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超级稻南粳9108为材料,根据精确施氮的原理确定施氮量为270kg/hm~2,设置氮肥的基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64、55、46,研究氮肥运筹对采用基质育秧和机插毯苗条件下的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64的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上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千粒质量,显著提高分蘖数和茎蘖成穗率,显著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绿素含量,减缓了成熟期倒3叶的叶绿素衰减速率,能显著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特别是显著提高抽穗后干物质的生产积累能力,显著提升颖花/叶和粒重/叶,水稻群体质量较优,产量也高。  相似文献   

2.
调查分析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地小流域的氮收支情况,对氮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旱地单位面积肥料氮输入量1 372.12 kg/(hm2.年),损失量504.29 kg/(hm2.年),盈余量724.94kg/(hm2.年),盈余率49.55%;果林单位面积肥料氮输入量565.56 kg/(hm2.年),损失量182.96kg/(hm2.年),盈余量405.42 kg/(hm2.年),盈余率64.77%;水田单位面积肥料氮输入量234.71kg/(hm2.年),损失量159.86 kg/(hm2.年),盈余量47.78 kg/(hm2.年),盈余率15.40%.紫色土坡耕地的旱地和果林呈现氮流失风险,过量施肥和肥料配比不合理是造成旱地和果林氮流失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土壤铬含量分别为100、400 mg/kg时,不同氮肥((NH4)2SO4、NH4NO3、Ca(NO3)2)对Cr超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和Cr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铬含量为400 mg/kg时,用(NH4)2SO4处理后李氏禾的根、茎和叶中的铬浓度最大,分别达到19 546、3 265、6 118 mg/kg,约为对照处理铬含量的1.5~4倍。NH4NO3处理的李氏禾生物量相对其他处理及对照较高;两种铬浓度处理的土壤中,施加(NH4)2SO4、Ca(NO3)2及对照处理,生物量差异性均不显著。不同氮肥处理中,在400 mg/kg铬处理土壤上生长的李氏禾总糖都多于100 mg/kg铬处理;而NH4NO3处理的李氏禾蛋白质和叶绿素高于其他处理。NH4NO3能提高李氏禾生长速度,总糖浓度的增加能提高李氏禾对逆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竹炭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吸收法"研究了自制竹炭包膜尿素(BCCU)在土壤中的氨挥发损失情况,以及施肥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的竹炭包膜尿素氨挥发损失量显著减少。在每千克土壤中,施氮600 mg时,两种包膜氮肥氨挥发损失量分别比尿素减少31.8%和19.3%;施氮1 000 mg时,两种包膜氮肥氨挥发损失量分别比尿素减少21.82%和16.66%。在两个施肥水平下,供试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均可用Elovich动力学方程Yt=a blnt来描述。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等对氮肥氨挥发有较大的影响,氨挥发量随着含水量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  相似文献   

5.
电导滴定法测定氮肥中NH 4—N含量 ,是以NH 4与OH 定量反应为基础 ,用NaOH标准溶液为滴定剂 .在NH 4浓度为 5.0 0× 1 0 - 4 ~ 1 .0 0× 1 0 - 2 mol·L- 1范围内 ,该法与国标方法相比较 ,测定结果十分接近 ;方法误差小于 4.62 %,相对标准偏差在 2 .48%~3.0 7%之间 .本方法对氮肥中NH 4—N的回收率为 88.76%~ 1 0 3.2 7%.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特性,将重金属高富集植物和农作物间作,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达到一边修复一边耕作的目的,提高土壤的利用率.于是将大豆与番茄、玉米与番茄分别间作的方式处理重金属Cd污染土壤,同时将大豆、玉米和番茄分别单种作为对照组.分析间种、单种对土壤Cd的不同富集率.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和番茄分别单作时,番茄对Cd的富集效率最高,达到3.80 mg/kg,Cd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2.49%.而在番茄与大豆、番茄与玉米间作时,大豆与番茄对Cd的富集效率高,达到20.98 mg/kg.Cd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2.91%.  相似文献   

