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6)
<正>《鬼恋》是徐訏的成名作,1937年发表在《宇宙风》上,1996年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人约黄昏后》,徐訏也因此获得评论界关注,进入读者视线。《鬼恋》讲的是"我"与一自称"鬼"的女子相识、相知、分开的过程,小说以诡异的气氛、曲折跌宕的情节和神秘莫测的人物,给读者造成一种阅读的心理期待,在叙述策略上注重悬疑性、传奇性,层层地设置幕帐,使整个故事在跌宕起伏中带有神秘莫测的意味。而整个故事最感人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无题的问句》是徐訏后期的诗作。这本诗集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徐訏最后的艺术追求和心路历程的最好体现。在风格上,徐訏不仅保持了以往诗作的个性:追求古典的形式,旋律的优美,与词藻的精致,而且开始有所转变:突破了格律的限制,不再刻意追求押韵,而且注意形式的变化,自由诗体渐多,诗歌意象也更加丰满;在内容上,徐訏不再停留在表现个人化的情绪上,走出小我,也开始反映时代,使诗具有了时代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徐訏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系形象,这些善良无私、纯洁高贵、自由美丽、质朴自然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似,徐訏在其《鸟语》中以爱情为框架塑造了一个超尘脱俗的奇女子——芸芊,并通过芸芊这一理想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其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8)
钱锺书的小说创作虽然数量不多,却因其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的批判主题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文章试从其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与长篇小说《围城》入手,探析钱锺书小说的主题特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2)
《聊斋》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内容丰富,情节离奇,写到了许多狐鬼花妖的故事。其中的人狐故事模式堪称经典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聊斋》人狐相恋的故事三十九篇,这些故事大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和特点。本文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用精神分析的视角进行剖析,得出结论是因为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以及其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倾城之恋》是其创作的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Emmanuelle Péchenart(佩许纳)的法译本《倾城之恋》让法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到了张爱玲及其佳作,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法语国家的传播。文章运用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归化"翻译策略,通过《倾城之恋》法译本中的俗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面对中法两国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6):68-70
作为"现代流浪汉小说之父"的艾芜,先后创作了《南行记》《南行记续编》《南行记新编》三部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异域"书写的典范。艾芜的流浪生活体验成就了具有异域色彩的"南行系列"小说。小说中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充满了性格特异的人物以及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满了异域的抒情气息和浪漫主义情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1):23-24
《聊斋志异》塑造了无数为后人所广为传颂的狐鬼的形象,这些形象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本文将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犯避,解构主义等角度对主要角色为狐鬼组合的《莲香》和《巧娘》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究出两篇代表性作品的区别,以及区别于《聊斋》其他类似作品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艺术歌曲有别于民谣与群众歌曲。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舒曼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体现出二元性。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它以其结构既严谨又随性、突出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声乐旋律与伴奏旋律相得益彰等,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二元特征。舒曼的艺术歌曲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二元性与作品二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3)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清代画家。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习,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罗聘艺术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擅长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梅菊松竹尤佳,但最出名的作品还是《鬼趣图》。目前流传的《鬼趣图》至少有三个版本,一是原为刘作筹个人收藏的手卷本(也称"短本"),现收藏于香港艺术馆;一是方闻私人收藏的折扇本;一是香港霍宝才个人收藏的分段本(也称"长本"),文章所探究的正是这一版本。文章通过探究罗聘《鬼趣图》中的图像内容、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了解罗聘的生活时代,窥见当时的社会现实,揣度罗聘的创作意图,从而找到《鬼趣图》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