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7)
作为北宋词坛的殿军,周邦彦堪称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词"富艳精工"、"精审音律",历来受到词评家的盛赞,对中国词学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在当今学术界,学者多从周邦彦词的文学性或音乐性的角度品评其词,很少有人从旋律与歌词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本文拟从周邦彦词的"词乐相谐"的角度进行剖析,庶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4):96-97
以"性灵"论词的纳兰性德等词人曾在清初词坛大放异彩,然因纳兰早逝等缘故而旋归沉寂。嘉道时期,浙西词派积弊丛生,因填词"不足于情"而呈衰势。此时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日渐流行,阳羡流韵馀风仍在,各种词学观念在词坛上涌动。值此词风嬗变之际,袁枚嗣子袁通等词人尝试将袁枚大力倡导的性灵之说用于填词,以矫浙派"不足于情"的弊端。袁氏词人以金陵为中心,通过组织唱和联吟、编刊词选等词学活动不断扩大性灵词论的影响,成为当时词坛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性灵词论最终未能成为清代后期词学理论的新主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理论过分强调情感的直接抒发,这与"词"这一文体"低回要眇"的特质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100-103
柳永与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两个人物,二人同为宋代婉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词人,但是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细比较之,可以发现二人的词作风格差异。一是柳永词中体现的"市井气",一是周邦彦词中体现的"书卷气"。这种差异同他们的生平经历与仕途际遇有关,因而其创作风格上会有所不同。这种"市井气"与"书卷气"的差别在他们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抒情词、咏物词等。语言上、内容上以及取材上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中国诗学重赋比兴,作为"诗余"的词传承这样一种深刻的隐喻渊源:于词中抒写情与性,创造象与境,更多地融入作者主体意识与理性思辨,声学与艳科构成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邱世友从词调的体构及字音的声调入手探寻词的声律,指出声律是词化的重要本质,声律及其组合变化以及声调组合变化所构成的扬抑格和抑扬格,均以不同声象呈示心象,体现"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意义。以邱世友声律论为参照进行词学声学研究,可助益于当下词学研究与词作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4)
"气"是中国传统诗学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构建诗学体系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词学领域,谢章铤在其"性情说"的基础上,发展前人有关词气的理论成果,形成较为完整的"词气说",将词气理论形态推向成熟。其"词气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包括和永与豪雅的词人之气、词作内容之气以及和而不促的词作行文之气。"词气说"与贵气、气厚、词量等相关的词学命题联系起来,丰富并拓展了近代词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93-96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5):131-132
在南宋中兴文坛上,杨万里是一位文学成就非常全面的作家。他的词作今存十五首,始于淳熙二年,终于嘉泰元年,几乎皆为佳作。杨万里词具有"诚斋活法"的艺术奇致:其一,系风捕影的景物摹写,即写景之"活法";其二,涉笔成趣的即事抒怀,即叙事之"活法"。在词学观上,杨万里以雅正隽永、灵活通脱的诗美标准来规范词的创作,其词虽数量有限,不如"诚斋体"诗那般被后人熟知,但格调与诗相近,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特色和创新意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
词最初被叫做"曲词"或"曲子词",它是一种适应音乐需要的能歌唱的诗体,文人写词时往往称"填词",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受到声律的严格制约。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周邦彦精通于音律,作词非常讲究格律,吴梅评价周邦彦时说:"余谓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本文选取他的自度曲《六丑·蔷薇谢后作》,试运用音韵学的知识,从平仄、词韵两个方面来论证周邦彦的"律最精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4)
苏轼以他的创造精神和杰出才干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17-218
重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构词方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汉语重叠现象的研究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汉语重叠词的构成机制、理论发展过程、重叠过程中的变调现象以及汉语重叠现象的促发因素等,本文参阅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将从文化语言学、汉语语法、优选论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