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潮州抽纱绣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从设计四要素角度,对该传统工艺的色彩、材质、造型与工艺特征进行分析,提炼潮州手工抽纱绣中最具传承价值的元素。对造成潮州手工抽纱绣现今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思路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胶东旅游纺织品现状入手,研究传统民俗技艺"割绒绣"在胶东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性开发与应用,在保留传统技艺内质"魂魄"的前提下,打破以往对于传统工艺生搬硬套的模仿,从表现载体、制作技艺、消费模式等方面对"割绒绣"传统技艺进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活态"传承,并尝试进行设计实践。研究表明:"割绒绣"作为胶东地区传统民俗技艺有生命的传承,必须保留传统民俗"魂魄"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为引领,为割绒绣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穆慧玲 《纺织学报》2013,34(10):63-0
针对传统鲁绣的材质与刺绣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山东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鲁绣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传统鲁绣的材质和工艺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材质方面,主要对传统鲁绣的绣线和绣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工艺方面,主要对齐针、套针、网绣、打籽绣、钉线绣五种最常用的针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鲁绣是以坚韧的柞蚕丝为绣线,精美的真丝为绣地,其刺绣材质独特、刺绣工艺精湛、针法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齐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杨爽 《中国制衣》2009,(8):80-81
潮汕抽纱技艺可以追溯到盛唐,它由当时民间的拮纱、编织及刺绣技艺演变而来,到了清末又融合了西方图案纹样及刺绣、编织技艺,潮汕人通过对工种、针法、图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手工技艺。潮汕抽纱以精巧、轻盈淡雅见长,具有色调素雅、花纹富丽、布局严谨、式样丰富、绣工精致、通透富有立体感等特点,被誉为“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5.
潮汕地区传统手工艺技术发达,其中潮绣、抽纱、珠绣等纺织品手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潮汕传统工艺风格的特色产品。现提出潮派工艺服装的概念,讨论潮绣、抽纱、珠绣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对潮派工艺礼服、潮派工艺毛衫和其他服装的设计与审美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不同社会变革、历史动向与经贸转变时期对花边构制、艺术美学、民俗文化的影响,以此探寻烟台手工棒槌花边发展变迁规律。基于手工棒槌花边相关史料及实物,详尽梳理其于欧洲的历史溯源演变轨迹并深入探究烟台手工棒槌花边的再造历程。烟台手工棒槌花边因其独特艺术形制并融合胶东传统技艺与民间审美为各时期深受市场青睐的手工艺品,并为自西风东渐开始,欧洲舶来艺术设计理念及工艺技法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且汇入鲁绣、胶东剪纸等本土工艺美术特点使之再造,进而合乎于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佳 《江苏纺织》2006,(9B):64-65
鲁绣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为题材。  相似文献   

8.
苑敏 《丝网印刷》2023,(15):92-94
深入分析鲁绣产业发展受限根源,重构了鲁绣“虚拟现实+”数字化产业图谱,提出了创建移动端口的“鲁绣培训”数字孪生镜像针法技艺,打造高频互动的“鲁绣创意”文化IP设计师产业园区,邀请远端用户的“鲁绣文旅”线上体验程序展现产品精细度等策略。以期用数字语言诠释和解读鲁绣,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鲁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鲁绣的传承、保护、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7,(5)
潮汕抽纱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产品畅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享有"南国名花"之美誉。它是传统潮绣和欧洲抽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文章透视了潮汕抽纱艺术在选料、纹样、技艺等方面的审美特色,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抽纱手工技艺进行科学认定与合适定位,强化生态环境下的本真性保护,落实经济市场下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与传承发展机遇的策略思考。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滢 《西部皮革》2024,(7):111-113
为了推动潮汕抽纱的传承与创新,文章在回顾潮汕抽纱技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潮汕抽纱纹样的纹样类型、构成形式、色彩审美及文化内涵。运用基因提取法与形状文法对抽纱纹样进行再设计,将现代流行色融入传统纹样中,设计了一款新的抽纱纹样,旨在推动潮汕抽纱工艺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以保护和传承山西和顺地区"牵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将"牵绣"应用于旅游纺织纪念品的设计中。追溯"牵绣"的发展历史,剖析了其刺绣技艺和纹样特征,基于以上特定因素,探讨了"牵绣"在旅游纺织纪念品这一领域的应用原则及方法。"牵绣"在借助旅游纺织纪念品传承的过程中,应保留"硬质绣"技艺的特点,纹样上多采用富有地域特色、浮雕感较强的狮、虎、葫芦等纹样,构图可呈中心线镜像对称或以中心点为中心呈发散式对称。旅游纪念品开发从产品多载体、产品系列化、文化软嵌入、附加技艺体验以及增加时尚感等角度着手应用于服饰品与家用小工艺品两大类,在创新设计的同时实现"牵绣"技艺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2.
江西传统夏布绣属民间绣活,其以苎麻手工织造的绣地材质夏布命名。文章以江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藏的传统夏布绣和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小红的口述为研究范畴,兼对江西省内分宜县双林镇夏布织造基地的田野调查,从传统夏布绣的历史演变、织绣工艺及图案寓意揭示其技艺特征。江西传统夏布绣选用夏布作绣地,因其有材美工巧与就地取材之便,其在刺绣工艺与审美文化上有着汉族民间绣活的共性,醇厚的绣地与稚趣的图案相得益彰,遵循实用绣"制器尚用"的造物理念。  相似文献   

