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我们处在一个顾客体验至上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驱动了同时实现聚会、探索、生活的复合空间的出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因其生活的城市环境而抵触自然,相反对舒适自然环境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设计整合的城市目的地,同时与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并且将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城市建筑,也成为我们未来商业综合体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巢居、穴居,发展到山居、屋宇建筑,建筑环境特征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从自然到高度的人工再造,天然要素越来越少。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建筑的高度聚集,城市建筑环境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使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建设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人与生物的有机协调成为人们寻求的目标。作为人工干预下的建筑环境,不同于原始的自然,是再造自然。绿色建筑以不触动环境的生态平衡为目的,讲究"生态",即要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3.
建筑涅槃     
建筑是组成城市空间的细胞 ,是维护自然环境和创造社会环境的物质因素。文章试图从建筑发展中 ,找出建筑在城市环境下再生的规律 ,主要观点 :1、自然因子再生 ;2、文化性传统性再生 ;3、建筑空间再生 ;4、建筑材料与构件再生。  相似文献   

4.
建筑涅槃     
张昕 《江苏建筑》2001,(4):57-59
建筑是组成城市空间的细胞,是维护自然环境和创造社会环境的物质因素.文章试图从建筑发展中,找出建筑在城市环境下再生的规律,主要观点1、自然因子再生;2、文化性传统性再生;3、建筑空间再生;4、建筑材料与构件再生.  相似文献   

5.
曹伟 《华中建筑》2006,24(8):4-7
建筑与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单方面依存的关系,而是对和谐与生态最好的注脚。部建筑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建筑、城市以及环境关系的演进历程。生态视野下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原生态或者说自发生态建筑到生态可特续发展的时代建筑,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但在这之前,人们对建筑的生态视野也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是该把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基本要素统统纳入视野的时候了。民以食为天,但人们对食物、农业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的醒悟,却远远落后于能源、水和空气。现在,我在最宏观层面把人居环境区分为城市、自然和农业三个独立系统,以简要表达人居环境需要并重共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自然和农业三者之间始终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损害的矛盾关系。自然界的不良条件对城市和农业的损害很大,而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营造出的"安乐窝",农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其损害程度并不亚于城市。建筑师Jonathan LaRocca认为,代表基本生存条件获取过程的农业和建筑,是导致地球退化的两个最大祸端。  相似文献   

7.
建筑涅Pan     
张昕 《江苏建筑》2001,(B10):57-59
建筑是组成城市空间的细胞,是维护自然环境和创造社会环境的物质因素,文章试图从建筑发展中,找出建筑在城市环境下再生的规律,主要观点:1.自然因子再生;2,文化性传统性再生,3,建筑空间再生;4,建筑材料与构件再生。  相似文献   

8.
杨凌 《城市建筑》2014,(10):91-111
解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去实现梦想,但与以往时代相比,技术的异化作用也更为明显: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与侵入式的建设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建筑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建筑、人、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筑师不断回应的永恒主题.探索建筑、人与环境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与建筑的有机生长,创造积极、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和建筑空间是本次竞赛的核心宗旨,从环境友好、生态关怀的角度去建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UA城的地景建筑倡导开放、自由、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形成与大地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9.
<正>项目背景突破当下城市的别墅空间与居住环境的传统范式,艾克建筑在这个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的项目中,尝试重新构建边界,试探城市人群对于当代居住语境的底线。同时,在城市心脏中营造一种自然、和谐、放松的状态,这也是艾克建筑对豪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西汉村为例,对乡村地域环境与人居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得出建筑与人居生活、生产环境的关联。人居环境受地域性的影响与限制,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系统的偏远农村,人民生活方式大部分依赖于生态结构,取材于自然,从而决定了人的生产方式。本文主要从空间布局、巷道、建筑排水、时代变迁影响和古建保留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生产活动的改变,建筑的部分功能退化或加强,为当地建筑的多形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韵 《山西建筑》2009,35(36):27-28
主要介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并从正反两面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现状,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自然"视角下的挪威建筑。纵观20世纪,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识涌现在建成环境和建筑理论中。今天,挪威建筑制造中对自然的运用、阐释和理解的理念在挪威建筑师中几乎已成为一种神话。要从建筑的关系上探讨"自然"的用法和涵义,可以将它解析为自然三相:自然之实、自然之道和自然之象;而这些语汇可以在最近挪威建筑的具体实例上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3.
赵淑红 《华中建筑》2006,24(10):185-187
澳门因葡萄牙人的长期居留而与中国其他城市不同,400年来从未间断的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流给这块弹丸之地留下深刻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该文抛开异质文化相遇融合的惯性思维,从宏观视野,特殊性能为遗产价值三方面剖析了澳门近代建筑文化的意义,以期获得对澳门近代建筑文化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卓亦超 《山西建筑》2010,36(5):60-62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提出一种改善方式,即城市结合竖向建筑设计,阐述并解释了竖向城市产生的必然原因,提出了竖向城市以缓解城市与环境的矛盾,为人类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道路,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根基,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与西方相比并不强调理性化与科学化。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使其在与自然相和谐、与生态环境相统一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中国城镇与建筑发展现状,结合中外城市建设实例,整合思想提出关注环境、产业、历史、文化、容量、自然、设施、公正的八个理念,并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切实地指导城市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州城市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及与中国其他城市的相同之处,探索性地分析了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统计,发现兰州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所起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发展趋势及今后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 design of public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shaped by the political-economic forces of municipal controls and private enterprise. As cities developed, open markets were eventually replaced by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located in the street. Traffic congestion increased in American cities, and markets were eventually relocated on the block, with architectural changes resulting from this move. The public market was also shaped internally by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stall merchants, and as the twentieth century emerged, privately owned markets were built that began to change the nature of labor relations within the market. The rise of the grocery store led to the market's demise. Municipalities abandoned the public market as tax revenues fell, and private entrepreneurs faced great difficulties in competing with grocery stores that were operating under a system of mass distribution. Today, the public market is perceived as a viable cultural function, but without the political-economic viability of its former days.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analyze winter energy us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different cities of China, and to figure 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winter residential energy use. The investigated residences were located in seven typical cities of five architectural thermotechnical design zon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revealed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the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appliances,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in winter. Winter energy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cities bears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 China, Hong Kong has the largest mean household energy use amount, and Changsha and Chongqing follow Hong Kong; Kunming in the warm zone has the small energy use. In north cities, if district space heating is excluded from total energy use, Urumqi and Xi’an have the energy use at the smallest level, but space heating use is very huge. The energy use amounts of space heating of Tangshan, Urumqi and Xi’an are several times as large as the amounts of all the end uses in the southern cities. The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winter energy use are made for Chongqing and Hong Kong, respectively, by Quantification Theory I,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re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influence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