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香草醛比色法测定萃取产物中总皂苷含量,研究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绞股蓝茶中总皂苷的条件,即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MPa和萃取时间60min.在该条件下,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绞股蓝茶总皂苷的提取率为3.68%,该提取率显著高于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的提取率(1.97%).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萃取黑加仑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用超临界 CO_2萃取黑加仑油的方法,考察了压力、温度对黑加仑油在 CO_2中溶解度的影响,分析了萃取条件与油品质量的关系,并综合得出了超临界 CO_2萃取黑加仑油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玉米黄色素的提取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超临界CO2法从水解玉米蛋白粉中提取玉米黄色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玉米黄色素的工艺条件,并通过HPLC检测提取物中玉米黄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2h,CO2流速35kgh,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夹带剂15%元水乙醇,此时玉米黄色素产量为210.97μg/g。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超临界CO2法从豆油脱臭馏出物中萃取天然VE的方法.在超临界萃取之前,将样品进行乙酯化处理,其最佳工艺参数:乙醇与豆油脱臭馏出物的质量比为1.1,硫酸浓度为2%,酯化温度为75℃,酯化时间为55 min.通过实验确定了超临界萃取VE的适宜条件:压力15 MPa、温度35℃、CO2流量10 L/h,此条件下豆油脱臭馏出物中VE的萃取率为60.31%.  相似文献   

5.
为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技术从艾蒿全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萃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能有效的萃取艾蒿挥发油成份,萃取率可达7.22%,产品色度较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夹带剂量100mL,40℃萃取100min。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较一般压榨法及有机溶剂萃取法得到的油品质好,出油率高,且无毒无副作用,经试验研究得到了压力,时间、温度、CO2流量及物料水分含量等萃取操作的最佳条件,萃取率可达85%以上,为进一步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咖啡因脱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与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脱除绿茶咖啡因的工艺参数,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极显著,拟合性好;脱除绿茶咖啡因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茶叶含水率4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咖啡因脱除率为87.19%.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桐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在不同水平下对桐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了桐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 h.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与市售的压榨桐油的折光指数、碘值以及酸值等指标的测定表明,应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萃取山楂核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和大孔树脂纯化山楂核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以山楂核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山楂核总黄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萃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定量分析,用正交设计实验法考察了萃取温度、时间、压力和夹带剂用量对提取总黄酮的影响;并用大孔树脂对总黄酮提取物进行纯化,考察了乙醇浓度、体积和流速对大孔树脂纯化总黄酮的影响。结果发现,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为1.0mL·g-1、萃取温度50℃、压力20 MPa和时间2h,总黄酮得率可达2.827%。大孔树脂纯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70%乙醇、体积为60mL、流速1.5mL·min-1,总黄酮得率可达5.32%。该提取方法和纯化条件简单易操作,可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桔梗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桔梗中有效成分的工艺,以桔梗总皂苷的产率为考察指标,对比了无水乙醇、甲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等5种夹带剂,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等4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4 h,夹带剂用量100 mL/100 g,萃取率为0.363%.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超声波对超临界CO2萃取(SCE)柞蚕蛹油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温度、压力、时间、柞蚕蛹粉细度、有无超声时超临界CO2萃取柞蚕蛹油的得率.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USCE)相比超临界CO2萃取(SCE)能提高柞蚕蛹油的生产效率和萃取率,节约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能耗,USCE萃取柞蚕蛹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时间90 m in,压力20 MPa,粉碎度100目,萃取率可达到28.92%.  相似文献   

12.
肉豆蔻中油树脂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肉豆蔻中分离出肉豆蔻油树脂,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CO2泵频率、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肉豆蔻油树脂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7MPa,CO2泵频率8Hz,萃取温度47℃,时间2h,萃取率46.12%.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省沽油籽,进行L9(33)正交试验,并将萃取得到油进行皂化、甲酯化,用GC-M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50℃、时间2 h,萃取产率达到18.7%.采用GC-MS分析确认了22种成分,主要为亚油酸(50.102%)、油酸(19.147%)、亚麻酸(12.316%)、棕榈酸(7.936%)、硬脂酸(3.767%).  相似文献   

14.
对莪术饮片中的莪术醇分别用超临界溶胀和超临界抗溶剂法进行了结晶制备研究,探索了最佳工艺条件,对比了各工艺优缺点.确定最佳工艺为超临界萃取联用溶胀结晶法.莪术饮片提取纯化结晶一步完成,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40℃;分离压力14 MPa、温度30℃;无水乙醇携带剂2%;结晶压力4 MPa、温度20℃,可获得莪术醇含量高于90%的细粉末状晶体.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乌桕籽皮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了乌桕籽皮油的萃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3因素对乌桕籽皮油萃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了乌桕籽皮油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36 ℃,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 h.此外,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乌桕籽皮油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乌桕籽皮油中脂肪酸含棕榈酸64.93%、油酸32.91%、亚油酸2.23%、亚麻酸0.458 3%.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依次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超临界萃取的综合影响,优选出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CO2最佳萃取工艺。最佳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 h,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4.0 mL/g,总黄酮得率是3.2%。研究表明超临界萃取的效率远优于传统提取方法,适用于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大规模提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冷冻干燥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结合技术萃取大蒜油,通过均匀设计在萃取率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CO2流量之间建立了理论模型,确定了SC-CO22萃取大蒜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h,CO2流量44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1.19%.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进行了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研究,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时间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了超临界CO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45℃,CO2流量为14kg/h,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19.
以紫玉米芯为原料,着重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紫玉米芯粉细度对玉米芯色素萃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50℃、时间60 min、细度110目.萃取率可达到13.65%.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大蒜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冷冻干燥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结合技术萃取大蒜油,通过均匀设计在萃取率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CO2流量之间建立了理论模型,确定了SC—CO2萃取大蒜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问5h,CO2流量44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1.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