13.
陈研  傅菊芬  张竞琼 《丝绸》2023,(6):82-91
作裙“裥上绣”技艺是江南水乡妇女在长期的“稻作文化”中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近年来因水乡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作裙实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田野实地调研法、图文记录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追溯了水乡作裙与中原传统裙装在结构形制上的“源流”关系,“裥上绣”与“民间绣”“民间绣与苏绣”“苏绣与中国刺绣”之间的“从属”关系;记录了水乡服饰工艺传人示范的作裙“裥上绣”技艺的基础工艺针法、特殊装饰技法及程式工艺流程;解析了作裙“裥上绣”技艺“简单独特,互动共生”工艺技术美、“以图适形,主宾有序”纹样造型布局美、“尚蓝好白,冷调排他”用色含蓄美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非遗技艺传承下的织绣艺术在当今生活中的运用前景,通过对"绣中绣"非遗织绣艺术解读探讨其在家居装饰用品、服饰箱包和家居生活用品中以及婚嫁文化中的运用,并通过对其作品的详细解读阐述"绣中绣"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及价值,从而发现"绣中绣"非遗织绣艺术将工艺匠心融入生活,未来可以带来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发展空间.传统织绣面料不...  相似文献   

15.
陈珊  周倜 《丝绸》2018,(10)
无锡"锡绣"作为一种极具区域性的地方绣种,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再现了该地区人民当时的社会与生活场景,而且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貌。文章以传统的无锡"锡绣"纹样为切入点,从纹样的造型、色彩、质地、技艺等展开分析,得出传统无锡"锡绣"纹样的一般规律和形式美。结合时代审美与文化价值,在保留传统无锡"锡绣"艺术特色和工艺特征的前提下,提出应用与设计的可能性,以期让传统的"锡绣"文化在现实中得以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6.
百鸟衣是贵州苗族一个支系的盛装,非常精美,但外界对其了解甚少。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百鸟衣由二十余块绣片组成,绣片与绣片之间通过装饰绣条连接。装饰绣条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部件,在百鸟衣服饰中起着连接、固定和装饰的作用,其样式丰富,宽窄不一。通过对五十余件百鸟衣服饰进行拍摄、记录与整理,分析得出了装饰绣条由实心三角形贴布绣、镂空贴布绣、平绣和叠布绣四种刺绣工艺按不同的组合方式绣制,其中,叠布绣在不同工艺之间又起到固定和连接的作用。对百鸟衣装饰绣条样式和工艺的研究,有利于苗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汴绣的技术演变出发,分析了两宋时期的刺绣针法以及汴绣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汴绣针线细密、融会书画神韵的技艺特色,归纳了汴绣在继承宋绣技艺基础上的创新技法与题材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的纹样种类,按照题材不同,通常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文字纹样、几何纹样和组合纹样。阐述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的纹样技法,按照刺绣技法,分为平绣、挑花绣、割绒绣和剪纸贴花绣。从求吉纳福和传情达意两个方面,论述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纹样的文化内涵,以期为刺绣鞋垫的纹样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夏布绣的产品特征,结合夏布绣织造技艺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对非遗夏布绣的文创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夏布绣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常熟花边是常熟市著名的手工艺珍品,以"雕"见长。常熟花边的针法技艺本就有工艺美基础,通过扣针、扣雕针、包针、抢针、游针等针法技艺的混合运用,使得常熟花边的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分析了花边图案的色彩搭配与应用,以单色绣、色绣、贴绣为研究基础,认为在面料、图案、构成、颜色、针法等方面需要相互协调、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