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2)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在运用文本细读法,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首先应该细析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中所具有的意境和情感。下面具体分析,如何运用"文本细读法"细析古典诗歌形式。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一切文本都是意指表征系统,拥有特定的诠释空间。不同性质的文本具有不同规模的诠释空间。相对于其他文本,文学文本的诠释空间较大,诗歌文本的诠释空间更大,因为诗歌的意指表征颇类似于梦的文本,有着高度压缩的诠释空间。中国古诗由于其特殊的文言形式和赋比兴的表达方式,其意指表征机制使文本转化成一种自我生成的书写机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诠释空间,形成了一种堪称"开放场理论"的内在逻辑,该逻辑在中国诗歌之源《诗经》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使用现代诗学的研究方法,对《诗经》已有的阐释和可能有的新阐释进行探讨,分析一些名篇的开放性意指和表现方式及其文本机制,有充分概念性根据提出中国古诗的"开放场理论",以建立中国古诗阐释的开放诗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18-20
符号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意义的问题。既然意义表达都是符号过程,那么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方式,自然也是符号过程。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和米歇尔·里法泰尔均从符号学的角度拓宽了诗歌的研究疆域。洛特曼的《诗歌文本分析》是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的杰出典范。里法泰尔在其代表著作《诗歌符号学》中建立了一套体系较为完备的诗歌符号学理论。文章将这两位符号学家对诗歌文本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一番归纳和比较,探讨两位学者如何从符号学角度发现诗歌意义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定义诗歌的特殊品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诗歌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是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唐诗,诗歌走过了一段不断地否定与重构、分离与融合的历程,最终才形成"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诗魂,达到了顶峰。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通过对《诗经·东山》和《春江花月夜》的对比分析,探讨两个时代审美风格的差异性和内在传承性,简述古代诗歌审美范式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7)
诗人李贺以其奇特的思维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独创性。在其《李凭箜篌引》一诗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诗歌语言特点,在诗中作者运用跳跃的意象、夸张的想象,形成变异的语言,造成一种文本与现实的"分离",使人们获得一种不同寻常的新奇感受,产生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4)
<正>本文着重探讨预测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课堂导入、跳读查读环节、语言输出等方面加以展开,实现预测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阅读教学中的预测策略不可或缺。通常来说,预测的对象既可以是对细节的学习,如某一词汇、某个句子;也可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预测文本内容、文体结构;还可以是通过预测,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输出方面的达成,从而达到学生"先入为主"的目标。从感性认知中进入课堂角色,对接下来的课堂实施大有裨益。但预测环节的展开并不是无的放矢,需要教师以"延伸意识"与"主线思维"去不断打磨与完善。一般来说,预测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即读前预测、读中预测和读后预测。笔者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2)
<正>诗歌学习既能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也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生成。整个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只在"8A Seasons of the Year"安排了一篇诗歌学习,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篇文本,给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注入诗歌的精彩。英语诗歌跟中文诗歌一样具有固定的形式,都有相对独立的意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诗歌文本进行重构,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而给他们最适切的诗歌教学。1.贴近学生的兴趣点,给诗歌学习以温度尽管学生对简单的、朗朗上口的诗歌比较感兴趣,但教材提供的文本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是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3):297-298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较早的文学形式,不可避免的会对其他艺术产生影响。电影作为后起之秀,一方面从诗歌中攫取资源,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诗歌的形式。本文通过互文性理论探讨诗歌文本在电影中的植入对诗歌与电影双方带类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诗歌以它独特的形式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学界一直研讨的对象。"诗无达诂"是鉴赏诗歌的学术方法之一,这一鉴赏命题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但其思想内涵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本文试从诗歌本身的特殊性质、文本本身的特点以及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三个角度来进一步探索"诗无达诂"这种文学解读方式,从而使它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进行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106-111
张枣的诗通常有一种辩驳的张力充斥其中,他的《在森林中》以"森林"作为"诗学之旅"的出发点,在旅行的过程中涉及了他对"虚/实"、"时间/空间"、"语言/想象"等诸多关系的探讨和追寻,从而在诗学层面上回应了其所持有的"元诗"理论。在诗歌文本话语的多重纠葛之外,张枣的诗歌与其诗论也构建出了"辩驳"的张力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