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渭北油田长3储层为典型的浅层低压致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注水井表现出注入压力高,
对应油井低产、高含水,注水开发效果差,分析认为由于储层物性差,原油黏度相对较高,导致注水驱替困难。为
此,研发了4种不同类型的生化表面活性剂,室内实验评价表明OBS-03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最好的降低界面张力、
降低原油黏度、降低驱替压差和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并且适合渭北长3储层的地质条件。矿场试验表明,应用OBS
-03型表面活性剂后能有效降低注水压力,对应油井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红河油田长9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地层流体渗流能力低,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驱油压差高,部分注水井组表现出对应油井增液不增油,注水开发效果差。分析认为,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降低储层含油饱和度能有效降低驱替压差。经室内实验评价表明,所研发的微乳降压增注体系,可降低储层岩心水驱压力28%~70%,达到提高驱油效果的目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红河油田长8超低渗透油藏驱替压力大、注水难以见效的问题,结合纳米材料及表面活性剂两种体系在降压增注和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优良特性,开展了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的研究。以油水界面张力为指标,优选出适合长8油藏的纳米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组成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HBH-1、甜菜碱表面活性剂TCJ-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X60、低碳醇比例为1:4.25:0.3:0.5。室内评价结果表明,纳米增注体系平均粒径为24.7nm,在0.1~0.3%浓度范围内与长8原油的界面张力能达到10-2m N/m的超低界面张力数量级,能将岩心由亲水性往中性润湿方向改善,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增注体系具有较好的降低注水压力和提高采收率的性能,相比较水驱,注水压力下降18%,采收率提高15%。  相似文献   

4.
注水吞吐作为致密油藏开采的一种经济、有效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各大油田。表面活性剂可提高致密油采收率,其作用机理尚需深化研究。研究将吞吐过程分为渗吸采油和反向驱替采油阶段,阐述表面活性剂对其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渗吸采油阶段,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渗吸采收率,但减小了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难度。在反向驱替采油阶段,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提高驱替采收率,同时大幅降低驱替压力。两性表面活性剂表现最佳,在清水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约5.00%,降低驱替压力7.00 MPa。其主要机理为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减小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难度;减小毛管力和贾敏效应阻力,降低驱替压力。结果为表面活性剂在致密油藏注水吞吐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吴起油田长4+5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含水率上升快、启动压力高、注水推进不均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实现水井增注、油井增油目标,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区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开展注超级纳米驱油剂驱油试验.试验表明该纳米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在模...  相似文献   

6.
降压增注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吴旗长2油藏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及套损井不断增加等情况,分析了注水压力升高的原因,开展了新型表面活性剂体系降压增注的应用研究.该体系由单一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黏土稳定剂组成.室内实验表明,60℃该体系与吴旗长2油样闻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2~10-3 mN·m-1 数量级,且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岩心驱油降压模拟试验表明,驱替5~10PV新型活性刺体系后,岩心水驱降压率达到30%以上,驱油效率的提高值也在7%以上.在吴旗区块昊72-71井进行了单井现场试验,该井见到了活性荆体系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店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 ,出现注水难和注不进去的现象 ,通过岩心试验评价不同毛管力 ,不同润湿性 ,不同温度下模拟注水以及注表面活性剂的岩心驱替试验 ,并结合张店油田储层有关特征 ,对影响张店油田注水驱油效果的因素做出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毛细管力是影响注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样品水润湿性程度的增加 ,注水压力升高 ,驱油效率减小。注水温度越低高含蜡原油结蜡严重 ,影响注水。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从而降低注入压力 ,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定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水驱油效率变低、注水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表面活性剂HB-DB-1体系,该体系在0.2%质量分数、0.3 PV注入体积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11.1%,并可降低驱替压力。优选出试验井组HK17A,编写井组现场试验方案,预计井组可提高采收率2%~3%。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在水驱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和注水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注水压力高、欠注严重;另一方面 地层压降大、产能递减快,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低,水驱过后依然存在膜状或油滴状等多种形态的残余油。针对 上述问题,以环氧氯丙烷、十二烷基叔胺、甲硝唑等为原料制得甲硝唑不对称Gemini 型表面活性剂,将其与脱氢 松香型表面活性剂、鲸蜡醇、乙醇等复配制得功能型增注驱油剂。研究了功能型增注驱油剂的乳化能力、润湿 性、防膨性、降压增注及驱油效果等,并在渤南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功能型增注驱油剂不仅可以 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还可以乳化原油、清除油膜,并且其中的阳离子组分以水为传递介质在岩石 表面形成分子膜,稳定黏土,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注水采收率。功能型增注驱油剂在较低 浓度时即有较好的防膨效果,其降压增注及驱油效果较好。在压驱现场试验中,注水井的注入能力和对应油井 的产油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朝阳沟低渗透油田注水过程中注水压力上升较快、欠注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朝阳沟油田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筛选工作,最终确定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配方为0.2%石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T702-40#+0.5%Na2CO3。实验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间平衡界面张力能够达到2×10-2mN/m,耐温、抗盐性好,与朝阳沟油田注入水和地层水配伍性好,能够使岩石的润湿性发生反转,比水驱提高采收率5%左右。该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替计算得出的可流动渗透率值约比水驱可流动渗透率值大15%,具有明显的降低启动压力的作用,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启动压力的机理分析。朝阳沟油田朝82-152井区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体系能够降低启动压力,使油层吸水能力提高,使低渗透储层动用比例提高,7口油井累积增油1768t。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剩余地质储量大,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油田保持稳产的主要开发对象,其较低的渗透率、较强的非均质性及较高的黏土含量等储层物性条件,给常规线性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的经济有效实施带来一定挑战。为此,以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表面活性剂(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无碱二元体系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适用性。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二元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并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范围内(0.03%~0.3%)与大庆原油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此外,该二元体系还表现出较好的老化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注入传导性能。通过采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并确定了体系配方中的聚合物质量浓度、用量及段塞组合方式,室内条件下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升平地区缓坡带坡中隆葡萄花油层油的分布规律,在研究其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坡中隆富油程度与供给条件之间关系分析,利用断裂密集带划分、运移路径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控制升平缓坡带坡中隆葡萄花油层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平缓坡带坡中隆葡萄花油层油富集有3个主控因素:坡中隆与油源区距离控制油富集程度,距离油源区越近油越富集,越远则油不富集;EW向断裂密集带阻挡作用控制油富集程度,阻挡作用越弱油越富集,越强则油不富集;侧向运移路径分布密度控制油富集程度,油侧向运移路径密度越大油越密集,越小油不富集。  相似文献   

