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CXA制造工程师对凹凸类零件进行等高线粗加工、小刀等高线精加工的二维编程加工技术,省去三维建模的繁琐过程,充分运用CAXA的等高线粗加工的优越开粗功能——可以高效地去除毛坯的大部分余量,再用小刀采用等高线粗加工进行二次开粗,最后采用等高线精加工完成零件的加工。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小径刀具的消耗,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曲面交线、曲面凹陷处及等高线加工中平坦面的补加工是曲面加工的难点.对CAXA制造工程师的4种补加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其刀具轨迹生成算法,并给出了区域式补加工和等高线精加工中平坦部补加工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数控机床采用等高线加工方式,用立铣刀高效精加工某冷轧机架止推垫大圆弧面的方法.探讨了提高数控加工质量和效率的途径.该方法对其他大型曲面的加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较小的沟道表面粗糙度值,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超精加工过程的工艺参数对超精加工后的氮化硅陶瓷轴承套圈沟道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以Ra为评价指标,根据正交实验得到超精加工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Ra的影响程度并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超精加工时间、油石压力、工件切线速度、长行程摆荡频率以及短行程振荡频率;建议最优超精加工工艺参数组合为超精加工时间10 s、工件切线速度625 m/min、油石压力0.6 MPa、长行程摆荡频率700次/分钟和短行程振荡频率2 450次/分钟。在最优超精加工工艺参数组合下超精加工后的轴承套圈沟道表面粗糙度为Ra0.035 5μm,改善率为90.80%。  相似文献   

5.
段松屏 《机械制造》1994,32(6):16-17
提出了对镗轴的外圆的精加工采用了精磨-超精加工的方法,并介绍了超精加工磨头,及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单工步切削加工的基础上,研究多工步粗加工切削参数变化对精加工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高速车削加工,固定精加工切削参数,分析粗加工切削参数变化对精加工切削力、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以及表面变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粗加工切削速度对精加工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进给量对残余应力影响最大,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对变质层的影响都很大。这是由于多工步加工时,粗加工加工硬化和软化使表层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继而对精加工产生影响。通过研究粗加工切削参数变化对钛合金多工步切削加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多工步切削加工参数,提高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工程陶瓷超精加工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及超精加工工艺参数对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球头铣刀对压铸模具型腔曲面铣削精加工前,通过预测其表面粗糙度,可以辅助工艺人员合理配置铣削工艺参数组合。依托GA算法强大的全局寻优能力,优化ELM固有缺陷,建立遗传算法-极限学习机(GA-ELM)模型,并应用该模型预测压铸模型腔曲面铣削精加工表面粗糙度。训练本模型需要选定输入参数及输出参数,选定输出参数为表面粗糙度,输入参数选定为与之相关的铣削工艺参数,通过可变轴精加工铣削实验获得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样本,并将本模型预测结果与其他模型对比,对比模型选择未优化的ELM模型及GA-BP模型,对比结果验证了本模型的优越性。最后,再次通过可变轴精加工铣削实验验证本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并基于MatLab环境开发可视化的表面粗糙度预测系统。结果表明:本模型相比ELM模型及GA-BP模型,在铣削精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方面,预测精度及效率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数控切削中的精加工工艺与编程技术,提出通过刃磨刀具、预留Z向对刀偏、修改刀具补偿参数和修改G71指令U参数等方法,来提高零件精加工精度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探讨了一种使用线框电极的电火花套料加工的新工艺.根据正交试验方法来分析精加工时加工参数对加工速度、电极损耗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确定套料精加工时最佳的电规准参数.依据直孔套料加工参数在模具材料中加工出了圆弧弯曲孔.  相似文献   

