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8)
徐州美术家作品大多描绘大好河山,传达"中国梦"理想,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不谋而合。朴厚强正、执着进取、自由探索的徐州美术精神,也是国家美术精神的体现。"彭城画派"对国家形象的审美呈现,主要体现了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自我构建与他者想象、美术精神与国家意识相结合的审美特性。这些表现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形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
文章首先界定文人画和"悲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然后以倪瓒和八大山人的作品为例,论述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存在的"悲剧精神"现象,并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遭遇和观者的审美体验、审美需求,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而论证西方传统悲剧理论的普适性和中国悲剧观念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当建立在当代中国道德需求之上,当"扬"传统的"修身"之法,需辩证地"扬"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仁"、义利观、"法"的观念及"信"与"忠"等;当"弃"违背人本性的部分,违背平等自由观念的部分,与唯物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及各种极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古建筑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密切相连,文章从古建筑的结构、空间、色彩和数字四个方面来梳理中国传统古建筑之中"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简称为"和合"观念,这一观念对于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本文从阐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观念着手,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揭示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中隐含的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最后指出了传统民居的生态环境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面对20世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局面,经由个人志趣和生命轨迹的影响,黄君璧纳外来与传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中西融合的代表性画家。不同于岭南画派借鉴日本画的折中之路,黄君璧的中西融合以中为主,诗、书、画、印相通,其创作的鲜明底色是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修养。该文通过题画诗把握黄君璧带有儒家色彩的生态和谐观念,这不仅有助于感知画家的深厚学养,而且能从"诗画一律"角度阐释其绘画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3)
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鬼"的概念。鲁迅认为"人"就是要人所应具有的个性解放和主观精神,而"鬼"是指一种非人状态,也就是国民的劣根性。本文将从"人"与"鬼"两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创作思想与写作心态。  相似文献   

8.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Z1)
鲁迅的"女娲"叙述基本参考了中国古籍,但已经有相当改编,他有意剔除后人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守正"而进行的附会与添加,试图将一种原初的面貌加以还原。作为"更后的人",鲁迅重视的是关于"人"的叙述,他将神格降为人格,将神性表现为人性,这种刮去神话之上厚厚的涂层的尝试,正符合"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而在女娲的形象与性格上,鲁迅尤其做了大胆的创造,他笔下的"女娲"是一个活动在海洋边的"力比多"弥满的裸体女神形象。这一形象的精神源头应非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她都和内陆型的中国文化之教驯相违背,而与以海洋文明著称的古希腊所崇尚的美颇为相像,与"五四"时期译介的"希腊精神"甚是相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7)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悲剧传奇的代表,其结局打破了才子佳人相结合的传统大团圆模式,围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主题,写个人爱情的破灭与国家命运的消亡,体现出浓厚的悲剧精神。本文主要从情境、情节、意蕴三个层面考察其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