13.
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耦合与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简要论述了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研究现状、勘探前景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和差异。指出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研究是今后油气地质和勘探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勘探前景。认为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物质来源,生成和演化机制大相径庭,但赋存的物理化学环境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深部高温、高压环境条件下各自所经历的热演化特征亦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深层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研究中,也可以适当兼顾对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勘探和研究工作。 \r\n\r\n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聚合物驱油机理和驱油剂黏度大小与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间关系,在"等黏"和"等浓"条件下测试了聚合物和甘油溶液增黏性、流变性、黏弹性和渗流特性,并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上开展了"等黏"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驱替效果以及它们注入先后顺序对驱替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大,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黏度都增加,但聚合物增黏能力远强于甘油。随剪切速率增加,甘油溶液视黏度保持恒定,聚合物溶液视黏度降低,表明前者为牛顿流体,后者为非牛顿流体。在"等黏"条件下,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相差不大,但残余阻力系数相差很大,表明甘油在多孔介质内滞留能力很差。在"等黏"条件下,"先聚合物后甘油"比"先甘油后聚合物"注入方式增油效果好,表明驱油剂在高渗透层内滞留由此引起渗流阻力增加、全井注入压力升高是促使液流转向中低渗透层的动力源泉,也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和聚驱过程中发生"剖面反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锡功  朱虹 《石化技术》1996,3(1):10-15
系统讨论了润滑油基础油中氮化物对其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各种脱氮技术的现状、发展和适应性,以作为进一步提高基础油质量、改善热/氧化安定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学分析方法、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检测分析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碱液浸泡对天然岩心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碱与表面活性剂对渗流特性影响研究,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强碱可与目标油藏岩石中矿物成分发生剧烈溶蚀作用,造成颗粒运移和渗流阻力增加;与强碱相比,弱碱与岩石矿物反应程度较低,油藏适应性较好;与聚合物溶液相比,"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较小,聚合物在多孔介质内滞留量减小,渗流阻力降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吸附是造成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增加、聚合物滞留量增大和渗流阻力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孤岛油田稠油注CO_2增油机理,采用PVT和对称悬滴形状分析技术,开展了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在稠油中溶解度、体积系数、密度和CO_2—水—稠油间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实验结果阐述了CO_2与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发现孤岛油田稠油在溶解CO_2后,能强烈抽提轻烃形成萃取作用;压力在18 MPa以上有明显的油滴"爬杆"现象。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运用PVT分析仪分别测定了不同压力条件下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度,并测定了溶解CO_2后油水性质的变化。采用非稳态相渗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饱和CO_2前后的油水、油气、气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明确了CO_2溶解作用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约为地层水中的7倍。CO_2溶解作用使得原油黏度急剧降低,水相黏度略微增大,原油体积膨胀系数显著增大,而水相体积膨胀系数基本不变。溶解CO_2后,油水性质的变化,使得油水相渗曲线向右偏移,油相相渗提高;CO_2溶解于原油后,使得油气相渗曲线与水相相渗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地层水溶解CO_2后气水相渗曲线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勘探和开发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综合测井资料研究了CH油田长6油层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认为利用测井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储采层的非均质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了非均质性和产能之间的关系:岩性与产能――粒度粗、砂体均质和后生成岩作用弱,产能高,而粒度细、非均质性强烈和连通性差,产能低;物性与产能――油层内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和非均质性弱,产能高,而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和非均质性强,产能低。认为通过对油田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预测油气藏和指导油气田开发,通过对非均质性研究和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现,油气田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Muskat依据相对渗透率是饱和度的单变量函数的概念将Darcy定律推广到油水两相渗流中。分析两相渗流过程发现:饱和度梯度是决定渗流过程的重要参数,在指出Muskat公式缺陷的同时提出了改进两相渗流公式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