这将大大促进此类可逆热致变色性材料在测量、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本试验对热敏玫红TF-R1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采用原位聚合法,其壁材选用脲醛树脂。  相似文献   

2.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澍声 《染料工业》2002,39(6):16-18
综述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变色性能及其应用范围。有15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结晶紫内酯,双酚A和正癸酸双酯为可逆变色乳液的芯材,聚苯乙烯为壁材,制备了一种具有热致可逆变色的微胶囊乳液。利用红外光谱,透反射显微镜,纳米粒度仪和紫外光谱仪对其基本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结晶紫内酯:n双酚A=1:2时,得到的芯材颜色最深。当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用量为0.02mol/L时,粒径分布在1000-2000nm,单分散性好,形貌呈球形,通过循环升降温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致可逆变色能力。  相似文献   

4.
用环氧树脂E-12作壁材,低分子聚酰胺200为固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对可逆热致变色有机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包封,用SEM和TGA测定了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和热行为。研究包封条件对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合适的反应条件是:壁材与变色芯材质量比为0.2~0.6,乳化温度50℃,固化反应分5段升温。此条件下可以制得结构致密完整、具有良好透明性、耐热性和耐溶剂性的变色微胶囊,能满足纺织品涂料印花的要求,微胶囊粒径在5μm以下。  相似文献   

5.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变色性能及其应用范围,有15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6.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及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隐色染料结晶紫内酯、溶剂十六醇、显色剂对羟基苯甲酸苄酯为原料制备有机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并确定了隐色染料、显色剂和溶剂的最佳配比为1:3:30。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中,溶剂主要决定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显色剂主要决定可逆热致变色材料颜色的深浅,隐色染料本身决定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及隐定性等性能。微胶囊化结果表明,微胶囊产品能增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热稳定性,可增加材料的抗溶剂性,且材料不易流失。  相似文献   

7.
以热(压)敏玫红TF-R1、双酚A、十六醇为原料,制备了TF-R1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然后以复配物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了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探究了原料配比对复配物变色性能的影响、转速及SiO2对芯材乳化液粒径的影响及反应条件对微胶囊成型的影响,并评价了微胶囊的变色性能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原料配比m(TF-R1)∶m(双酚A)∶m(十六醇)为1∶5∶60,复配物的温变区间为47.4~52.7℃;最佳转速为2 000 r·min-1,加入适量SiO2能够有效分散芯材乳化液;当n(尿素)∶n(甲醛)为2∶3时,脲醛树脂预聚体的性能最佳;在预聚体浓度为25%、芯壁比为1∶3.5、缩聚时间为2.75 h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温变区间为50.1~56.3℃,变色时间为70.7 s,复色时间为65.1 s,变色可逆性良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热致变色材料的类别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可逆热变色材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毛庆禄  赵贵文 《化学世界》1994,35(4):169-172
可逆热变色材料毛庆禄,赵贵文(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合肥,230026)一前言热变色材料即在指定温度区域内发色或消色的物质,其颜色改变具体指从无色到有色(发色)、颜色(A)至颜色(B)、有色到无色(消色)。按其热变色的可逆性可分为可逆热变色材料,不...  相似文献   

10.
11.
宋健  李光天 《染料工业》1998,35(4):11-13
通过差热扫描仪及熔点测试研究了可逆变色复配物的发色机理。结果表明:复配物中溶剂对热变色温度,变以温度范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以结晶紫内酯(CVL)、双酚A(BPA)、2-(4-苄基氧基苯基)乙基癸酸酯(DAE)为芯材,以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聚树脂为壁材,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树脂(SMA)为乳化剂,制备了大滞后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并采用纳米粒度仪对微胶囊的大小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DSC技术对微胶囊的热致变色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变色温度...  相似文献   

13.
宋健  李光天 《精细化工》1998,15(5):27-30
对以环氧树脂E 12为囊壁材料包合热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对于影响微胶囊粒度及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9500~10000r/min高速乳化20min可得稳定乳液。溶剂与包囊材料质量比为77∶1,固化配比要等当量,乳液在80℃反应1h,在90℃反应2h,可以制得粒度均匀且小于5μm的性能良好的微胶囊产品。  相似文献   

14.
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热致可逆变色涂料及可逆变色涂料微胶囊化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环氧树脂涂料颜色单一,难以满足室内装饰美观的问题,提出用改性环氧树脂PEM结合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制备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并考察了微胶囊乳液含量和固化剂种类对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和其涂装后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乳液含量在15%内,涂料稳定性较高,储存时间长;且微胶囊乳液含量在15%范围内,涂料...  相似文献   

16.
甲酚红-硼酸体系可逆热致变色颜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甲酚红为发色剂,硼酸为显色剂,选择不同的无机填料,制备出系列可逆热致变色颜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l2O3作填料,当m(甲酚红)∶m(硼酸)∶m(Al2O3)=1∶100∶50时,制备得到的热致变色颜料在65℃时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加热到110℃时又变为桃红色,变色敏锐,可逆性好,复色时间短;DSC检测热变色过程得出该系列变色颜料均有两个变色峰,以Al2O3作为填料的变色颜料变色温区窄,变色敏锐性好;结合红外图谱探讨得出该系列热致变色颜料的变色机理为:室温时,甲酚红为内酯环结构;温度升高后,甲酚红变为醌式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逆热致变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研究增稠剂、粘合剂、焙烘条件等对织物颜色、牢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包封后,体系内可能遗留部分未反应的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残基,这些基体有可能与印花粘合剂、增稠剂发生反应而生成不透明物质,从而影响色浆及印花产品的颜色,所以印花助剂的选择和工艺条件的控制十分重要。在本研究范围内,最佳色浆配方和印花工艺条件为:耐盐性能和抗渗化性能好的KG-201、KG-203作增稠剂;对颜色影响小且手感好的PT-528S作粘合剂,用量为色浆的15%,焙烘条件是100℃下5min。  相似文献   

18.
田刚  许文苑  孟莉娜 《化工学报》2008,59(4):1032-1036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对苯二胺(L1)及其与锌(Ⅱ)的配合物(L1Zn)和双水杨醛缩间苯二胺(L2)及其与镍(Ⅱ)的配合物(L2Ni),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质谱对4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Schiff碱化合物经二价金属离子配位后其荧光光谱均发生了蓝移现象;热激发实验发现L1Zn具有可逆热致变色性质,而L2Ni热致变色不可逆,表明它们是一类新型有机热致变色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三种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晻  杜江燕  周志华 《化学世界》2001,42(12):627-629
利用 DSC技术对甲酚红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酚蓝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甲酚绿-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可逆热变色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复配物发生的各种相变及变色敏锐性。分析了不同的溶剂含量对三种复配物变色温度、变色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雅清 《当代化工》2015,(4):752-753,800
三组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由于其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是目前在染料、印刷、示温材料、记录材料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专利申请中涉及三组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了组分的选择、助剂的添加、粘结剂的改进、添加保护层、微胶囊技术的改进。本文综述了专利申请在三组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发色剂、显色剂和溶剂上的研究以及相关性能的改进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