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傅抱石(1904—1965)是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富有"史的癖嗜"的学者,他描绘的大都是历史上别有抱负、具有崇高品质之人。傅抱石与屈原在人格深处的共通成为其创作屈原像的起因和动力。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足以显示他对屈原的敬重,傅抱石人物画中的珍品也多来源于屈赋。1942年至1953年间,傅抱石先后多次画过《屈子行吟图》,作品在心理层面上更为接近屈原形象的真实,在屈原造像接受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傅抱石所绘屈原像的形象特质、用笔、布局和悲秋情结等的具体分析,阐明抗日战争期间傅抱石以绘屈原像抒发爱国情绪以及他对现实的关注和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国际城市规划理论具有显著的跨文化传播特点。1949年后城市规划的"苏联模式"经自上而下推介来到中国。与此同时,近代都市计划的"欧美经验"并没有就此退出。本文通过搜集的历史文本与档案资料,考察1949—1952年间"苏联模式"与"欧美经验"之间理论的对立与实践的博弈,结合"除旧布新"的概念阐释范式转换的深层逻辑。回溯这段历史,能够反映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多个层面上的初始设定,也更容易理解今日城市规划成败得失的内在因素。这一颠覆性的范式转换及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亦可为当下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历史维度的关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步肇开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苑中也堪称独秀群芳。屈原的作品中,香草意象比比皆是,且香草的种类繁多,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象,而且还为作者的抒情营造了与作者心境相符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为作者追求的"修名"提供了具体的物质载体。屈原被疏远,遭放逐,内心孤独、郁闷,只有香草可以倾诉衷肠。因此,香草作为一个可以尽情倾诉的对象,更是作者唯一的可以倾诉内心孤独、痛苦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4.
贾谊(又称贾太傅)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贾谊故居是我国现存唯一纪念贾谊的文化设施和长沙标志性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下,1996年11月27日,长沙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复贾谊故宅的决议》,成为了贾谊故居文化保护的契机。在实际重建过程中,设计者虽然考虑到贾谊  相似文献   

5.
正引子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工程设计项目涉及文化遗产,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骚体诗及楚辞文化的奠基者屈原及其悲剧人生密切相关。工程源于2010年前后的一个文化事件。在屈原自沉殉节2290周年来临之际,由国家和湖南省有关方面直接关注的汩罗"屈子文化园"规划和"屈原博物馆"设计遂拉开序幕。整个项目由清华大学负责园区总体规划,东南大学负责园区历史环境保护规划,同济大学负责屈原博物馆的一期工程"屈子书院"和二期工程"楚辞文化中心"设计。近8年来,我率同济团队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设计探索过程,如今一期工程即将竣工,二期工程也在施工之中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230-232
从表面上看,《琉璃宫史》中涉及"中国"的描写要么具有较多的神幻色彩,要么夸大了缅甸在中缅两国力量对比中的实力,但如果对书中所出现的5种对"中国"的称呼进行分析,找出其所对应的朝代或政权,并解开神幻与夸大的外衣,回到历史现场,就会发现:虽然阿奴律陀王即位前,书中的"中国"形象虚幻与真实相互交织,但阿奴律陀即位后的整个历史时期,书中的"中国"形象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7.
向其柏  刘玉莲 《园林》2008,(12):130-131
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属木本花卉.桂花在中国已有250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籍中就有"桂"的记载,如屈原<九歌>:"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期".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使桂花有了"天香"的美誉.中国不但有丰富的桂花品种资源,还拥有众多的中华古桂.  相似文献   

8.
《园林》2008,(12)
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属木本花卉。桂花在中国已有250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籍中就有"桂"的记载,如屈原《九歌》:"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期"。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一诗中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使桂花有了"天香"的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5,(9)
历史建筑见证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农村"到"城市"从"平房"到"高楼"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村落、历史街区被现代化的模式淹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建筑的独特性和其本身蕴含的诸多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城市社会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怎样和谐、共存、发展,亟待相关专家提出意见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冬夏两栖"居住模式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在里坊制度下,"在田曰庐,在邑曰里"的"冬夏两栖"居住模式是为了协调居住与农耕季节性、耕作距离,以及社会管理的需要。"冬夏两栖"居住模式的探讨,对于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聚落形态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