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HG-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常压流化床煤气化产物中As、Cd、Co、Cr、Cu、Mn、Mg、Ni、Hg、Pb、V、Se、Sr、Zn 14种痕量元素含量,分析了空煤比对痕量元素在气化产物中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旋风高温焦中,CA、Ni富集,As、Co、Cu、V、Se、Hg耗散;空煤比对Mn、Sr、Hg、Se、As影响不大;随着空煤比增加,Pb、Zn、Cu、Co、Ni的相时富集系数(REs)略微增加,Cd、Mg的REs减少;V、Cr在低空煤比条件下有较高的REs。在布袋低温焦中,Cd、As、Cu、Cr、Ni、Pb、Zn富集,Co、V、Se、Hg耗散;随着空煤比增加,Pb、Cu、Ni的REs增加;Cd、As、Cr、Se的REs减少。底渣中的Mn和Sr相对于高、低温焦而言有轻微的富集。随着空煤比增加,Cu、Zn在煤气中含量增加,Cr、Co、As、Hg在煤气中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2.
垃圾焚烧炉飞灰熔融处理前后的重金属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探讨了熔融温度、熔融时间、碱基度对飞灰熔融处理前后重金属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融温度为1 200℃时Ni、Cr、Cu、As的固溶率最高,除Zn外,熔融温度对Pb、Cd、Hg挥发率影响较小.随熔融时间的增加,Ni、Cr、Cu、As的固溶率在90 min后趋于稳定,Pb、Cd、Hg的挥发率在30 min内达95%以上,接近完全挥发;碱基度较高有利于重金属Ni、Cu、As、Cr的固溶,碱基度变化对Pb、Cd、Hg的挥发率影响较小,低碱基度对Zn的挥发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 (HG -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 -AES) ,测定了常压流化床煤气化产物中As、Cd、Co、Cr、Cu、Mn、Mg、Ni、Hg、Pb、V、Se、Sr、Zn 1 4种微量元素含量 ,分析了汽煤比对微量元素在气化产物中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汽煤比增加 ,在旋风高温焦中Co、Cu的相对富集系数 (REs)先减小再增加 ;Cd、Ni的REs先增加再减小 ;Pb、Zn的REs减小 ;Cr、Mn、Mg、V和Sr的REs受汽煤比的影响很小 ;易挥发性元素As、Hg、Se的REs在高汽煤比条件下略微有上扬的趋势。随着汽煤比增加 ,在布袋低温焦中Cd、Co、Cu、Ni的REs先增加后减小 ;As、Hg、Pb、Se、Zn的REs减小。底渣中易挥发性元素As、Hg、Se的REs受汽煤比的影响不及部分挥发性元素Cd、Cr、Cu、Ni、Pb、Zn那么明显。随着汽煤比增加 ,在煤气中As、Cr、Zn的含量减小 ,Co、Cu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4.
以安庆市菜子湖8个村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Hg、As、Cr、Cd、Zn、Cu和Pb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退耕还湿地区土壤的污染状况,结合PMF模型解析重金属的来源.研究表明,菜子湖周边稻田土壤的重金属受人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南方某铅锌选矿厂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内及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赋存形态,并运用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评价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土壤Cd、Pb、Zn、Mn和Cu的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土壤及对照点土壤。Cd的活性形态占比远高于其他重金属,以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大部分表层土壤中Pb和Zn的活性态含量占比高于深层土壤,Cd、Pb、Zn存在淋溶释放风险,说明铅锌选矿活动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大。RSP评价结果显示Cd污染风险最高,达重度污染;其次为Pb;Mn、Zn和Cu大部分为中、轻污染,部分达重污染;Cr为未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鄱阳湖重要支流表层水重金属污染水平,对其表层水中6种重金属(Pb、Cu、As、Cr、Zn与Hg)的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来源分析.结果 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水中Pb、Cu、As、Cr、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79...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煤燃烧产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清华大学小型循环流化床对黔西南坑硫煤进行燃烧实验,研究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烧产物中的重新配置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固硫添加剂对煤中部分有害微量元素排放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灰中,As、Sb、Pb、Cu、Be与Zn等在细粒灰中富集,Pb、As、Sb、Se、Th、Ni与Cr等在磁性灰中富集。除尘器后烟道灰中富集Zn、As、P、Ni、Cr、Mo、Be、Pb、Th、Hg与F等,而Nb、Rb与Zr等明显亏损。在煤中加入固硫添加剂燃烧后比较发现,As、Se、Sg与Zn等在细粒流化床灰中富集能力降低,As、Se、Li、Be、Mo、Cr、Co与Ni等在除尘器后烟道灰中含量降低,烟道喷淋水中Cu、Zn、Cr、Pb、Co、Ni、F与Se等的含量降低。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中,固硫添加剂不仅降低SO2的排放,而且对部分有害微量元素(As、Se、Be、Cr、Co、Ni、Pb、Zn与F等)的排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蕾蕾  张雷 《能源与环境》2023,(3):105-107+122
