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通过城市文学建构一种理解城市和建筑的视角,以城市文学观照城市与建筑。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城市与建筑空间并非简单的三维物质空间,而是具有寄托人们情绪感受的场所,是人们的记忆与心灵原乡,也是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呈现,是人与社会文化的物化。另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文人对目前的城市空间的批判态度,借此尝试探讨建筑和城市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5)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材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建筑与记忆既与集体记忆、想象性建构等心理哲学相关,也与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观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入一个媒介社会,也由于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近十年来,老建筑、历史城市等与记忆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本文以铁凝经典长篇小说《笨花》为例来描述我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叙事的困境及在《笨花》中对这一困境的艺术解决。以往文学作品中女性叙事面临的性格等方面缺陷及困境,但在铁凝的《笨花》中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铁凝独特的审美创作价值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其缺乏的东西.不但对建构和谐的文学与社会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为新世纪文学通往艺术审美开启了回归之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0)
民俗艺术实质上是集体进行社会生活的集合,是一种具备综合性、民族性、传承性、现实性特征的文学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纵观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多层次、多意象与众多人物形象等文学精神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作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学,民俗文化同时也是民族发展与传承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民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出发,对民俗学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7.
集体记忆正受到当下社会的日益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空间研究中如何具体展开对集体记忆的分析,还缺乏系统理论框架支持。笔者以上海提篮桥地区为例,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展开文艺作品的内容分析和空间叙事分析,呈现了提篮桥地区空间集体记忆的文化建构现象,总结出提篮桥空间集体记忆的建构特征,并提出了空间集体记忆研究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形象变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形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国际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真实存在的中国文化有一定出入,但从文学作品中又能反观国际文学作品作者所持的立场与态度。本文以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例,浅谈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作品中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4)
先秦两汉的士人通过理论著述、历史叙事、经典阐释、文学想象等话语活动建构了独立于政治实践之外的话语实践领域。由于话语实践在规范世界结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实践行为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建构性作用,因此,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控制话语实践的主导权。从这种意义上说,先秦两汉的话语实践历史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与表达的历史,更是话语实践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权力性存在、并参与建构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3)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离开了语言,文学无以存在;语言既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显现,使文学实物化,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