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龙口选煤厂近期入选原煤煤质变化较大,浮选入料高灰细泥含量增高,导致浮选效果变差,浮选精煤灰分升高,重选为浮选"背灰"。为降低高细泥含量煤泥的精煤灰分,通过正交试验用浮选完善指标、精煤产率来评价浮选效果,找出最佳药剂用量为:捕收剂0.26 kg/t干煤泥,起泡剂为0.15 kg/t干煤泥,实现了精煤灰分小于9.50%,浮选数量效率达到90.85%的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内蒙古能源中心选煤厂煤泥性质,说明试验煤泥是以高灰细泥为主的极难浮煤;高灰细泥在浮选过程中容易因夹带、黏附作用而进入精煤,影响精煤质量。通过探索试验发现,煤浆质量浓度为40∥L,捕收剂、起泡剂用量均为1.0kg/t时,煤泥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53.53%,灰分为13.92%,但仍未达到厂家要求。为将精煤灰分降至11%以下,对煤泥进行二次浮选试验。当煤浆质量浓度为50g/L,捕收剂、起泡剂用量均为1.5kg/t,搅拌时间为1min时,二次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52.78%,精煤灰分为10.14%,中煤产率为6.57%,中煤灰分为57.30%,尾煤产率为40.65%,尾煤灰分为76.81%,中煤可直接出售。二次浮选工艺可有效降低精煤灰分,提高精煤产率,解决了煤泥难浮问题,满足了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调浆作为浮选前重要的预处理环节,对浮选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余吾选煤厂细粒煤泥做为调浆浮选试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当调浆时间为1.5 min,调浆转速为2 200 r/min,煤油用量为500 g/t,仲辛醇用量为50 g/t时,调浆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80.45%,灰分为9.44%,浮选完善指标为52.01%;与常规浮选相比,在灰分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精煤产率增加了14个百分点,浮选完善指标提高了8.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煤泥浮选工艺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望峰岗、新庄孜和祁东3个选煤厂的煤泥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了煤泥性质、捕收剂用量、杂醇与烷基糖苷配比以及入浮矿浆浓度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捕收剂柴油用量为600 g/t,起泡剂杂醇与烷基糖苷配比为2∶1、入浮矿浆浓度为100 g/L时,煤泥浮选效果最佳,浮选精煤产率为76%,灰分降至13%,浮选完善指标为53.1%。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性质的分析,说明入浮平均粒度较粗,各粒级煤泥灰分均在30%以上,嵌布较均匀,单体解离度低,为浮选降灰带来困难;煤泥表面接触角较小为50.06。,说明其天然可浮性较差,经捕收剂十二烷或柴油处理后,煤泥接触角增大,煤的可浮性提高;若要求精煤灰分为14%,则标准浮选精煤产率约为65%。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煤浆质量浓度为80g/L,捕收剂用量为800∥t,起泡剂用量为128g/t时,煤泥浮选效果较好,浮选完善度最高为66.94%,精煤灰分符合要求,精煤产率较高为71.67%。最后以捕收剂、起泡剂和煤浆质量浓度为正交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并得出最佳浮选药剂制度。结果表明:当捕收剂用量为1000g/t,起泡剂用量为42g/t,煤浆质量浓度为60g/L时,煤泥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71.59%,精煤灰分为14.30%,达到高产降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华恒选煤厂选煤方式单一、煤泥回收困难等问题,通过筛分试验、标准分步释放试验和煤泥浮选试验验证煤泥浮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煤泥中+0.5 mm产率较低,为0.18%,-0.25 mm产率为99.23%,符合煤泥浮选入料粒度要求;轻柴油和GF质量比9∶1,药剂用量为1000 g/t时,煤泥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46.28%,精煤灰分为11.76%,可燃体回收率最高为73.99%,煤泥浮选可行。结合选煤厂实际情况分析了煤泥浮选的必要性,预测了增设煤泥浮选的经济效益,说明增设煤泥浮选系统在施工空间和工艺布置方面完全可行,增设煤泥浮选系统可优化选煤工艺,适应市场变化。浮选精煤可与精煤掺配销售,保持精煤水分稳定,减少因水分损失带来的亏吨现象,减少煤泥积压,缓解企业压力,增加销售收入1530.9万元/a。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云南某选煤厂尾煤泥的浮选性质,分析了尾煤泥的性质,进行了浮选参数和浮选流程试验,结果表明:该尾煤泥中高灰细泥含量高达51.31%,1.5~1.8 g/cm~3的含量仅为8.03%,小于1.5 g/cm~3的含量高达35%,具备分选的可能;试验范围内,浮选药比、药耗对精煤产率、灰分均影响显著,浓度对精煤灰分影响不大,对精煤产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南梁选煤厂煤泥的粒度组成以及采用不同捕收剂、不同用量条件下,煤泥的浮选效果;采用复合药剂GF作捕收剂,药剂用量为2 kg/t时,对煤泥的浮选效果较好,此时精煤产率为49.45%,灰分为7.81%;从经济效益及工艺布置两方面证明了增设浮选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煤泥回收率,以六盘水某洗煤厂入浮煤泥为研究对象,在煤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浮选药剂最佳的工业参数。结果发现,当捕收剂选用原柴油,用量为80 g/t,起泡剂选用二号油,用量为700 g/t,矿浆浓度为90 g/L,浮选机充气量为0.2 m~3/min,浮选机叶轮转速为1800 rpm,刮泡时间为3 min时,浮选精煤产率为49.74%,灰分为11.46%。  相似文献   

10.
