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 0 0年 10月 2 2日~ 2 4日 ,在南京市举办了全国警犬观摩会 ,2 2日晚约 6 0人就餐 ,餐后 6h左右 ,陆续有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呕吐、腹痛、腹泻、水样粪便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至 2 3日晚为止 ,共计 38人到医院就诊。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 ,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及致病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致病性弧菌对水产养殖业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基于此,致病性弧菌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变得尤为迫切。本文介绍了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基于生物芯片的检测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检测方法、基于肽质量指纹图谱技术的检测方法、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检测方法在内的六项检测技术,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其在致病性弧菌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致病性弧菌检测新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新兴技术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为致病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致病性弧菌具有嗜盐的特性,主要通过污染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一直保持较高的污染率,在生产、贮运、流通以及餐饮环节均有侵染,并呈现上升趋势。为了了解淡水产品致病性弧菌的污染途径、追溯其来源,促进对其防控措施探索,本文针对我国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弧菌的污染种类、水平及生物学特征,以期为更好防控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危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适于3%~4%NaCl环境中生长,致病菌株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近年来比较多发的一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就发生在我市一家外资鞋业公司的食物中毒情况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一起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起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张谷若,聂忠学,钟加荣,平波贵州省龙里县防疫站(551200)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报导,在内陆省份更是罕见。1992年9月1日贵州省龙里县冠山饭店承办宴席6桌,随即发生多人中毒并死亡1人。后经调查,证实是一起溶藻弧菌引...  相似文献   

7.
致病性弧菌具有嗜盐的特性,主要污染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感染。近年来的监测表明,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一直保持较高的污染率,在生产、贮运、流通以及餐饮环节均有侵染,并呈现上升趋势。为了了解淡水产品致病性弧菌的污染途径和追溯其污染源,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针对我国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弧菌的污染种类、水平及生物学特征,尤其对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和菌株特征做了翔实的叙述,以期为更好防控淡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危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蛭弧菌消除海产品中潜在致病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噬菌蛭弧菌具有裂解病原菌的特殊功效,可以用作生物净化因子。本实验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4株Bh04系列蛭弧菌(Bh04-4,Bh04-41a,Bh04-A+和Bh04-1f)。以41株弧菌为蛭弧菌的宿主菌,本文研究了蛭弧菌对海产品中常见弧菌的裂解消除能力,以探索其对由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1株弧菌中共有36菌株可被4株蛭弧菌(Bh04-4,Bh04-41a,Bh04-A+和Bh04-1f)中的任一株所裂解,占总试验菌株的87.8%;对副溶血弧菌、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溶藻胶弧菌这三种常见致病弧菌的裂解率分别达88.9%、83.3%、81.8%。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作为生物消除剂在由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防治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综述)韩怀忠张丽菊郑艳菊山东省枣庄市卫生防疫站(277101)1976年Holis等首次完成了创伤弧菌的分离与鉴定,[1]1979年正式被定名为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2]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咸水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因其高丰度和高生物量使其在水生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成为人类和海洋动物的重要病原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全球范围内弧菌相关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控制弧菌病爆发最常用的方法,但细菌耐药和超级细菌的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噬菌体疗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复兴。噬菌体不仅可以治疗细菌病也可以预防细菌病。然而,在为水产养殖业提供具有商业潜力的可靠、可重复的处理方法之前,仍有若干科学和技术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致病性弧菌及其噬菌体防治的潜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12.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研究26株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产生物被膜情况及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为有效控制创伤弧菌形成生物被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刚果红平板法、改良试管法及改良微孔板法分析25株创伤弧菌分离株及1株标准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从中选出一株产膜能力最强的菌株,并研究不同初始菌浓度、温度及时间、pH、NaCl浓度、金属阳离子以及接触材料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所选菌株中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有25株(96.15%)。其中菌株VvK产膜能力最强,在25 ℃条件下,初始菌浓度为108 CFU/mL,含3% NaCl、pH8~9培养24 h时,生物被膜形成量最大。而添加一定浓度的金属阳离子(Cu2+、Mn2+、Ca2+、Mg2+)后,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能力依次降低。菌株VvK在接触亲水性表面(不锈钢和玻璃)时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高于疏水性表面(聚苯乙烯),且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最大。不同创伤弧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且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具有特定的规律,需引起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样品中的致病性弧菌进行初筛,阳性样品用传统培养法确证。结果检测了海产品、淡水水产品共12类1 356份样品,未检出致病性的O1群霍乱弧菌,但有非O1群霍乱弧菌存在;海产品的虾类、蟹类、贝类、软体类带副溶血性弧菌率高。结论珠海地区水产品中弧菌污染较为普遍,且存在着多重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中毒原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类似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核实诊断、访谈病例和企业内搜索等方式搜索病例。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手段确定暴露模式和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对粪便、呕吐物和剩余食物等样品/样本进行可疑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7例病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14年8月18日午餐鱿鱼炒青椒、凉拌豆腐卷是危险食物,在剩余食品和病人腹泻物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病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鱿鱼,豆腐卷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加工过程未能有效杀灭细菌所致。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孤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 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 ~23 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 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广泛存在于海水以及海洋类食品之中。近几十年来, 弧菌对与人体健康、食品卫生以及海产品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收集整理了近10年报道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等常见致病性弧菌的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 从聚焦于弧菌表征的传统常规检测方法如传统培养方法、免疫相关检测技术和基于核酸靶向分子或聚焦于新平台的新型检测方法如: 核酸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等这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整理, 并对新、旧技术未来在致病性弧菌的应用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期望能够为致病性弧菌快速检测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坐标。  相似文献   

18.
创伤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牡蛎等海产品中,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性,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三大致病性弧菌之一。本文就创伤弧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人类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溶藻弧菌引起暴发型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 ,对分离的可疑菌进行了培养、鉴定、动物毒力实验及ST毒素测定 ,结果显示分离菌为溶藻弧菌 ,该菌对小白鼠的LD50 为 3× 10 7CFU g鼠体重 ,存在ST毒素 ,证明这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为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20.
织纹螺毒性强弱与发生食物中毒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织纹螺毒性强弱与发生食物中毒关系的初步探讨秦品章,朱夏娣宁波市卫生防疫站(315010)织纹螺(NassariusSP)是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海涂潮间带较为常见的贝类生物,当地居民有食用习惯。1967年以来、这些地区多次发生居民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