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小流域水环境受外界污染往往形成黑臭水体,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消除水体黑臭,改善水环境质量。文章以深圳市新圳河(南山段)为例,分析水体黑臭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路线,结果表明防洪工程、生态补水、水质改善工程、正本清源等工程综合治理方案后,水质整体消除水体黑臭,达到工程预期整治目标。  相似文献   

2.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文章从鹿邑县实施城区黑臭水体"五河"治理工程入手,探讨治理黑臭水体的措施以及保持治理效果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市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黑臭水体给生态、景观、人居环境带来较多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黑臭水体成因复杂、整治工程艰巨,但对于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水环境质量意义重大。自2017年起,江苏省常熟市积极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水环境质量获得有效提升。本文以常熟市山湖苑河黑臭水体生态治理为例,基于水体黑臭成因,重点对黑臭水体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进行跟踪分析,探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式,为今后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黑臭水体已经成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对具有独特地貌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更有难度和代表性.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市安顺市为例,剖析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经验.通过对喀斯特地貌黑臭水体成因独特性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安顺市区位、地形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系统介绍安顺市的黑臭水体治理路径.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源头管控、生态修复、文化共融等方面阐述了该市黑臭水体治理方法,总结了适用于喀斯特地貌地区的黑臭水体治理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黑臭水体是近年来百姓反映颇为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日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组织制订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正式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制定包括排查、识别、整治、效果评估与考核在内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业内一致认为,《指南》的意义在于,使得城市水体黑臭问题的整治,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单独主导、主要从技术指标角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实施城市水体环境治理工程,按照江阴市水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要求,对江阴城区62条(个)河流(湖泊)开展了水质现状调查,并对其中6条河道开展沉积物现状调查,完成了现状资料收集及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为依据,调查发现约22.6%的监测断面为"黑臭".造成江阴城区部分水体黑臭的原因包括:水体...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城市的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成为了近年社会各方越来越关注的一项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对水污染防治行动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各项工作目标,其中也涉及了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具体来看,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是一门系统学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  相似文献   

8.
白花河是深圳市观澜河流域的一级支流,目前水体污染较严重,水中污染物浓度超标,部分河道发黑发臭,底泥上浮,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是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国内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技术路线、处置对策等方面尚存在较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应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逐渐恢复城市良性生态系统。以白花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为例,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经济与人口集聚发展,城市水体入河污染物总量攀升,超出水环境容量时极易出现黑臭问题。目前,北京地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有利于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促进水质稳定达标,形成长效机制。其中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在采取永引渠引水保障生态基流、外源截污、雨污分流、清水补给、持续生态治理后,水质总体改善,但雨季地表径流污染较重,入湖造成冲击性污染负荷,导致雨后短期内水质波动较大,该工程的污染治理思路对城市水体治理与水环境改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城市河道因过量纳污及过度的人工化改造和建设,导致水体污染物累积、自净能力失衡、复氧好氧失衡等问题频发,水体黑臭现象时有发生。河道黑臭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生态环境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对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基本上遵循"控源→净化→修复"的思路,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引水换水、曝气复氧、化学絮凝、微生物强化、生物膜净化、生态浮岛和植物净化是常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水环境治理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结合35个城市调研、《城市市政设施统计年鉴》和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数据,针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中实现长制久清的风险从工程整治和管理维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设施运营维护管理不到位是导致水体黑臭反复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管网、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标准、系统推进雨水面源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结合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污染的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治理技术进行处理。本文通过介绍株洲市黑臭水体现状,分析黑臭水体的原因及其危险,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据悉,住建部建部将出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旨在贯彻落实"水十条",指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南主要包括总则,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等6方面内容。"水十条"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与技术:开展顶层设计,结合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综合采用源头治理、调水及水系连通、构建河道生态和物联网等技术,恢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市大部分河道已演变为黑臭河道的背景下,进行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将公众满意程度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作为评判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好坏的依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南京市鼓楼区6条黑臭河道整治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数据为基础,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7个对公众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梳理7个因素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多层递阶结构模型,为政府进行黑臭水体整治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的异味、异常颜色、洁净程度和公众对整治工程的了解程度是影响黑臭水体整治公众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受访者人员性质是其间接因素,沿河污水直排、沿岸垃圾堆放现象是其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做好黄河三角洲水环境治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对于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所在东营市为重点,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水环境现状,从城市排水管网、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3个方面,解析了黄河三角洲目前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4种主要污染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乡黑臭水体清零...  相似文献   

17.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文章以沈阳市细河为例,重点分析其河道污染因素、水体黑臭成因及机理、可采取的治理方法,并进一步总结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长效改善保持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松岗河河道积淤较多、水体黑臭等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挡墙拆除重建,河道、箱涵积淤进行清理,河道不满足过水的岸堤段进行拓宽重建;对沿河排污口进行截流,从根源上消除黑臭水体。实现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开创了国内城市水环境整治的先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强  丁磊 《水资源保护》2017,33(4):70-74
对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有机污染指数模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简称住建部的评价方法)3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对水体常规状态的评价,3种方法的黑臭水体评价结果均具有客观合理性;(2)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和有机污染指数模型均能客观评价泵站放江导致水体发生间歇性黑臭和污水直排导致水体长期重度黑臭的状态;(3)住建部的评价方法能客观评价水体的间歇性黑臭状态,但对水体长期重度黑臭状态的评价结果误差较大,与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和有机污染指数模型评价的结果相比,住建部的评价方法对水体的长期重度黑臭的评价偏轻。对3种黑臭水体方法对水体的间歇性黑臭和长期黑臭两种状态评价得出的黑臭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均属中度相关,说明3种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人们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问题更加重视,只有采用合理措施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进行治理,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A市实际治理情况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进行探究,以期增强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