旋流微泡浮选柱在涡北选煤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涡北选煤厂煤泥粒度组成,发现煤样矸石存在泥化现象,高灰细泥含量较高,对浮选不利。进行了浮选机的单因素浮选试验、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及最优药剂条件下的分步释放试验,同时进行了浮选柱的煤泥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煤泥矿浆质量浓度为45 g/L,复合药剂为1.10 kg/t时,精煤灰分为10.97%,精煤产率为72.62%,浮选完善指标最高为53.43%,浮选机煤泥浮选效果最好;浮选柱可以分选出各种质量的精煤,精煤灰分可调性大,可以适应市场变化。最后进行了浮选机和浮选柱的综合对比试验,在精煤灰分相近的情况下,浮选柱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煤泥浮选捕收剂分散难、选择性差、用量大等问题,利用不同化工产品及表面活性剂,将煤油制备成复合捕收剂用于煤泥浮选。分别进行了煤油、复合捕收剂的优选试验及浮选速度试验。优选试验表明:当煤油用量为900 g/t,仲辛醇用量为450 g/t时,煤油浮选效果最佳;当Fy-4复合捕收剂用量为500 g/t,仲辛醇用量为450 g/t时,精煤灰分为9.96%,精煤产率为88.72%,可燃体回收率为94.82%,在精煤灰分相近的条件下,Fy-4复合捕收剂的用量比煤油降低了44.44%,精煤产率和可燃体回收率分别提高了0.06%和0.16%。浮选速度试验表明:Fy-4复合捕收剂不仅节省了药剂用量,而且提高了煤泥浮选活性,提升了精煤浮选速度。最后探讨了无机电解质NaCl对复合捕收剂浮选效果的影响,当NaCl浓度为0.05 mol/L时,煤泥颗粒Zeta电位更趋近零电点,降低了煤泥颗粒的相对接触角,改善了煤泥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煤泥浮选效果,以煤油和芳烃类试剂AR为原料制备复合药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传统药剂与复合药剂的最佳浮选试验条件,分析了捕收剂的煤泥浮选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复合药剂的最佳浮选条件为煤浆质量浓度100 g/L,捕收剂用量1000 g/t,起泡剂用量100 g/t,此时精煤产率59.87%,精煤灰分12.10%,浮选完善指标为67.51%。传统药剂的最佳浮选条件为煤浆质量浓度60g/L,捕收剂用量1200 g/t,起泡剂用量120 g/t,此时精煤产率57.97%,精煤灰分11.91%,浮选完善指标65.83%。复合药剂的精煤产率提高1.90%,浮选完善指标增加1.68%,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药剂。X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复合药剂对石英和煤粒的分离效果优于传统药剂。复合药剂吸附在煤粒表面,改变了煤泥表面润湿性,从而增强煤粒可浮性,使煤粒与无机矿物分离,处理后精煤中的无机矿物石英、白云母和高岭石等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验证南梁选煤厂煤泥浮选的可行性,进行了煤泥浮选半工业连续分选试验;试验分为低浓度直接浮选和高浓度浮选,通过对入料量、入料浓度、药剂种类、药剂用量等变量的控制,得出在入料浓度80 g/L、起泡剂用量300 g/t、循环压力0.15 MPa、复合药剂FO3用量1.5 kg/t时,浮选尾煤灰分达到88%左右,精煤产率约60%,精煤灰分10.58%。  相似文献   

14.
