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3,(6)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试图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及节目制作方面的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从而为以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1)
当《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并且开始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现其出人意料、愈演愈烈的影响的时候,作为与纪录片相关的我们,不禁感到一阵惊喜和欣慰。因为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其重要性以及普通观众对其的认知,都已经让位给其他电视节目样态多年,这种对生活影响的范围,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看,都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一部纪录片,其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并没有如此丰富的意义承载,《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更多的是让人意外和惊喜。同样引用何苏六教授的评论"快节奏的影像文本里传递的中国乡土情怀,将引领中国式慢生活的回归。"可以比较中肯的对这部影片进行定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以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的影响,预判纪录片可能呈现的某一种发展趋势。在这里,可能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新的、真诚质朴的、平易近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可体验的、平民化的话语表达。而这,或将成为未来纪录片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纪录片,但它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它是以美食作为媒介,从而对美食背后的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但火的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其片中介绍的一些美食、人物、城镇等,同样也火了。也就是说,这些介绍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进行研究,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分析应如何使抽象的政治理念与鲜活的银幕形象结合,通过影像符号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全球语境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4)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其凭借良好的平台和优秀的内容,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其内容、营销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舌尖"品牌的延续,自开拍前就引发了舆论关注的热潮,且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升温。本文主要从传播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解析《舌尖上的中国2》的新媒体传播,并探讨纪录片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5)
为了加强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5)
针对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舌尖上的健康》这门课程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如何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