11.
我厂应用超精加工工艺已有数年,近年来质量已比较稳定、不久前经厂及局鉴定,外圆的加工光洁度达 13~ 14级,在几何精度及尺寸精度方面可控制在1~3微米左右。本文介绍了超精加工的现场经验和超精加工的系统内容。本文简要叙述了超精加工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系统地介绍了加工原理、加工方法和切削参数的选择、油石的选择、超精加工的设备以及控制超精加工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硬质合金和聚晶金刚石刀具,借助单因素试验对柴油机活塞材料ZL109硅铝合金车削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最佳的切削参数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试验以粗—精加工工艺代替粗—半精—精加工工艺,研究粗—精加工工艺下的加工质量。研究表明,ZL109硅铝合金切削加工的最佳切削参数组合为切削速度v=300m/min,切削深度a_p=0.2mm,进给量f=0.05mm/r。合理选择切削参数可简化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在BDM-903精密数控电火花超硬刀具磨床上,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2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的精加工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脉冲控制参数、辅助电源参数、电极转速对精加工效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高压辅助回路追加电流以及最佳电极转速,分析了辅助电源参数对PDC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及伺服进给速度参数与辅助电源参数对PDC粗加工效率的影响,并得出最高粗加工效率下电极的最佳伺服进给速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铣削稳定性评价指标极限切削深度随加工位置改变而变化,导致铣削工艺参数优化模型中稳定性约束具有不确定性问题,结合不同加工位置刀具频响函数和切削稳定性理论,建立加工空间极限切削深度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预测模型,基于该GRNN模型完善铣削稳定性约束条件,进而构建以机床各运动部件位移与粗/精加工切削参数为变量,以粗/精加工总切削时间为目标的多工步数控平面铣削工艺参数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PSO)求解该优化模型。以某企业加工中心展开实例研究,获取机床加工位置和粗/精加工主轴转速、切削深度、切削宽度、每齿进给量的优化配置,优化后粗/精加工总切削时间比优化前缩短22.47%,并通过该配置下的无颤振铣削加工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某发动机缸体止推面加工所用镗刀为带浮动头的展开式刀具,加工过程中需借助机床夹具上的前后轴承对其进行支撑。镗削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两步,其中粗加工刀夹轴向可调,精加工刀夹轴向不可调。针对镗刀结构特点,结合机床HMI界面及在线测量机制建立精加工刀片调整方案,有效保证了刀片更换的速度和成功率。同时,针对加工余量和每齿进给量等参数进行优化,大幅提高精加工刀片寿命。  相似文献   

16.
短周期、高精密已成为模具制造行业的热点问题.以注塑模具复杂型面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光高效切削加工研究,探索复杂型面在保证加工质量前提下的高质高效切削方法.从切削原理出发进行刀具选型和切削加工参数确定,获得了分别适用于曲面精加工和侧壁精加工的刀具类型以及加工参数.试验研究表明,在保证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前提下,FW型球刀分别可提高精加工切削效率和后序抛光效率22.7%和32.5%,FG-TNU圆鼻刀分别可提高精加工切削效率和后序抛光效率18.6%和9.6%,有效地实现了复杂型面的高光高效切削加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正交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枞树型轮槽半精加工过程中切削参数对刀具磨损以及切削性能的影响,提高轮槽表面质量。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采用库伦摩擦模型和Usui磨损模型建立切削加工仿真模型,对不同切削参数下的轮槽半精加工进行仿真。结果采用极差方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切削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半精加工过程中各因素对刀具磨损及切削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切削深度进给速度摩擦因子旋转速度;轮槽半精加工最优组合为旋转速度为110r/min,进给速度为11mm/min,切削深度为0. 8mm,摩擦因子为0. 6。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在套圈沟道超精加工中,由于粗超油石过硬,冷却液配方不当和冷却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精研瘤。以超精研309轴承套圈为例,阐述了改变超精加工工艺参数,以消除精研瘤。附图2幅,表2个。  相似文献   

19.
李爱平  鲍进  李聪  刘雪梅  谢楠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4):1888-1894
以平面端铣削粗/精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变频调速铣床主轴电机运行特点,提出分段空载功率函数模型,构建铣床粗/精加工总能耗模型及总生产率模型,并通过相应实验对模型进行完善。结合实际生产建立粗/精加工过程约束条件。选取企业实际生产案例,采用遗传算法对选定加工特征的粗/精端铣削过程进行全局多目标优化,并与传统只针对粗加工或精加工的局部铣削参数优化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相比,局部优化后的粗/精加工总能耗下降了12.51%,全局优化后的粗/精加工总能耗下降了15.04%;局部优化后总加工时间缩短了18.48%,全局优化后总加工时间缩短了21.26%。  相似文献   

20.
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滚锥轴承滚道粗超精工艺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与之配套的轴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进一步提高滚锥轴承的寿命,降低振动和噪声。通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滚锥轴承套圈滚道超精加工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研究,选择出滚锥轴承套圈滚道超精加工合理工艺参数,从而有效降低了滚锥轴承滚道表面粗糙度,提高了滚锥轴承滚道表面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