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以沼气为纽带北方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技术辽宁省能源研究所焦庆余编者按:“八五”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的实施已进入收尾阶段,各地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具有当地特色的成果和经验.农业部环能司下达的“以沼气为纽带北方庭院能源生态系统研究推广”的课题,作为发展农...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中沼气池的使用与管理(一)辽宁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编者按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即沼气池、蔬芙目光温室、暖棚禽舍及厕所有机结合的“四位—体”沼气池的推广,带动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为确保这一科学技术顺利、广泛应用于社会,本刊...  相似文献   

3.
以沼气为纽带北方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技术(三)辽宁省能源研究所焦庆余(续上期)(二)塑膜暖棚养猪配套技术塑膜暖棚养猪就其环境来讲,无论是繁殖母猪、种公猪、后备猪、仔猪,还是生长育肥猪都很适合,而且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品种配套技术①适宜暖棚养猪的...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即四位一体,以下简称“模式”)是近10年来经过辽宁省衣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农民的反复实践而创造出的“三高”衣业生产模式,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以上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  相似文献   

5.
以沼气为纽带北方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四)辽宁省能源研究所焦庆余(续上期)④日光温室围护结构温度。围护结构温度主要是指北墙表面温度。一般温室围护结构热阻都不够,表现为北墙温度低于棚内气温,如图11所示。该图说明不论白天或夜间,墙体都自室内空气中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截止1997年,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在生物质能(主要是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做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农村生活和生产节能方面,新增开发和节能约50O万t标煤,在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和满足农民对高品位能源需求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实施能源一环境工程,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显现出活力。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和南方猪沼果模式,推广势头很大,成为地方经济一个增又点。三小电(小风电、小光电、小水电)和秸秆气…  相似文献   

7.
以沼气为纽带北方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技术(二)辽宁省能源研究所焦庆余(续上期)地下热交换系统,其工作过程如借湿量图7所示。图7用焓湿量图表示贮放热过程其工作过程如下:当昼间温室内温度超过作物适宜温度后,启动地下热交换的风机,使系统运行。风机运转时,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北方寒冷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庭院能源、生态模式;介绍了这一系统所具有的土地、能源、时间、饲料、劳动力五个高度利用和经济、环境、社会三个高效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安徽宣城地区是从“六五”末开始推广国标部颁沼气池的。特别是近几年,认真贯彻国务院确定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看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生态技术模式,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原则,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转换,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的食物链结构,使能流、物流较快循环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整体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多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循环优化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该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是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即“四位一体”,以下简称北方模式)和南方“猪—沼—果(菜、菇、鱼等)”模式(以下简称南方模式)。1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基本原理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核心部分是沼气发酵,它起着联结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的纽带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太阳能猪舍、日光能温室攻厕所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通过在榆次市东赵村的成功试验,后在晋中地区示范推广,证明能源生态模式是集能源、生态、环保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上的一个飞跃,农村能源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随着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系统产生了可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本文试就湖北省宜昌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作一些归纳和初步分析,以供参考。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和生产的良性循环。它不仅可以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一切弊端,而  相似文献   

14.
沼气是一种清洁、价廉、综合利用潜力大、管理方便的能源。近年来,沼气越来越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综合利用,由单纯的为炊做饭扩大到养猪、养鱼、改良土壤、温室有秧和桔树防冻等许多领域,特别是猪一招一鱼(果)立体开发模式显示出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96年,我县被国务院八部委批准为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百县之一以来,沼气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建户用沼气地近10000个,占农户的22.2%。l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加相结合,猪一沼一鱼(果)模式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沼气之所以能日益受到农民的青睐,主…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中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二)辽宁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第二节沼气池的运行我省能源生态模式内的沼气池,普遍采用半连续投料发酵法。这种发酵法兼顾了生产沼气、积造有机肥料和农业生产集中用肥的需要,具有较好的综合性效益,其工艺流程如图1。定期或不定...  相似文献   

16.
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以日光温室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生态良性循环的综合性农业生产模式。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结构巧妙,各部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物质和能量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现将各项效益简单分析如下:1、能源效益:每...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促进沼气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云南省农村能源工作站日前向全省发出了《关于1998~2000年沼气建设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1998~2000年的3年内,全省农村能源现代化建设示范县沼气用户,应达到总农户的30%以上,并加强其它农村新能源建设,为全省作出示范;沼气化建设县(市)建地数,应占农户总数的50%以上;沼气化乡(镇)的沼气用户,应占农户总数的对%以上.《通知》还规定:小型高效沼气池建地合格率应达100%;“三结合”沼气地配套率不低于80%,沼气使用率应达到90%以上;沼…  相似文献   

18.
应用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对渭北旱塬果园“五配套”生态模式投产后进行经济评价。其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投资回收期(RP)分另为9.67万元、76.18%、4.35年,表明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果园沼气“五配套”生态模式不仅有产气的能源效益和保护生态的环境效益,而且发酵残余物溶液和沼渣的经济效益高于产气效益,肯定了这种种、养、沼有机结合对生态模式对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潜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部地区出现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果园模式能将微生物(沼气)、动物(猪)、植物(苹果树)紧密结合,在果品生产过程中淘汰了化肥和农药,可以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生态型无公害果品,形成新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文提出的中部地区生态果园系统能量平衡模型及其测算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生态果园系统中的生态型猪舍、沼气及果园等分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总输出能为238964MJ/a,其中苹果生物能占79 43%;猪肉生物能占14 12%;沼气能占6 36%。而其总输入能为60197 1MJ/a(太阳辐射能除外),其中输入的工业辅助能占4 55%;饲料生物能占92 91%;其余为人力能输入。该系统的太阳能总输入能为12 76×106MJ/a,其太阳能转化率为0 14%。该文还探讨了以沼气为纽带的中部地区生态果园系统的能量构成、分布、流向和利用水平,并从能源技术经济方面分析评价了以沼气为纽带的中部地区生态果园模式的可行性,对指导中部地区农村能源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沼气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农村生活用能的紧张状况,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有效地保护农村森林资源。建立以沼气为纽带、以种养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农村沼气的推广普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门)搞好样板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推广沼气必须认真搞好样板示范点,而且最好在当地比较有威信的人家里设点示范,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示范点要与培训班、现场会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效果。(2)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