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溶胶-凝胶法制备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获取一种新型的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详细研究了加水量、催化剂HCl用量、温度对溶胶-凝胶过程的影响以及偶联剂的加入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最佳条件为:n(H2O):n(TEOS)=4:1,n(HCl):n(TEOS)=0.5:1,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光电子能谱等手段考察了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U/SiO2杂化材料中PU和SiO2形成了较强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共混,同时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材料的脆性逐渐增大,但加入偶联剂后,材料的韧性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在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上负载壳聚糖/二氧化硅(CS/SiO2)有机-无机杂化层,制备透明的CS/SiO2有机-无机杂化复合薄膜。表征和测试杂化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当CS溶液体积分数为50%时,杂化复合薄膜的氧气阻隔性比BOPP薄膜的氧气阻隔性提高了38倍,同时,杂化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优于BOPP薄膜。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步酸、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及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iO2)杂化凝胶,并对该材料进行红外分析,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PM-MA/SiO2杂化凝胶结构及性能。  相似文献   

4.
根据Stber法,用硅烷偶联剂对SiO2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了单分散改性SiO2微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以SiO2为核、PMMA为壳层的核壳杂化微球。采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2种微球进行了结构及形貌表征。  相似文献   

5.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溶胶凝胶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原理,对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其合成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性能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N,N-二-二苯氧膦-4-溴甲基-苯胺(DPBB)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得到一种含P=O的有机硅烷前驱体Si-DPBB,并与Eu(DBM)3.2H2O及四乙氧基硅烷通过溶胶-凝胶法反应得到一种新的无定形无机-Eu(Ⅲ)配合物杂化材料SiO2-DPBB-Eu。红外、紫外-可见漫反射及荧光光谱表明,在杂化材料SiO2-DPBB-Eu中,稀土离子Eu3+与Si-DPBB中的P=O发生配位,并分布在SiO2网络中。该杂化材料显出良好的由配体到Eu3+能量转移的线状5D0-7FJ(J=0,1,2,3与4)红光发射。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均匀透明的PVAc-SiO  相似文献   

8.
溶胶-凝胶法制备明胶-硅氧烷杂化生物活性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明胶-硅氧烷杂化材料,通过DSC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XRD、FT-IR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结构,试验表明溶胶一凝胶过程中是否得到均一的溶胶以及凝胶化时间是否充分对于无机相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有机相的结合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明胶一硅氧烷杂化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乙醇为溶剂,盐酸或氨水等为催化剂可制得硅酸凝胶.探讨了溶胶凝胶反应的机理及催化剂、水、溶剂及反应温度等对胶凝时间、凝胶的黏度、结构等的影响.采用先酸性后碱性的两步Sol-Gel法可大大缩短胶凝时间.  相似文献   

10.
溶胶-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体系,通过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酰胺酸溶液中水解和缩聚原位产生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出了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并讨论了不同质量分数的二氧化硅对薄膜性能的影响.为了增强两相之间的结合力和相容性,在实验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偶联剂,对制备成的薄膜采用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等进行结构表征,并讨论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实验证明,纳米杂化材料的性质不但与每一组分的性质有关,还与组成材料的两相之间相的形态和界面性质紧密相关,偶联剂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体系两相间的相容性、分散性具有改善作用;杂化薄膜的电性能随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增加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在聚乳酸(PLA)基膜上负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二氧化硅(HPMC/SiO2)有机-无机杂化层,制备HPMC/SiO2有杂化复合薄膜。表征和测试杂化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当HPMC溶液体积分数为6%时,杂化复合薄膜的氧气阻隔性能比PLA薄膜的氧气阻隔性能提高了36倍,同时,杂化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优于PLA薄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相转化法制备PVDF/SiO2杂化微孔膜,通过TEOS溶胶凝胶原位生成SiO2实现其纳米分散,同时与直接添加纳米SiO2方式进行对比.在铸膜液体系热力学相图绘制基础上,选取最佳热力学制膜条件,结合膜结构和形貌分析、热分析和拉伸性能分析.结果表明,TEOS的成核作用更好,其凝胶过程会促进微孔的形成,得到双连续的蜂窝状微孔结构.当PVDF质量分数为15%,TEOS质量分数为1.0% 时能得到最优的复合膜,其耐热性及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拉伸强度可达到12.3 MPa,断裂伸长率为245%.  相似文献   

13.
用共混法和原位杂化法分别合成了壳聚糖-SiO2杂化材料,研究了投料比对壳聚糖-SiO2杂化材料的结构以及耐水性、力学性能、Cu2+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壳聚糖相比,共混法和原位杂化法合成的杂化膜材料的吸水倍率最高时分别比纯壳聚糖提高了108.3%和11.1%;共混法合成的杂化膜材料拉伸断裂强度随mTEOS/m壳聚糖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原位杂化法的则是随mTEOS/m壳聚糖的增加一直增大,分别比纯壳聚糖膜提高了19.9%和20.3%.同时,随着mTEOS/m壳聚糖的增大,两种方法制备的杂化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均下降;而随着mTEOS/m壳聚糖值的增大,共混法合成的杂化膜对Cu2+的吸附能力则是先增强后逐渐降低,而原位杂化法的则一直降低.TGA分析表明:SiO2的引入并未改变壳聚糖的降解机理.S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是以纳米尺度的SiO2增强的杂化膜材料.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及氧化铝溶胶,将其掺入聚酰胺酸基体中,制得二氧化硅-氧化铝/聚酰亚胺纳米杂化薄膜,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热失重法对薄膜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材料中SiO2和Al203粒子分散均匀,与有机相存在键合;材料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均匀透明的PVA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用ET-IR、SEM及溶剂抽提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用DSC及密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水溶胶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考察指标,对改进的溶胶-凝胶法低温制备高光催化活性TiO2水溶胶的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各因素对水溶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水溶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回流温度、回流时间,TiCl4与加入的蒸馏水体积比的影响最小。推荐优选工艺条件是TiCl4与加入的蒸馏水体积比1:25、pH值8—9、回流温度80℃、回流时间6—8h。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氧化物NiO-TiO2-SiO2体系.其物化性质的表征结果表明,这是一类酸性强、大比表面积、细孔隙的材料,是非晶态体系.通过改变反应的制备条件和/或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较大地调变上述体系的孔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液,通过水解获得溶胶,其固体质量分数为23.6%,常温下48 h后测定黏度为20 s,所得凝胶经过红外光谱分析,在1087.8 cm-1处出现强烈的Si—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X线衍射表明,该凝胶为非晶态SiO2无定型结构.采用先制取溶胶,然后利用自制减压-加压设备,将溶胶灌注入木材内获得的SiO2凝胶/木材复合材料增重率平均为81.3%,比前人制备方法提高了125.2%,而且克服了以往方法水解、缩聚过程缓慢,反应不完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法,制备了SiO2/PMMA复合粒子.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通过亲水亲油性实验,确定了硅烷偶联剂的最佳用量(质量分数为10%).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证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通过化学键合接枝到纳米SiO2粒子表面.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SiO2和复合粒子在乙醇中的分散情况,表明复合粒子的分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乳液聚合是对纳米颗粒改性的常用方法,但聚合效果不好且对改善纳米颗粒的分散作用不大。本实验引入硅烷自组装单分子层,采用无皂微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SiO2复合颗粒。EDS、FTIR、TEM、LSS分析表明,纳米SiO2通过硅烷功能化,可以更有效地与MMA发生化学键合。复合颗粒在水中分散效果明显改善,不规则形状纳米SiO2通过组装而接近球形结构。复合颗粒具有很好的有机相容性和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