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3,(17)
老舍和张爱玲的小说中"鞋"意象的多重涵义,既是两人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他们小说中的"鞋"意象既是相似的,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6):58-61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在奈保尔的文学作品《抵达之谜》中曾多次出现废墟和乌鸦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描述,更多代表作者一种悲凉的心境。本文将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这些意象代表什么及其折射出的作家对于自己一直寻求的文化身份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张玉芳  赵祥  桑晟 《四川建筑》2011,31(5):37-38,42
以《城市意象》为基础,对西南科技大学新区建设中的建筑、道路、场所、标志物和边界五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营造更具"人性化"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法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现代城市留给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城市的意象。城市意象表现出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标志。最早对城市意象原理做系统阐述的凯文·林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翻译忠实性及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指出女性主义翻译是忠实于作者与译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并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金锁记》是女性作者张爱玲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由原作者张爱玲自译成英文并发行海外。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中的译者主体性探讨英译本《金锁记》,通过实例分析翻译中一些策略和词汇、篇章层面上的运用来具体揭示其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
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4)
对山水的高度关注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到儒、道、释对其特有属性的阐发,再到后来的山水审美,山水最终从自然之"物"升华为艺术之"象"。以全新的艺术语言阐释承载着中国人特殊的情感方式、价值体系和审美倾向的山水,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重建文化自信,是顺应时代的选择。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材料语言、丰富的形态语言和多样的手法,编织着传统与现代、功能与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通过分析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过程,探究山水意象的呈现方式及其蕴含的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9.
熊丹 《中外建筑》2012,(6):78-79
凯文.林奇在60年代写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本文通过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对汉口的城市意象进行分析对比,提出汉口特有的一些城市要素,从而更好地了解城市意象,以及未来武汉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林 《江苏建筑》2012,(5):1-2,5
文章以雍正年间《浙江通志》和1995年编纂的《杭州市志》为素材,从古今地方志对杭州的城市记述出发,对其中的城市意象加以阐述,并简要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