7.
竹炭包膜氮肥的利用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溶出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尿素、塑料包膜肥、矿物包膜肥和自制的竹炭包膜肥对氮素溶出率和玉米盆栽的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施加到土壤中后淋失比较严重,矿物包膜肥、竹炭包膜肥、塑料包膜肥的氮溶出率均低于尿素(p均低于0.1),其中塑料包膜肥、竹炭包膜肥的溶出率显著低于尿素对照(p<0.01).尿素经过竹炭等包膜材料包膜处理后,在盆栽情况下,其氮素利用率可提高10%~25%,减少氮素溶出损失,有助于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了解田间收获小麦中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科学防治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基础。在防止后期害虫感染的前提下,从田间收获的水分含量为9.9%的泛麦8号(河南省漯河市田间采集)、水分含量为11.6%的郑麦7698(河南省濮阳市田间采集)和水分含量为13.2%的济麦22(山东省德州市田间采集)3个品种,在保持原始水分和适宜温度(2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间的害虫发生与虫蚀粒率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为:泛麦8号在储存前期的120 d里样品中未检出玉米象成虫,15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3头/kg,27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7头/kg,经过240 d的储存后样品的虫蚀粒率一直为0%。郑麦7698储存45 d后样品中玉米象成虫密度为2.0头/kg,此时小麦的虫蚀粒率为0%;270 d后样品中的成虫密度达2.7头/kg,粮食的虫蚀粒率增至3.0%。济麦22储存4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3头/kg,虫蚀粒率为0%;7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7头/kg,虫蚀粒率为0.4%;270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达320头/kg,虫蚀粒率为7.4%。结果表明:收获后水分含量从9.9%至13.2%的3个小麦品种在田间均可感染玉米象;隐藏于籽粒内的玉米象虫卵在后期储存中羽化为成虫的时间与数量受小麦水分含量影响显著,水分含量低的小麦样品中玉米象发育至成虫的时间明显滞后且数量少;收获后储存中小麦样品虫蚀粒率的增加与其水分含量、害虫发育时间以及害虫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凹土添加量施到土壤中对小麦幼苗生长和土壤养分及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土添加量在30g/kg时,对小麦出苗率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麦苗的根冠比、根系活力以及根长等指标,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有显著的保水效果,对土壤养分无显著影响;凹土添加量在30g/kg时,会对小麦幼苗生长不利,土壤养分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硝酸钙对深圳河底泥臭味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合适的硝酸钙剂量,研究了硝酸钙对底泥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控制效果以及底泥总有机碳(TOC)、氧化还原电位(ORP)、pH、含水率、氨氮和生物活性等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湿泥硝氮投加量达1.27 g/kg,AVS的去除率在第14天可达97%,其投加量的增加不影响AVS的去除效率,但更高的投加量会使处理效果保持更长的时间;硝氮投加量达1.58 g/kg,底泥ORP可升高至-100 mV;硝氮投加量达2.53 g/kg,底泥pH显著降低;硝酸钙会引起底泥氨氮质量分数增加,降低底泥微生物活性.适宜的硝氮范围为1.58 ~2.22 g/kg(0.70~0.98 g/g S).  相似文献   

11.
采用插入钢液内部的吹氮管进行浸入式吹氮方法,研究了304、316和420不锈钢液中氮的溶解度及温度和氮气分压的影响。得到了三个品种的不锈钢,在不同温度和氮气分压下氮的溶解度数据,并对氮的溶解度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304不锈钢在1 540℃和1 580℃,100 kPa下的溶解度分别为0.234%和0.206%;316不锈钢在1 500℃、1 540℃和1 580℃、100 kPa下的溶解度分别为0.22%、0.2%和0.17%;420不锈钢在1 510℃和1540℃、100 kPa下的溶解度分别为0.14%和0.13%。温度升高氮的溶解度降低。(2)316不锈钢在1 540℃下,氮气分压分别为20、40、60、80和100 kPa时的溶解度分别为0.10%、0.14%、0.16%、0.18%和0.20%。不锈钢液中氮的溶解度与氮气分压的平方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氨氮污染地下水的动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水文地球环境化学特征对地下水中氮表现形式的控制机理,为地下水修复与水源开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动态实验模拟污染河流中的氨氮渗入地下后的迁移转化过程.实验土柱中装填入浑河流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110 m深的钻孔地质剖面中有代表性的岩层,通过间歇监测水样中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铁离子、锰离子、氯离子、高锰酸盐指数、pH值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三氮转化的机理及周围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pH<7,高含量铁、锰离子所营造的还原性环境中氨氮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氮素形态.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各指标变化趋势发现:氨氮与环境中的锰、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与硝酸盐氮负相关.结论区域水文地球化学场与饱水岩层的岩性和结构对氮转化的方向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短程反硝化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基质亚硝酸盐(NO2--N)获取的新途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污水脱氮工艺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城市污水基质浓度较低且波动频繁,有效实现厌氧氨氧化菌持留与富集是该工艺稳定脱氮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基于生物膜的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采用2种结构不同的生物填料为载体,对比系统长期脱氮性能,重点考察氮负荷降低过程中系统氮素转化规律及菌群活性变化,深入分析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产生特性.结果表明,以含氨氮(NH4+-N)与硝酸盐氮(NO3--N)废水为处理对象,乙酸钠为有机碳源,分别采用聚氨酯海绵填料(R1)和聚乙烯空心环填料(R2)成功构建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进水NH4+-N与NO3--N由150 mg/L逐渐降低至50 mg/L、氮负荷由0.6 kg/(m3·d)降为0.2 kg/(m3·d)时,R1和R2维持高效稳定脱氮,低负荷阶段平均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87.6%和83.6%.厌氧氨氧化作用始终为主要脱氮途径,其占两系统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8.2%和97.4%.生物膜短程反硝化速率随氮负荷减少而降低,但高NO2--N积累特性未受影响,R1系统NO2--N积累效率达到95.1%且高于R2(89.8%),其厌氧氨氧化活性降低程度小于R2,表明聚氨酯填料更适合低负荷下该工艺长期运行.低负荷下微生物分泌更多EPS,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助于系统应对氮负荷变化.综上,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处理低基质废水时具有稳定高效的重要优势,为解决厌氧氨氧化应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具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两种咪唑啉型含氮硼酸酯(MBN-1和MBN-2),并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分析了产品的水解稳定性、油溶性、热稳定性以及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MBN-1相比,MBN-2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达到280℃,水解稳定性大于30d,可以较好地溶解在基础油中,对铜片无腐蚀,当其在基础油中的质量分数为2%时,MBN-2能明显减轻钢球表面磨损。  相似文献   

