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原,发展至唐朝,经历了与中华文化从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出现了两个巅峰时期。为了研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原地区的家具文化和起居方式的影响,本研究以佛教发展的两个巅峰时期为出发点,从石窟壁画、文人绘画、出土文物、文献记载等可靠资料入手,得出了佛教对家具文化影响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佛教"以及"汉地"两者之间的历史背景的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明确定位,结合此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家具,归纳汉地佛教家具的类别,分析其材料、造型、装饰以及结构,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汉地佛教家具的文化属性,并从中探寻其家具中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及汉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民经历了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起居方式的重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因素值得考究。本文针对中国起居方式的变革及家具形体的发展变化,从佛教文化输入角度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举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多方面的论证,简要分析了佛教及佛教家具在中国起居方式变革和家具多元化形式发展中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胜杰  胡增艳  吕九芳 《家具》2022,(5):94-99+83
探寻和发掘汉语系佛教对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积极和有利的影响,发挥其在新时代下服务现代家具设计,促进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的潜力。通过收集汉语系佛教和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相关文献、图像、遗址及出土实物等资料,梳理其中影响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汉语系佛教因素,探寻其间的发展脉络及传承关系。得出了佛教以其精深的哲学思想,严密的思想体系和丰硕的艺术成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系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就对中国古代家具的材料、装饰、结构、形制和起居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汉语系佛教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的影响始终是与其自身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密切相关的,并且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杨书凡  刘卓  徐鑫  刘新有 《家具》2023,(1):60-64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著名寺院,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寺院中特有的佛教家具是其重要物件,为寺中维持日常生活和开展佛事活动提供便利。为了深入了解嵩山少林寺里的佛教家具艺术特征,通过研读书籍、前往少林寺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寺里的大部分家具特征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从寺中家具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分为礼佛类、修行类、生活类以及装饰类,并从其造型、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加以分析。通过探析少林寺家具的艺术特征,体会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具有深远影响,其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家具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工匠受到须弥座的启发,将其结构、造型和装饰巧妙地运用到家具设计中,开创了束腰和箱形两种结构类型,把壸门装饰用到极致,使其贯穿整个家具发展史,成为传统家具的标志性装饰图案。因此,对我国传统家具中壸门装饰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建筑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按照历史朝代的推进顺序,对传统绘画、文献、实物等资料中家具的壸门装饰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提炼壸门图案,旨在梳理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此外,本研究还从壸门装饰的图案、数量、载体及与结构等方面出发,探索其在传统家具装饰中历久弥新的原因,挖掘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起居方式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转变,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人们起居方式的载体,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呈现新的特点和演变。坐墩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家具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以坐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坐墩的发展演变过程,厘清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家具形式的建筑化发展以及相对应构件的发展,主要分析了建筑结构和起居方式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浅述了家具与建筑的密切互动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落座环境及家具设计在转变时期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美学设计审美的流变为主线,对魏晋南北时期的人居小环境及家具设计进行分类交叉对比研究。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使用文献与图像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从魏晋南北时期社会环境与起居习惯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资料,对魏晋时期影响家具设计转变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出魏晋南北时期落座环境与家具设计转变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三方面:礼制观念在此时期的转变;传统造物观念的传承;胡化起居习惯的影响。探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落座环境与家具设计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在社会融合转变时期,传统文化在设计造物中的重要影响。表明在当代设计环境中,传统造物观是奠定当代家具设计走向现代新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思想、传统美学、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传统精神生活文化与中式家具的文化关联。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起居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文化对中式家具的影响。以期对传统中式家具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古典家具自诞生以来,就兼具有实用和艺术双重属性,在家具形成的过程中,对其"道"的追求,是一直在探索中;中国佛家哲学思想的心性论、实用论与人生论等思想都彼此相待相渗而融聚成恢宏庞大的哲学体系,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华章;就如同佛家家具随着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传统家具的产生变革和发展一样,成为了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传统木制家具和木构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的发展对家具的结构、装饰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形制、结构、用材、五金装饰、布局及建筑室内起居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式交椅历史演变的过程,是中国古典家具从低矮型家具发展到高型家具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由席地而坐到为垂足而坐,转变起居方式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古代家具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解析交椅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交椅在中华民族起居方式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具》2016,(1)
家具是随着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演变而发展的生活用具。从人体工程学中的测量学,生理解剖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古代家具中所蕴含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并且同时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剖析中国古代传统家具发展的根源。利用典型的家具为例,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科学理论支撑,得出了中国古代家具中充斥着人体工程学理论的结论。细观中国古代家具中的很多经典之处对今天乃至以后的设计都能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为现代实木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带来新的触动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家具,如何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家具产品的附加值变成了现代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以红木家具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红木家具与养生元素的结合情况,采取从市场预览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重点了解红木养生家具的市场占有比例、表现方式,以及人们对于红木养生家具的认知度、功能需求、实现情况等,总结现代红木养生家具的设计建议,为产品提供更好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实地调查孟连宣抚司署现今遗存的30余件家具,对其艺术特征展开分析与研究。发现孟连土司家具在整体风格、形制、材料和装饰等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同时,在家具文化特征上也呈现多元融合、并存不悖的特点。孟连宣抚司署家具的特征反映了特定时期孟连地区的土司文化,是在中央集权的背景下,以土司为主导逐渐形成傣族文化、汉族文化以及南传佛教文化为一体的现象。该种现象作用于家具之中,见证了孟连土司的发展与演变,是研究该地区土司文化不可多得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邵晓峰 《家具》2010,(3):56-59
<正>1期待已久的宋代家具研究宋代设计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人们的起居活动越来越从低向高发展,家具产生了重大革新,室内陈设改变了,日用器皿也逐渐移至高型承具上,其形态和装饰部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宋代家具作为中国家具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研究深度与力度与时下热门的明清家具相比有天壤之别,而且  相似文献   

18.
东汉以后,佛教在中国传播并逐步深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刺绣艺术也是如此。从文献记载、传世和出土文物看,苏绣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绣品题材表现佛教内容,如佛像佛经等;绣制者皆为虔诚的礼佛妇女;绣品主要用于佛寺殿堂。而苏绣中发绣(墨绣)的兴起,也与佛教在吴地的传播相关。  相似文献   

19.
泰国的传统家具因自然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的样式和牲.泰国传统家具的代表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家具,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家具因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家具文化发展上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样式风格.本文介绍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家具品类,希望能够从家具的角度切入,了解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大同是佛教要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共通,如何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利用好佛教这个文化符号,再利用新媒体的内容、路径进行传播,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佛教国家值得研究和探讨。我国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已经构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圈,在佛教文化交流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如北京灵光寺的佛牙三次去缅甸巡礼,在缅甸民众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寺庙的一些文化符号在国外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华的佛教传播应该以更加与时俱进的姿态去应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佛教对内对外的传播方式,探讨中华佛教海外传播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