为调查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富集情况,采集该区域150份土壤样品,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样品中Cd、Pb、As、Cr、Ni等5种重金属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评价法和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该区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种植区的土壤含量均值未超过相关标准风险筛选值,而Cd、Pb、As、Cr、Ni等重金属含量均值分别为该区域的土壤背景值的1.3、0.8、0.98、1.36、0.87倍;各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均值Igeo大小排序Cr>Cd>As>Ni>Pb;选用污染负荷指数(IPL)来评价,150份土壤样品中强污染和中度污染样品数为4和18个,占比分别为2.7%和12%,表明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差异性较大,小部分区域存在强污染,而大部分区域处于无污染状况。此外,采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各研究区域中5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0.16~316,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为3.304,其中各重金属对生态风险影响的大小排序为Cd>As>Ni>Cr>Pb,表明该区域主要重金属生态污染贡献者为...  相似文献   

9.
沿苏州河水流方向设置 13个采样点进行3次采样,分析苏州河中As、Cd、Cr、Cu、Pb、Zn的分布,采用主成因分析和冗余分析,评价了苏州河水相及沉积相中微生物的稳定性以及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计算健康风险指数、内罗梅指数、地累积指数和重金属分配系数,评价了地表水中重金属对暴露人群存在的风险以及流域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水相中主要为Zn、Pb、Cu,沉积相中Zn质量浓度最高;研究流域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甚微;As和Cr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癌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化学热力平衡计算方法,研究富氧燃烧气氛下,再生PVC中重金属(Zn,Pb,Cd,Cr,Cu和Ni)的迁移特性,并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燃烧温度对重金属的迁移有显著影响,高温条件下,Cl易于与重金属Zn,Pb生成易挥发的气体;燃烧温度为1 000℃时,20%O2/80%N2与20%O2/80%CO2气氛基本不影响重金属Zn,Pb和Cd的迁移,而在20%O2/80%CO2气氛下,挥发性较弱的重金属Cr,Cu和Ni在底灰中的富集程度更大。燃烧温度为1 000℃时,随着O2浓度的增加,富氧燃烧气氛能够抑制重金属的挥发。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山西省不同产煤区煤矸石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其中主要元素的浸出量统计特征,运用ArcGIS技术和Kriging插值法,对比分析了F,Cr,As,Hg,Cu,Pb,Zn,Cd等8种元素的含量,绘制了各元素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无烟煤燃烧中的重金属排放及分布特性,采用3.5 MW燃烧实验台进行中试实验,对无烟煤燃烧过程中的Pb、Cd、Cu、Zn、Ni和Cr等6种重金属的排放及分布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6种元素在飞灰中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底渣,且富集于超细颗粒中,富集程度的顺序为:Pb,CdCu,ZnNi,Cr。其中,Pb和Cd在粒径约为1μm的飞灰中富集因子达到17~22。在燃烧产物中,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飞灰中,底渣和烟气中的比例很低。其中,Cd、Cu、Ni等元素全部分布在飞灰和底渣中,而Pb、Zn和Cr则少量分布在烟气中,以气态形式存在,Pb的质量分数最高、达到13.4%。  相似文献   

1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广州市芳村城郊某蔬菜种植基地土壤中Zn,Cr,Cu,Pb,Cd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对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地的土壤中以上5种重金属元素均为达标,该基地的土壤受污染程度较少,适合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2个生活垃圾样品的干基组分及典型重金属Hg、Cd、Pb、Cr的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状况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探讨了生活垃圾中Hg、Cd、Pb、Cr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1)广州市生活垃圾中Hg、Cd、Pb和Cr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435 mg/kg、1.487 mg/kg、71.865 mg/kg和136.088 mg/kg;Cd的污染最严重,Hg次之,Pb和Cr的污染程度较低,点位超标率分别为40.9%、22.7%、4.5%和18.1%;大部分生活垃圾样品出现了多金属复合污染,点位超标率为63.6%。(2)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Hg次之,Pb和Cr无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点位超标率为45.5%,部分样品出现高的潜在生态风险;(3)Cd和Pb可能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中的金属成份;Hg和Cr可能分别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中的白塑料成分和纸类成分。  相似文献   

15.
