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中,面对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一部分建筑师在这股风潮中渐失理性和冷静,一昧盲目的追求怪异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概念.而2002年普立兹克奖的获得者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穆科特,其对于本土建筑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自然、建筑和人本质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浮躁之下的宁静与深沉.他的建筑作品以及反映的设计思想都充分展现了现代建筑沉思者的风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modernisation and westernisation of Istanbul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s of the French urbanist Henri Prost. conventionally portrayed as a visionary figure in the westernisation of Istanbul and its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into a modern and secular city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Despite his not being the winner of an urban design competition conducted for the purpose. Prost was invited by Atatürk to develop a Master Plan for Istanbul. The government tolerated and encouraged works that were largely cosmetic and achieved little in terms of modernisation. Prost may have been acceptable to the republican elites and the peasantist ideology that supported it. aiming to beautify the city and make it more motor car friendly, but not to put in place wholesale interventions. Later changes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rekindled his projects, but when they were completed much later,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had occurred disassociated them from Prost's initial vision  相似文献   

3.
路培 《建筑创作》2012,(12):19-26
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建筑师、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从2010年起至今担任普利兹克评委。马库特作为一个独立执业的建筑师,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澳洲大地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他的建筑"轻轻地触摸着大地",宛如大自然结出的果实一般亲切、自然,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采访普利兹克奖评委格伦马库特先生不是件易事。由于他在北京的日程十分紧张,加之他平日里不用电子邮件也不用手机,无奈之下,我们不得不借助传真这种传统的方式,将准备好的问题发给了已经返回澳大利亚的马库特先生。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我们便有了他的回音,面对着整整五页密密麻麻的文字,马库特先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4.
5.
6.
李芊潭 《华中建筑》2011,29(9):19-25
格伦·默克特( Glenn Murcutt)作为澳大利亚的本土建筑师以其大量的私人住宅设计闻名世界.该文通过选取格伦·默克特部分的公共建筑案例中的三个典型案例,阐释其在建筑师责任感的高度信仰下,以提问解答的方式探索建筑设计方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金磊  李沉 《规划师》2003,19(3):91-94
马国馨院士概况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建筑师、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1981年~1983年:曾去日本东京丹下健三都市建筑研究所研修;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现任(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  相似文献   

8.
哈普林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他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哈普林的主要建成作品及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论家 ——劳伦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适用、经济、美观与建筑师的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庆祝《建筑学报》创刊50周年的时候,把“适用、经济、美观”作为研讨会研讨的新焦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当前,重新强调“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创作原则,十分迫切和重要。目前我国建筑界,普遍存在忽视“适用”、“经济”而把“美观”绝对化的不良风气,使许多建筑师走入歧途,一些现象令人忧虑:1.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设计很大程度已成为一种流行艺术。楼市是最大的商品市场,住宅是获利最大的商品,发展商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无不挖空心思,不断翻新花样,作为“卖点”,而广告商就是他们的智囊,建筑师往往被广告商的“桥段”牵着鼻子走。今…  相似文献   

12.
相田武文是个性突出的日本著名建筑师,本文介绍他在过去三十年设计经历中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分析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当前建筑文化现象的同时,提出了当代建筑文化在民族化道路上的提升与回归,通过重构、转换、再现、变异来寻求一种新型的民族建筑文化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不定的外在因素影响着它,而且对中国古典建筑要进行再认识和研究的仍有很多重要的元素。这都需要我们去捕捉和提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住宅房地产的发展培育了中国的业主建筑师队伍。这是一支新兴的力量,他们为发展商树立建筑观,为建筑师创造商业观,他们是房地产企业的设计管理者,“业主建筑师现象”标志着当今地产操作模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显示出设计专业在商业房产开发全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这是行业的进步。大量的地产实践一次次向人们证明.经济规律强制性地支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观念只有在合乎规律时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华中建筑》2009,27(2):35-36
通过解读王澍的4种身份:“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来理解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所具有的情趣与诗意、体验与营造、简单与直接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杨宁  邹威 《中外建筑》2014,(7):56-57
哈迪·特拉尼是新一代德国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之一,他遵循理性主义的设计思维,注重生态建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和情感的诉求,将生态融于功能之中。情感、功能、美学和生态的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个独特且富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李佳 《城市建筑》2014,(20):250-250
日本建筑师坂茂是人道主义实践实验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对纸建筑的研究而闻名于世界。本文对坂茂的教育背景、纸建筑实验和实践方式、纸建筑的形式美感和纸建筑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可以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崇基学院是在中国内地原13所基督教大学的基础上,于1951年由一批移民香港的内地教育家所创立,而崇基学院位于香港新界的校园则是由内地移民香港的著名建筑师范文照先生所设计。如此,崇基校园的设计成为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研究案例。文章通过对崇基校园设计和建造过程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讲述移民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如何与移民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具有特殊书院精神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9.
章俊华 《中国园林》2003,19(12):11-15
户田芳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是“看”、“体验”、“描述”,作品中充满了流畅的曲线、大面积的缓坡草坪、通畅简捷的空间、散置的构筑物、蜿蜒的小溪流水以及似水墨画般的水中倒影。这些作品在表现“自然的再现”、“自然的体验”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Particularly in areas of Africa and Asia,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accommodat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out obliterating the rural way of life. Termed ‘New Ruralism’, the approach involves architects cooperating closely with local communities, ensuring that projects respect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and empowering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haping their environment. The process is as important as the form in driving sustainability. Guest-Editor Richard Garber explains the principles and illustrates them with a project in China by his own firm GRO Architects, and one in Kenya by his former employers SHoP Archit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