侯鹏辉 《洁净煤技术》2012,(4):13-15,29
通过对原生煤泥的粒度分析,说明曙光煤业选煤厂煤泥属于高灰煤泥,煤泥中含有较多易泥化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浮选过程中容易因机械夹带作用而进入精煤产品,影响精煤质量。以曙光煤业选煤厂原生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起泡剂种类和用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F油、仲辛醇、TY001的最优浮选药剂组合分别为煤油400 g/t、GF油45 g/t,煤油300 g/t、仲辛醇45 g/t,煤油400 g/t、TY001 45 g/t。当药剂用量相同时,从可燃体回收率看,仲辛醇作用效果最优,其次为TY001,GF油最差;从浮选完善指标看,TY001与仲辛醇性能相当,均明显高于GF油,精煤产率、浮选选择性明显提高,尾煤灰分均达到60%以上。从技术经济方面考虑,在精煤灰分Aj≤11%的条件下,选择煤油与仲辛醇组合较为适宜,最佳药剂用量为煤油300 g/t,仲辛醇45 g/t。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浮选精煤灰分,研究了抑制剂种类和用量对煤泥浮选降灰效果的影响,并选出最佳抑制剂种类和用量。结果表明:抑制剂的加入对浮选精煤降灰效果显著,但同时会对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造成一定影响。玉米淀粉的精煤灰分降低最大,但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降低速度更快,因此玉米淀粉作为抑制剂时,选择性较差,严重抑制低灰精煤上浮;亚硫酸钠的精煤灰分降低较少,浮选完善指标降低较快;CMC的精煤灰分降低较多,但同时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总体小于丹宁;丹宁的精煤灰分普遍较低,且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较高。因此,对于试验煤泥,丹宁用量为300 g/t时,降灰效果明显,精煤灰分为10.09%,满足精煤灰分(10±0.1)%的要求,同时对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影响最小,对矿物的抑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细粒煤的脱硫率和脱灰率,以甘肃中硫煤经跳汰机处理后的细粒煤为试验煤样,进行磨矿-磁选试验、高精度磁选试验和磁选精煤再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磁通密度1.57 T,脉冲强度25次/min,采用细网不加铜套聚磁介质时,煤泥磁选效果最好,精煤硫分为1.25%,精煤产率达到95%,煤样损失量最小。在最佳磁选条件下进行磁选精煤再浮选试验,Ca O用量1 kg/t,煤油用量1360 g/t时,煤泥浮选效果最好,得到硫分1.09%,灰分7.54%的精煤,精煤脱硫率为32.05%,脱灰率为45.63%,黄铁矿硫脱除率为50.55%。细粒煤磁选-浮选试验数质量流程表明,原煤经跳汰—破碎—筛析—磁选—浮选后,可获得产率86.03%,硫分1.09%,灰分7.54%的精煤产品,基本达到矿山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选煤厂存在的原生细煤泥含量大,精煤灰分高、回收率低等问题,在借鉴XJM-S型浮选机结构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带有中矿箱、阶梯形布置的XJM-S28(3+2)型浮选机。介绍了XJMS28(3+2)型浮选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选煤厂为例,对比分析了两台设备不同工艺(粗选—精选和一次浮选)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两台浮选机入料灰分相近,采用精选工艺时,602/3浮选机精煤灰分为11.19%,可燃体回收率为67.47%;采用一次浮选时,602/2浮选机精煤灰分为12.65%,可燃体回收率为76.86%;两台浮选机综合浮选精煤灰分为12.35%,满足生产指标要求。精选工艺可有效排除高灰细泥,降低灰分,提高精煤产率。XJM-S28(3+2)型浮选机既能实现入浮煤泥的一次浮选,最大程度回收精煤,也能实现浮选精煤的二次浮选,降低精煤灰分,达到产品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5种常用起泡剂对介休洗煤厂入浮煤泥进行了浮选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和初步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浮精灰分为9.0%~9.5%的条件下,精煤产率应控制在80%左右,建议浮选药剂为:仲辛醇用量30g/t,煤油用量600g/t;或GF油用量100g/t,煤油用量1000g/t。  相似文献   

19.
抑制剂在煤泥浮选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接触角测量和红外线检测分析,论述了抑制剂在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抑制剂对阳泉无烟煤高灰煤泥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变性淀粉作为抑制剂时,精煤灰分降低最为明显,当用量为1 kg/t时,得到浮选精煤产率为64.74%,精煤灰分为8.7%。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煤泥浮选原理。通过小筛分试验和分步释放试验对煤泥性质进行分析,说明入浮原煤平均粒度较粗,生产中要控制入浮粒度。通过对煤泥初步探索浮选试验和正交试验的研究,确定了最佳浮选条件为:捕收剂1330 g/t,起泡剂266 g/t,质量浓度60 g/L,得到精煤产率75.06%,精煤灰分8.70%,浮选完善指标5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