玲珑金矿位于山东省招远市与周边县城的交界处,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金矿类型。在所得样品的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Au、Ag、As、Bi、Co、Cu、Hg、Mn、Mo、Ni、Pb、Sb、Th、U、V、Zn 16种元素进行了分析,并绘制相应元素相关图件。最终结合矿体原生晕分带序列,研究了该金矿床的元素相关性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规律。其中,元素相关性特征包括:Au、Ag、As、Bi、Cu、Co、Pb、Mo是金矿的最佳指示元素;Hg、Mn、Ni、V、Zn等与Au元素有一定的相关性;Sb、Th、U与Au相关性不大,无明显的指示意义。经过计算,得出47号矿体的原生晕分带序列自上而下分别为As、Pb、Ag、Cu、Hg、Sb、M、Ni、T、V、U、Mn、Zn、Bi、Co、Au。其中,近矿元素Au、Ag、Bi、Pb、Zn中的大多数出现在序列的尾部,这一反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在深部有隐伏矿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对120 t/d城市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炉飞灰中重金属迁移富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污泥、飞灰及不同温度、取样点的飞灰中Cr、Mn、Ni、Cu、Zn、As、Cd和Pb 8种重金属迁移富集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飞灰、底渣及入炉污泥中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_2、Fe_2O_3、Ca O、Al_2O_3和P_2O_5,"Si0_2-Ca O-Al_2O_3-金属氧化物"体系构成了重金属吸附的载体,也为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吸附提供了活性空间。Cd、As为易挥发性重金属,在炉膛内挥发的Cd、As及其化合物蒸气在503℃和475℃时几乎全部富集于飞灰颗粒;Cr、Mn、Cu、Zn主要通过夹带富集于飞灰颗粒,它们在尾部烟道不同温度区域飞灰颗粒上的富集程度相当,为难挥发性重金属。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BCR提取法研究淮南三大电厂粉煤灰Cd、Co、Cu、Cr、Mn、Ni、Pb、Zn八种元素不同形态。结果表明:不同于土壤及沉积物中的分布,所研究的元素在粉煤灰中均是以残渣态为主,所占比例较高(高于85%),因此这些微量元素向环境中迁移的量并不高。通过对各元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粉煤灰中各元素相关性较高.仅有Cd和Cu、Mn和Cu、Mn和Zn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但相关系数也在0.8以上。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用于评价粉煤灰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特性.  相似文献   

18.
对某铀矿山尾矿坝周边不同水平距离的水体和土壤削而的pH值及重金属元素Cu,Ni,Cd,Pb,Zn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pH值越低就越能促进重金属溶出,向活性形态转化;重金属污染与水平距离成反比,污染进程南近及远;与垂直深度成正比,有累积沉淀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管式实验炉研究了不同形态硫化物对城市生活垃圾中Cd、Cu、Cr、Pb、Ni、Zn六种元素在热过程中的迁移特性的影响,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重金属浓度、灰渣表面形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热过程中,无机硫相对于有机硫能更有效地将重金属固定在底渣中。含硫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减少Cd、Cu、Pb在热过程中的挥发;其中无机硫可以减少Cr、Ni的挥发,而有机硫则会增大Cr、Ni的挥发。但在还原性气氛中,含硫化合物的存在会增大重金属的挥发。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连云港市的水源地健康风险状况,通过检测该地区河流型、湖库型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水体中重金属、氰化物和挥发酚的含量,初步分析了污染物分布特征,并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由饮水摄入污染物而引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水源地污染物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总健康风险排序依次为河流型水源地湖库型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致癌物(As、Cd、Cr~(6+))的健康风险远高于非致癌物(Zn、Cu、Pb、Hg、氰化物、挥发酚)的健康风险,且年龄越小的人群健康风险越大;河流型和湖库型水源地中As与Cd风险值均超过了欧洲部分国家和机构提出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a,应作为该地区饮用水源地主要风险因子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水源地污染防治及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