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6)
《秋夜独坐》乃是王维的"问心"之作。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集中分析了王维《秋夜独坐》诗歌中的几个典型意象,通过对典型意象的分析,勾勒出全诗的大致轮廓,最后总结出诗中的诗人由开始的"悲"、"欲"到追询人生真谛,而后洞彻人生的整个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纵火焚尸中秋夜●日雨●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这天,人们无不沉浸在合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的祥和气氛之中。是夜月下,家家户户拿出各种花色月饼,男女老幼赏天上玉盘,叙人间真情,一展家庭之温馨,尽显亲情之融融,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可当又一个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3)
鲁迅在其小说《孤独者》中掺入了较多的自身境遇和生命体验,融入了其深层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使之成为他个人色彩最浓郁的一部作品。小说主要人物魏连殳的人生轨迹不但与鲁迅本身经历极其相似,就连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状态也与处于彷徨困顿期的鲁迅极为相仿,表现出了追寻与幻灭,希望与绝望,宣泄与拯救的自我灵魂不断互斥与挣扎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5.
秋夜感怀     
昨夜,一阵狂风过后,闪电从远处划破漆黑的夜空,随后一声很轻却极清晰的雷声消除了我的困倦。北方的深秋,雷声是不常听到的。雷声飘过静夜,霎时,又复万籁俱寂。一会儿,轻风携着细雨,敲打着窗台和玻璃,声音忽隐忽现,成为一首打开心灵之门的乐曲。我坐在床上,凝视着窗外,久久不能入睡。外面一片漆黑,连成一片的树林影影绰绰,随着风儿舞动,变幻出各种姿态。“夜阑人静看风雨”,这样的夜晚,总让人想起经历过的往事。物随心动,那远处的黑影渐渐地竟变成了我难以忘怀的人的轮廓,感觉她在向我招手,在冲我微笑。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我和两个小伙伴儿偷偷地揣着借来的沾网,一起到我家门前的池塘边捉鱼。春花秋月,深秋里最美的当是高悬的明月了。可天公不作美,一片片飘浮的乌云和着秋风,由北往南飞跑,高悬的半月时隐时现。池塘里种了些藕,露出水面的荷叶和荷花,在轻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躯,水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时而有小鱼跃出水面。我们弯着腰,目不转睛地盯着浮在水面上的那串摇摆的白飘,期待着鱼儿能“自投罗网”。不知何时,乌云遮住了月亮,一阵凉风吹过,不由得使我打了个冷颤。我搓了搓小手,抱紧双腿缩成一团。不久,天下起了小雨,我急忙收网,真有口福,居然沾到了3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4)
每个人,一定有自己对事物不同的感受,他们观察自然一定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以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就变成了意味深长,小草可以哭泣,花儿可以微笑,太阳会变得暴戾,清风也可以很势利,微笑也可见丑恶。被主观心灵感受了再融入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文字便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无生命的静物就变成了富有情感的东西。用心灵感知事物,用生命体味事物,事物因此就有了人的生命、拥有了人的情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把生活中拥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自然书写出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1)
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指南·读书     
《建造师》2008,(8):74-75
人类恒久的追求——《影响力2》作者:施伟德 出版:[美]帕特森定价:¥38元 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断裂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中新近显现出来的一种强烈情感,这种情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孕育在作者内心深处,在某一时刻受到外界刺激时则会完全展现出来。所谓断裂,是指作者自身主观情感的变化与不停改变的外部世界相互影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写作主体感受到与先前经验中完全不同的情感,进而出现陌生、不适应、逃避或离开等一系列看似违背原始情感的现代感受。本文在分析《故乡》与《梁庄》系列书籍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自文学大师鲁迅开始到当代作家梁鸿的作品中断裂乡土情感的继承与背离,从时代角度考虑了两者情感断裂的不同原因,为重新理解和探寻作者的写作情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为以后研究现当代作品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5)
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视角,对《自由谈》和鲁迅杂文在此方面的作用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