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低压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容量增大,并网出现非计划孤岛运行的可能性加大,严重影响电网运行安全。文章通过分析现有反孤岛装置的工作原理来配置方案,并针对现有保护方案的不足,提出全新的反孤岛保护方案。新方案从并网逆变器选型,光伏低压并网断路器选型和低压并网断路器与并网点母线进线断路器之间的操作连锁角度出发,通过优化逆变器和并网断路器保护配置,对并网断路器、进线断路器与分段断路器进行电气连锁。在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能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系统发生非计划孤岛运行时快速脱网问题,为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安全并网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容量的不断提高,电网公司面临的运行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运行管理已经成为电网公司重要的研究方向。鉴于此,研究了济南市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管理技术方案,并为济南供电公司营销部建设了一套"分布式光伏并网管理系统",实现了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数据、分布式光伏并网点发电功率、运行状态、电能质量、发电量等数据的采集、监视和统计分析,可有效支撑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管理,为济南供电公司掌握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情况、运行情况,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性和潜在影响提供技术手段,并为进一步的调度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提高供电公司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消除多个并网逆变器中与电网相连的非线性负载谐波并使每个单元输出最大有功功率,给出一种集中控制协调多个并网逆变器的谐波补偿方案。该方案基于矢量解耦控制方案与广义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根据每个逆变器的瞬时功率裕度来分配谐波消除任务,虽然逆变器都有非线性负载变化以及输出有功功率的变化,但是电网电流总是保持正弦。仿真结果表明,所给集中控制协调方案是有效的,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谐波补偿能力,且不需过度补偿。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波动问题,提出了基于台区融合终端的光伏储能并网电能质量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分布式储能型光伏并网的基本框架,说明了电能质量监测的基本参数。设计了台区融合终端电能治理方案,分为融合终端配合储能系统电能治理、融合终端配合储能PCS电能治理和融合终端配合智能光伏隔离开关电能治理3种方案。针对电池储能PCS系统进行设计,说明了智能光伏隔离开关的主要技术原理和微应用总体架构。最后针对某地区电网实际光伏并网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区电网光伏电站消纳能力评估是光伏电站并网前需进行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并网技术、电网的发展规划以及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地区电网光伏电站消纳能力评估方法:在建立光伏电站并网等效模型并分析光伏电站并网对电网影响的前提下,提出线路负载率、主变负载率、电压偏差以及"N-1"校验合格率四项关键评估指标,采用光伏电站并网安全性评估方法对光伏电站并网的消纳能力进行合理评估。以广东某地区电网为实际算例进行分析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碗窑电站机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装同轴副发电机的增容方案,并就副机电磁方案、机械应力、几种运行工况下出力、对主机和电网影响、最佳并网方式等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光伏并网的主要接入方式,分析了光伏并网对电网调度端的主要影响,论述了有关电网调度、继电保护的技术和运行管理要求,结合实际经验探讨了目前光伏并网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解决电网拥挤等问题,提出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配电网规划研究,以保障配电网输出较高的电能质量.结合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配电网总体规划目标,制定了合理的并网方式,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选择了适当的并网措施.针对不同的规划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技术方案.以此实现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配电网的节能减排,为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具有投资小、污染小、发展前景广等优点,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光伏发电受容量、气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会对电网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需要在MATLAB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对光伏并网系统进行模拟和仿真。现首先对光伏并网的原理及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光伏并网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MATLAB模型研究和探讨了光伏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三相逆变器与并网三相逆变器的不同特点,并网前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与电网的电压同频和同相,并网后控制其输出的电流与电网电压同相兵控制其大小,确保单位功率因素。为此,本文用锁相环技术对电网电压的频率跟踪锁定控制,使三相逆变器的调制波频率始终与电网的频率一致。通过对并网三相逆变器的理论和仿真分析,该方法使并网逆变器输出的三相电压对称,满足并网的要求。同时提出了通过对逆变器输出的电流与参考电流的误差进行PI控制,控制其输出的电流的大小并确保其稳定、可靠的向电网输送功率。最后用3kVA的三相逆变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微网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艳天  张有兵  翁国庆 《机电工程》2010,27(2):14-16,20
微网(MG)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微网的解列和并网控制。针对并网过程对微网和主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电网中的频率和功率特性关系,对微网并网过程中的功率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使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EMTDC对并网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比较最佳并网时刻前后的不同并网过程,分析了其频率和功率变化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微网和主电网电压相对相位的不同对并网过程的电能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传统电网电压前馈入手,对电网阻抗的适应效果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传统电网电压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因子的并网变流器前馈控制策略,通过在前馈通道中引入权重因子,对电网电压前馈进行研究,提高弱电网下并网变流器的适应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证明基于权重因子的并网变流器前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作为新兴汽车类型,其并网将对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转带来巨大的影响。现首先对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从电网谐波、电网电压暂降、三相不平衡三个方面出发,论述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最后,对今后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与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风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海上风电场并网的研究现状,全面总结了海上风电并网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进展。首先分析了海上风电并网可能对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问题:一是对电网调度、电压控制和调频的影响,二是会改变电网潮流分布,三是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海上风电并网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低电压穿越、爬坡率控制、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无功补偿、功率输出的自动调节以及海上风电场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海上风电是未来风电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风力发电并网运行是实现风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海上风电并网的未来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含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特性,提出了一种分区域自适应电流保护方案。对于分布式电源并网线路区域,提出一种基于补偿系数的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方案;馈线区域则采用基于本地正序电气量的自适应正序电流速断保护方案。通过在 PSCAD 上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并网方案,增加售电收益,促进电网峰谷平衡,根据智能电网峰谷阶梯式电价差异,开发一种分布式发电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在电网谷段时储能,平段时自发自用,峰段时售电上网。系统由光伏发电阵列、智能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双向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等组成。采用C语言编写控制器程序,VB开发上位机软件。通过仿真实验,系统能提升分布式发电的投资收益和缓解电网峰谷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原理,并将此调制技术应用于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采用电流比例积分(PI)控制对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进行控制,结合电网电压前馈控制消除扰动,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在Matlab中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有效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使直流侧电压稳定,并网电流谐波含量低,实现了较好电能质量的并网要求。  相似文献   

18.
凌俊斌  刘婷 《机电信息》2013,(27):121-122
要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就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并网工作.现对清洁能源和智能电网系统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智能电网条件下的清洁能源并网技术.  相似文献   

19.
酆元 《机电信息》2012,(9):9-10
基于DIgSILENT仿真平台,建立了光伏发电系统模型,提出了光伏发电系统用户侧并网的无功配置原则,分析了某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用户内部电网后的无功电压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无功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型光伏电站并网特征以及运行控制技术相关问题,从并网运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入手,做了简单的论述。光伏电站并入电网运行,将会对电网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孤岛效应与谐波污染无功补偿等,这些均是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光伏发电输出具有不连续性以及不确定性,因此加强并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