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朗铜矿位于迪庆高原,目前矿山处于基建期,为了更好的建设普朗铜矿,矿山提出了采用合同制采矿代替自营方式进行矿山开采的观点,文章在确定合同制采矿范围、设备购置及管理模式、采矿管理方式的情况下,分析了自营和合同制采矿的价格,并对两种方式进行了经济分析,论证了普朗铜矿合同制采矿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 相似文献
2.
普朗铜矿已有的大量地质资料,对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矿区地质构造规律均有了一定认知,但对其三、四、五级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较低。在此基础上,对矿床首采区节理进行系统观测,分析得出首采区发育四组优势节理组,优势节理组节理倾向与倾角均服从正态分布,节理间距分布整体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节理间距在0.09m左右,整体较集中,具有节理裂隙密集发育的特征。首采区共圈定出5条较大断层,配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建立首采区断层模型,以供进一步分析。在原有的钻孔控制基础上进一步对普朗铜矿的构造规律进行分析,为该矿的基建和开采工作提供地质支持和施工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普朗铜矿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造山阶段形成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主要受到3期区域应力场(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的影响,导致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但研究程度还较低。根据首采区含矿节理系统的实地观测,发现矿区3720中段发育4组含矿优势节理组,其倾向分布范围为290°~345°、355°~50°、145°~161°及210°~240°;3735中段发育3组含矿优势节理组,其倾向分布范围为300°~35°、140°~170、200°~250°。其中走向60°~70°的张节理、290°~305°和315°~330°的一套共轭节理为区域性节理,对成矿的贡献最大,而近东西向节理为成矿后构造。研究发现,该区节理裂隙成因复杂多样,但区域应力场和断裂构造派生应力场形成的节理是主导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结合红卫矿井开采的现实条件和矿山工作实践,对矿井开采设计的8项优化方案,从技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红卫矿井设计优化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家沟煤矿开采深度超过700 m,且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突水防治工作十分艰巨。通过分析影响马家沟煤矿深部开采的主要突水水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弄清了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使矿井水害防治"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利用关键层理论分析覆岩破坏、移动、控制规律,并对井筒下覆工作面回采对斜井的影响进行了论证,为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理论支持。现场矿压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斜井没有受到下覆工作面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以东曲矿八采区8#煤层充填开采为实际工程背景,首先分析了该矿目前矸石排放及治理情况,并提出地面、井下矸石运输系统方案,进而对八采区首充28802工作面的充填工艺方案进行设计,通过应用充填开采技术可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大型煤田露天开采通常采用分区开采方式,然而采区转向接续成为采区临近终了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几个大型露天煤矿转向接续实践的前提下,总结了几种典型的采区转向方式:连续式过渡和间断式过渡,分析了转向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供类似露天煤矿在采区转向接续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义马矿业集团(义煤)北露天矿为例,建立螺旋钻机开采钻场有限元模型,对不同钻孔间距和垂向隔层厚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钻孔周边煤柱随钻孔间距和垂向隔层厚度变化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分布,揭示了边坡的变形形态特征和变形机理,表明钻孔间煤柱宽度和隔层厚度对边坡稳定性起关键作用,从而导出露天矿到界边坡稳定的极限条件下,采用螺旋钻机技术回收露天矿最终境界边坡煤柱的最优开采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