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晓坤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1)
晋宋易代之际,门阀士族逐步被排除到权力中枢之外,面对新的政治形势,他们在审时度势后作出了择主而辅的现实选择。刘宋之初,审慎素退以保家门的忧惧心理成为士人的主流心态;而在纵情山水中感悟玄理或寄寓对抗之意者也颇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南瑛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34-37
宋人爱莲、赏莲、咏莲,莲因此成为宋词中的一大景观,成为宋人生活的见证。本文以宋代咏莲词为窗口,通过捕捉、分析莲意象中所流露的词人的种种情感,从而从一个侧面对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旨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士人起着死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过程也见证了士人思想的变化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成熟发展的教程,由不抗争到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隐逸诗和古典园林是士人隐逸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时期,隐逸诗和古典园林作为士人隐逸思潮的载体而兴盛。这期间,隐逸诗由游仙、招隐等题材逐步转向山水、园林题材,而士人园林的勃兴也反过来影响到隐逸诗创作意境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代复杂多变,《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士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金钱观也是其中品评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世说新语》中归纳了传统型、吝啬型和挥霍型等三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人物的有关背景,分析了形成不同金钱观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爱琼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83-88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阶层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不仅是维持社会"道统"的中坚力量,而且代表社会的良心和发展的方向。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是从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来看,都给"士"阶层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和要求,并使之成为历史上"士"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在魏晋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出现了"士"的反德性。同时,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士"阶层在新时期面对社会的多方位、多层次变化,其行为相应地出现了诸多不同以往的变化和发展。从生存论的视角,探讨魏晋士人反德性的内在与外在原因。该研究对当今某些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永亮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5-27
儒、墨、道、法诸家因对"道"的认知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人格.着重介绍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阶层肩负着公共管理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对于民族精神的创造和传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社会阶层流变加剧造成士人阶层消亡,民族精神因此丧失了原创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南朝宋时,儒玄文史四学分立,与之相应,南朝士人的知识结构也由汉代的独重经学转为好百家之学。时人所重包括儒学知识、史学知识、玄学与道释之学、文学知识等,尤重文学与史学。从某种程度上看,沈约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文化成就正反映了这个时代主流知识阶层的主要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9.
张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z1):45-49
通过对北京安徽会馆、湖广会馆为代表的士人会馆群的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在剖析会馆建筑本身的建筑、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做出了比较切实的考察和分析,论述了会馆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士人会馆建筑的形态、构成与意义;分析了以会馆戏台为物质形态的地方戏曲文化在清代文化整合中的作用和地域文化的互动;揭示出住屋不仅是一个架构,更是一连串复杂目的连缀而成的系统,建造住屋是个文化现象,其外形和组织受到其所属的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燕清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2)
戏曲家汤显祖一生交游甚广,在他的诗文中,经常提及万历四年(1576)春的宣城之行以及他与宣城士人梅鼎祚、沈懋学、姜奇方等人之间的交游经历,他们之间诗文往来,相互切磋,在文学创作上亦相互影响。对此,学术界关注较少,鲜有论及。文章认为详细考论汤显祖与宣城士人之间的交游情况,对于深入理解汤显祖的生平行实、思想及其作品,都饶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慨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9):758-764
为了廓清明清时期陕西绘画活动的脉络,采用文献挖掘和梳理、绘画分布统计等方法,明晰了这一时期陕西绘画活动的宏观特征:一方面画家数量在全国不占优势,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家,且地域内部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绘画技法多承袭宋元诸家以及清初四王,缺少创新之作;另一方面是民间绘画蓬勃兴起,年画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壁画艺术在宗教氛围中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设计的范围、过程以及象征性和轴线的运用等4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明清北京古城城市设计的特色,对北京今后的城市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六安市毛坦厂明清老街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正面临着功能萧条,活力衰退的局面。文章从毛坦厂明清老街周边环境、街巷格局、建筑肌理与人文特色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保护价值,从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其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复兴毛坦厂明清老街的生机,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承并使其具有更多的空间吸引力,改善老街居民生活品质,增强老街人文特色和商业活力。 相似文献
14.
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12):72-75
明清时期华北族田虽总体数量难与南方宗族族田相比拟,但仍有部分宗族置办了族田。按照功能的不同,这些族田可分为祀田、义田、学田或三者兼具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族田在华北宗族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苏北地区黄、淮、运在此交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苏北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在明清朝廷的倡导和推动下,苏北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建立起了众多用于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信仰的盛行使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周爱东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27(2):17-19
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达,境内水域船宴流行。船宴的场所是游船,在明代称游湖船,清代称画舫。可以进行饮宴活动的是一些型制较大的画舫,大部分的画舫上都没有厨房,船宴由湖上专门制作饮食的沙飞船提供,也有由岸上酒家把食物送到船上。船宴的内容主要是酒、食、博弈、诗文、曲艺等。 相似文献
17.
竺小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60-64
明清时期,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分别实行贡赏制度和贡貂赏乌綾制度,以致中华服饰及大量丝绸锦缎东传日本北海道,形成了特有的虾夷锦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它反映了两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杨邦勇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82-184,204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淮安的山阳河下镇因盐业兴旺,相继兴起了百余座私家园林。这些园林集中分布在河下西北一隅及运河沿岸,主人多为文人、官绅和盐商,建筑风格融汇南北、兼收并蓄。园林不仅是主人日常生活之地,而且是文人雅士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或文酒诗会,或读书著述,或讲学授徒,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图景。河下私家园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庄安正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22-24
张謇的民生观继承了“民贵君轻”的优秀民生观的内涵,又吸收了西方有关民生观的部分内容。张謇“救国”理论,即民生理论,宗旨是顺应潮流,与世界接轨,将中国建成一个国强民富的国家。张謇的民生实践具有言行一致、涵盖广泛、追求一流与始终如一四方面特点。立足于责任方角度,张謇自我身份错位,承担起政府职能,是导致民生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