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动式建筑通过围护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设计以及自身的空间设计来实现建筑节能。被动式建筑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民众对它的认知度不够、国内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原材料产品以及基础研究工作滞后等,今后要重视民众对被动式建筑的认知度、加强相应的建筑材料的开发以及基础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可有效实现降低建筑能耗及维持室内良好环境的目的,因而该类建筑发展迅速,但就目前发展形势有待进一步分析。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整理了2016年到2020年3月国内各省市及各气候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政策概况,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对各类政策对技术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各省市及各气候区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颁布政策不均衡,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发展。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发展需完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制定产业工人培训的扶持政策,望该建议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被动式建筑发展在我国已经进入试点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被动式设计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与被动式建筑配套的建筑材料,成本较高,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被动式建筑的推动力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今后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加强被动式建筑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上,使被动式建筑在设计、材料、技术与成本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诉求不向,确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河北省推广的关键要素;建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不同阶段的激励模型,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对策,建立适合河北省市场特征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5.
被动式建筑外窗是实现被动式建筑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从门窗设计、材料选择、加工生产、节点处理、成窗安装方面予以重视。本文从降低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和保证气密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建议。其中,外窗型材、玻璃技术和暖边条技术是影响建筑外窗的三大要素。正是如此,严苛的细节把控才使其可以安装在被动式建筑上,达到被动式建筑整体的被动式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分析法汇总分析全国2015年以来颁布的212条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政策标准文件,分析各省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归纳出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应用阶段的发展优势主要为政策要求简单易行、强制性推广政策实行、建筑评价审核严谨;针对超低能耗产业链、惠民政策、人才培养、建筑后评估及使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分析不同阶段目标政策的需求特征,按照明确政策受益对象、体现个性化特征、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考虑多种经济激励手段的设计思路,考虑低碳建筑类型、阶段目标、政策类型等因素,提出2015~2050年包括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在内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作为当今世界应对住宅能耗居高不下的策略之一,必将成为今后的设计主流方向,而被动式设计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技术、低投资、高舒适度等特点,成为适应我国寒冷地区现行经济条件下绿色住宅降低能耗的主要设计策略。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被动式建筑的建设实例,其后就被动式设计要点及现实意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6,(9)
实现人居环境与建筑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及地域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被动式建筑设计技术的应用能够以建筑所在地气候和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这对于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本文从被动式设计概述入手,分析了被动式设计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并探讨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及具体应用,旨在为相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东北严寒地区,被动式设计是经济有效的节能设计策略。应用软件对东北严寒地区16个典型城镇进行了气象数据分析,针对东北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将全年划分为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分别得出了窗户遮阳、建筑蓄热、建筑蓄热+夜间通风、直接蒸发冷却、间接蒸发冷却、自然通风、被动式太阳得热+低蓄热、被动式太阳得热+高蓄热、防止冷风渗透等9种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及综合有效性。研究表明,无论在采暖季还是非采暖季,被动式太阳得热都是最重要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得出的被动式设计有效性评价图表能够为建筑师进行被动式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6,(4)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适用的外窗传热系数指标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设计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尚缺少相关研究。本文在参考国外被动式建筑用外窗设计准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及典型气候区传热系数指标值,对于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工业建筑》2021,51(7):177-184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全球学者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部件、性能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进展及态势的分析,发现目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分布与太阳能辐射具有显著的地理空间契合性特征;在研究技术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等。最后,对加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地区的拓展、建筑部件组合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被动式太阳房可行性与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太阳房的原理和相关概念出发,重点对被动式太阳房的可行性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从当前西北地区部分农村的经济情况、能源利用情况及建筑状况等进行阐述,指出在西北地区构筑被动式太阳房是可行的。分析了被动式太阳房的优点和经济效益,给出了被动式太阳房典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能源的重视度逐步提高,建筑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对于节能的关注焦点。就严寒地区的学校而言,被动式节能技术远比主动式节能技术更能满足生态节能的要求及学校师生的需求。文章主要从被动式节能建筑的内涵和特点着手,简述被动式节能建筑的优点,说明被动式建筑值得在我国推广;紧接着重点论述了严寒地区学校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最后结合当前被动式节能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5,(1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等多种政策的提出,使其社会群众对于被动式的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更加的赞同和关注;这种超低能耗的节能建筑不仅是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理念,是当今时代环境防护的做好体现;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最好表达;对此本文就超低能耗被动式节能建筑,结合房屋建筑的可行性、建设设计理念以及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可以国家被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适用的外窗传热系数指标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设计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尚缺少相关研究。在参考国外被动式建筑用外窗设计准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传热系数指标的确定方法及典型气候区传热系数指标值,对于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被动式建筑用门窗的设计、材料选用及安装使用原则,对于日渐被大家广泛关注的被动式建筑而言,门窗作为其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被动式建筑是各种建筑技术产品的集大成者,也是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所有消耗的一次能源总和不超过120千瓦·小时/(平米·年)的建筑。被动式建筑通过高效隔热、高效隔音、高效密封性的外墙门窗等实现高效节能效果。被动式建筑是国外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也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由于被动式建筑高效的密封性,新风系统是被动式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新风系统在被动式建筑中的设计理念,阐述了带有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在此类建筑中的重要性。通过新风系统在被动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提升建筑本身的节能。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并设计新风系统,在将来的被动式建筑中一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行业碳减排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以下简称“被动式建筑”)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的一种节能、低碳的绿色建造形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河北省被动式建筑发展现状,从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和技术4个维度识别出17个被动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采用ISM模型对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绘制因素层级递阶结构图。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被动式相关标准及规范不完善,以及被动式建筑质量认证和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影响被动式建筑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提升被动式建筑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建议以国家现行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农村地区县级示范的政策为依托,在农村地区推进生物质能的建筑应用。而后通过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对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能建筑应用的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程度和激励策略进行了定性分析,设计了比较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可有效推动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