15.
焦化蜡油碱性氮化物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一种复合脱氮剂脱除碱性氮化物,去除焦化蜡油(CGO)中的碱性氮化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反 应时间、剂油质量比等条件对轻质油收率和碱性氮化物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72 ℃,剂油质量 比为0.025,搅拌速度为300r/min,反应时间为30min,沉降时间为15min,轻质油收率为94.23%,碱性氮化物脱除 率为85.62%。  相似文献   

16.
分析研究试验了氮对渗硼层深度、显微硬度、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的加入量为1.5wt%时,氮的渗入对后续渗硼过程有阻碍作用,而当添加量为5wt%时,氮对渗硼有催渗作用;另外,氮的渗入有利于强化过渡区,从而使硬度梯度变缓,有利于得到单一的Fe2B相.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盐酸抽提法、液-固吸附法、络合法脱除汽油中的碱性氮,并对脱除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对盐酸抽提法,最佳盐酸浓度应控制在0.05~1.0mol·L-1,最佳抽提时间为20min;对液-固吸附法,液固比控制在1~5,碱性氮脱除效果最好;对络合法,络合剂浓度控制在15%~20%为最佳。在以上条件下碱性氮脱除率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不稀释的高浓度亚硝酸根废水为处理对象,以处理后废液中氮元素低于排水标准为界定值,讨论可直接进行处理的废液的最大质量浓度.同时改变处理条件,在可处理范围内找到最小残留质量浓度时对应的条件:搅拌速度25 r/min,流入时间30 min以上,后处理时间10min,物质添加量的摩尔比在1.0~1.1之间.并把实验结论用于实际工厂废水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9.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氮转化细菌及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多管发酵法,测定了某潜流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研究了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与TN去除效果的关系,测试结果:氨化细菌为5.0×104~4.6×106CFU/g,亚硝化细菌为53~600 MPN/g,反硝化细菌为120~1500 MPN/g,表现为氨化细菌是优势细菌,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少。沿水流方向各级湿地单元根区氮转化细菌呈递减趋势(即第一级湿地单元>第二级湿地单元>第三级湿地单元);同级不同植物湿地单元中氮转化细菌数量无明显差异。湿地单元TN去除率低,氮转化细菌数量与TN的去除率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厌氧氨氧化污泥包埋固定化及其脱氮效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维持水中厌氧氨氧化菌生物量,采用水性聚氨酯(WPU)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进行包埋固定化,同时对比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以及PVA-SA包埋后颗粒的机械稳定性和厌氧氨氧化性能.结果显示:4种包埋颗粒均表现出良好的厌氧氨氧化性能,WPU颗粒生物活性最好,机械稳定性最高,相比其他几种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适合作为厌氧氨氧化包埋材料.在WPU包埋颗粒的连续流实验中,通过不断降低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方式增加容积负荷,当容积负荷为1.697 kg/(m3·d)时,WPU包埋颗粒仍能达到80%总氮(TN)去除率,并且在100 d内没有观察到出水SS增加和颗粒碎裂的现象,表明WPU包埋颗粒具有很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和厌氧氨氧化性能,并且在长期运行中能保持良好的污泥截留能力和稳定性.通过16S r DNA-Cloning分析发现:WPU包埋颗粒内厌氧氨氧化菌主要是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JX243641.1),包埋材料作为载体,起到保护厌氧氨氧化菌和提高生物量的作用,但对菌体本身和菌群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