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针对当前僵尸网络向P2P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对P2P僵尸网络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P2P僵尸网络检测技术。对于某个被监视的网络,关注其内部每台主机的通信行为和网络恶意活动。把这些通信行为和网络恶意活动分类,找出具有相似或相关通信和网络恶意行为的主机。根据我们对定义的理解,这些主机就属于某个P2P僵尸网络。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僵尸网络向P2P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对P2P僵尸网络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P2P僵尸网络检测技术。对于某个被监视的网络,关注其内部每台主机的通信行为和网络恶意活动。把这些通信行为和网络恶意活动分类,找出具有相似或相关通信和网络恶意行为的主机。根据我们对定义的理解,这些主机就属于某个P2P僵尸网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僵尸网络成为互联网最严重威胁之一,研究僵尸网络检测技术具有现实意义。讨论了P2P僵尸网络的组成和工作机制,分析P2P僵尸网络的检测方法,提出一P2P僵尸网络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僵尸网络的肆虐给互联网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得僵尸网络检测技术成为近年来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首先,在对已提出的检测技术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僵尸网络检测的基本过程,并对这些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然后,按照僵尸网络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分类方法,着重分析了每种检测技术的研究思路、操作流程和优缺点;接下来,总结了现有检测技术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及相应算法,提出了评价指标,并对选取的代表性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探讨了僵尸网络检测的关键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僵尸网络是近年来网络安全最严重的威胁之一.P2P僵尸网络是在传统僵尸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命令与控制机制具有隐蔽性和健壮性,使检测和防范变得更加困难.本文对P2P僵尸网络的构建、命令与控制机制、检测与反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事件层出不穷,而僵尸网络攻击以其强大的破坏性占据了目前网络攻击手段的领军位置,成为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本文阐述了僵尸网络及其网络行为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传统的IRC僵尸网络和新型的P2P僵尸网络的特点、检测方法和防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P2P僵尸网络是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方式,因其稳定可靠、安全隐蔽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实施网络攻击,给网络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为深入理解P2P僵尸网络工作机理和发展趋势,促进检测技术研究,首先分析了P2P僵尸程序功能结构,然后对P2P僵尸网络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类网络结构的特点;在介绍了P2P僵尸网络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P2P僵尸网络在各个生命周期的工作机制;针对当前P2P僵尸网络检测研究现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各类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最后对P2P僵尸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一种改进的P2P僵尸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僵尸网络为载体的各种网络攻击活动是目前互联网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由于僵尸网络不断演化、越来越复杂和隐蔽以及网络和系统体系结构的限制给检测和防御带来的困难,如何有效应对僵尸网络的威胁仍是一项持续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首先从僵尸网络的传播、攻击以及命令与控制这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僵尸网络工作机制的发展,然后从监测、工作机制分析、特征分析、检测和主动遏制这5个环节对僵尸网络防御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目前的防御方法的局限、僵尸网络的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僵尸网络作为目前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之一,正朝着P2P等分布式结构发展。迄今为止,用于检测并减轻僵尸网络效应的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网络的方法和基于主机的方法。分析了已有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层的P2P僵尸网络检测方法 ,并对这种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对检测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践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僵尸网络已经发展为攻击者的一个攻击平台,对于僵尸网络的防范与检测逐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安全需求。该文通过对僵尸网络的分析与研究,介绍了传播、控制,并对典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Peer-list的混合型P2P僵尸网络代表了一类高级僵尸网络形态,这种僵尸网络的优势是可抵抗传统P2P僵尸网络易受的索引污染(Index Poisoning)攻击和女巫(Sybil)攻击,然而却引入了新的问题——易受Peer-list污染攻击。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混合P2P僵尸网络设计模型,在僵尸网络构建和Peer-list更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引入信誉机制,使得Peer-list污染攻击难以发挥作用。实验证明该模型具备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和很高的健壮性,因此对网络安全防御造成了新的威胁。最后,我们提出了若干可行的防御方法。本文旨在增加防御者对高级僵尸网络的理解,以促进更有效的网络防御。 相似文献
12.
鉴于僵尸网络具有无尺度网络的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提出一种无尺度半分布式P2P僵尸网络的构建方法。僵尸程序在初始时只感染少数几台主机,之后每台受感染主机根据节点度数选择要连接的节点,度数越大,节点被感染的概率越高。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构建的僵尸网络具有无尺度网络的2个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13.
僵尸网络作为大规模攻击活动的基础平台,严重威胁网络空间安全,从预测的角度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现有研究在终端感知、身份识别和动态对抗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概括僵尸网络生命周期,总结P2P结构僵尸网络的脆弱点,建立P2P僵尸网络动态对抗模型,分析节点真实性判断和网络拓扑优化重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攻击者视角提出一种新颖的动态自组织P2P僵尸网络模型DSBot。该模型在架构设计上可扩展至各类目标设备,通过基于可信度矩阵和真实性验证的节点安全性评估机制增强终端对抗性,并提出分阶段感染策略。借鉴无线自组网和多智能体的思路和方法,刻画节点属性多维表示和基于状态标识的动态网络框架,以此为基础设计O(N i)更新算法、均匀连接算法和节点主动移除算法,并结合相应的初始化和调整机制提出网络自组织重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健壮性。其中,O(N i)更新算法确保节点的可信度,均匀连接算法降低网络暴露风险,节点主动移除算法实时移除可疑节点。从平均等待时间、命令可达率、网络连接度和重构稳定时间等方面对DSBot模型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DSBot模型在效率和韧性上可满足僵尸网络命令控制机制的基本需求。最后,从终端清除、命令控制服务器打击和命令控制过程等方面讨论了可能的防御策略。本文旨在通过预测新型僵尸网络模型来完善防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利用认证sensor组建的蜜罐先知型半分布式P2P僵尸网络(Botnet),通过连接比C(p)和度数比D(p)2个度量函数,并在peer-list更新过程中使用不同数量servent bots,讨论其鲁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Botnet相比,该类Botnet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僵尸网络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最为关注的危害之一。日前,使用P2P协议的僵尸网络逐渐兴起。在分析Slapper蠕虫的基础上,研究了P2P僵尸网络的拓扑结构、功能结构与控制机制,并指出了P2P僵尸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Botnet(僵尸网络)是由bot(僵尸主机)组成的可通信、可被攻击者控制的网络,而P2P botnet是一种利用P2P技术构建控制信道的僵尸网络.对比于以往具有明显追踪特征的P2P botnet而言,一种基于双层架构的P2P botnet在控制感染主机方面采用了更加隐蔽和灵活的方式,使追踪难度增大.通过模拟实验对基于这种通信控制模型的僵尸网络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与追踪方案. 相似文献
17.
依赖结构化对等网传播的P2P僵尸是未来互联网面临的重要威胁.详细分析了两种典型的结构化P2P协议Chord和Kademlia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结构化P2P僵尸网络的传播模型.该模型将Kademlia,Chord协议与双因子免疫机制、主机在线率等因素相结合,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两种典型的结构化P2P网络中僵尸的传播机理,并使用软件仿真的方法模拟了节点超过百万时,结构化P2P网络中僵尸的传播行为,通过软件仿真得出的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Kademlia和Chord两种结构化P2P网络,僵尸传播无论是双因子免疫模型还是结合双因子与主机在线率的模型,理论模型与仿真结果都非常吻合,体现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僵尸的检测与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Botnets have been adopted as a popular method to carry and spread many
malicious codes on the Internet. These malicious codes pave the way to execute many fraudulent activities including spam mail,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and click fraud. While many Botnets are set up using centraliz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the peer-to-peer (P2P) Botnets can adopt a de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using an overlay network for exchanging command and control data making their detection even more difficult. This work presents a method of P2P Bot detection based on an adaptive multi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decision trees. A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is applied as a feature selection technique to select relevant features. With these features, a multi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model is created using a resilient back-propagation learning algorithm. A comparison of feature set selection based on the decision tre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ReliefF algorithm indicated that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with features selection based on decision tree has a better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along with lower rates of false positives.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on real network traffic datasets. In these experiments, an average detection rate of 99.08 % with false positive rate of 0.75 %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