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各种钻井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以及结合沉积环境的对比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表明,延长组有机质在还原条件下堆积和保存,延安组有机质在弱还原条件下沉积,前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好于后者,所以区内延长组应作为重点勘探开发层系,延安组作为次一级勘探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镇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新区,近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延长组上部和延安组下部的复合油藏。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原油样品和区域内烃源岩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和GC-MS分析,研究了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延安组延6、延8、延9和延长组长3等油层组原油的成因;油源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说明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烃源岩。这些研究成果为林镇地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主要油层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县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地区,储层问题是制约该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关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露头、岩心、测井及多种微观分析资料对富县地区延长组储集砂体沉积成因及其展布、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得出,该区延长组主要为典型的特低孔渗致密储层,长2,长6,长8是延长组储层相对较为发育的3个主要油层组。  相似文献   

4.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效果与裂缝关系密切。因此,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是该区储层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新的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裂缝,但受到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作者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层中裂缝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裂缝进行识别,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威  文志刚 《岩性油气藏》2012,(6):101-105,120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因邻区侏罗系有油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洪德区块成为了新的勘探目标。以洪德侏罗系延安组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和试井资料,开展了沉积体系、构造和古地貌研究,分析了古地貌、构造和沉积储层对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延安组与延长组间存在3个局部不整合面,分别介于富县组和延长组、延(延安组)10油层组和延长组及延9油层组和延长组之间。前侏罗纪古地貌可划分为5类单元,分别为古河谷、河间丘、古阶地、斜坡带和低残丘。其中,斜坡带和低残丘利于成藏;古阶地及古河谷的延10油层组也具有一定成藏潜力。此外,多支沟交汇且经河水反复冲刷的坡嘴位置,砂体泥质组分含量低,也利于成藏。油藏可见明显的油顶及油-水界面。断裂带与砂体走向在平面上互相切割;断层上盘利于成藏,而下盘因无有效封闭遮挡,往往不利于成藏;正断裂较逆断裂更容易成藏。优质沉积储层是延安组成藏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基于古地貌、构造及沉积储层三级控藏要素组合,提出了适用于洪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成藏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史家湾-堡子湾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油藏,相控砂体特征明显,该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系,但前人尚未对延9油层组沉积微相进行深入研究,严重制约了后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文中综合运用大量岩心、测井数据,对研究区岩心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及古生物化石等沉积相标志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延9油层组属于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的微相类型主要有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洼地和沼泽.优势油气储集相带为分流河道,砂体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平均厚度5.8m,宽0.5~3.0 km,局部多期河道叠加,厚度大于15m.砂泥岩平面上相间、垂向上互层的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应用》2016,(12):111-114
胡尖山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延10油层组河流-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较为发育,是采油六厂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已有多个油藏提交探明储量并投入开发,效果良好,素有"小而肥"的称号,为产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与合理开发对长庆油田的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该区延安组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以取心井为基础,进行精细沉积微相判识及标定,确定延10、延9分别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其中河道沉积和分流河道为储层最为发育的类型,并进一步分小层落实了砂体平面展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工区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与延安组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通过印模法恢复镇泾地区前侏罗系古地貌,结合工区内已发现的延安组古地貌披盖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特征,研究延安组底部河道砂体分布与古地貌之间匹配关系、古地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规律,分析延安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工区古地貌格局造成的高差不同导致剥蚀面之上的沉积厚度产生差异,形成差异压实构造;延安组油层明显受砂体厚度和构造的控制,构造高部位的厚砂体足延安组油气成藏的关键.结合工区延安组成藏特征对该区进行油气分布有利区域预测,得到工区S2井区北北东及工区的东北角方向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层位延安组平面展布特征变化较大,影响了对其油藏成藏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区延安组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6、长7段炭质泥岩或油页岩;生烃期晚于圈闭形成期,有利于油气聚集;油气在早白垩世末期通过断层、裂缝与延长组顶部不整合输导进入延安组成藏。构造是控制延安组油藏成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砂体分布与保存条件;北东向砂体与东西向斜坡配置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局部砂体向上超覆尖灭形成地层超覆油藏;研究区北、东部保存条件好,其内部的低幅度背斜、鼻状构造处于最有利成藏位置。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集层与烃源岩展布、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评价其勘探潜力。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截至目前空气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致密油探明地质储量约20×10~8t,主要赋存于与油页岩互层共生或紧邻的延长组长_6—长_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其中,湖盆中部长_2和长_6油层组大面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规模小,成藏特征复杂,预测难度大。探讨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与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等,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等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并发生过油气二次运移。整体而言,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的充注成藏,油气主要在延安组下部层位聚集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引起的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油气在延安组上部层位聚集成藏。相比早期成藏,晚期的成藏区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控制因素,对于寻找低渗透背景条件下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研究了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储层微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了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对于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储集层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岩石类型、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对研究区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局部地区展现了很好的物性特征,而这些地区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联合控制,由此,寻找局部相对高渗的油气复合区,是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姬塬古高地东斜坡侏罗系油藏特征与勘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姬塬地区侏罗系油藏存在探井成功率较低,油藏空间变化复杂,缺少大面积连片油藏,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在新井钻井、物探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古地貌形态和标志层构造起伏进行了精确刻画,恢复了延安组沉积相和砂体展布规律。通过构造与岩性叠置的最优化靶区的预测,发现了几处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总结出了油气成藏的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勘探开发策略,为生产提供了指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资料与含油气性分析了五2东克上组地层特征,并对克上组5个砂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据含油气情况将砂层合并为T2k25、T2k23+4、T2k21+2三个砂层组反演预测和沉积相分析,认为克上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控制下的优质砂体展布与富油气带密切相关,2013年五2东难采储量区方案的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验证了相控储层与油气,在此基础上预测各层砂体的下步有利滚动扩边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储层地球化学手段,分析林镇地区延安组中新发现的多个高效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路径与动力,同时系统研究了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探讨了油藏的成藏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其下伏的延长组长7烃源岩。油气在高剩余压力推动下由长7烃源岩向上驱动至长6、长4+5段中,而后在浮力的推动下,以深切河谷做为运移通道,油气继续向上运移到延安组延10段至延9段中,进入延安组河道砂体,沿储层砂体发育且砂体连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横向运移进入林镇地区构造或构造+岩性圈闭中成藏。研究结果对完善河流相油藏成藏理论和指导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通过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集层与烃源岩展布、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评价其勘探潜力.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截至目前空气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致密油探明地质储量约20×108 t,主要赋存于与油页岩互层共生或紧邻的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其中,湖盆中部长7和长6油层组大面积分布的重力流砂岩储集层尤其致密,空气渗透率一般小于0.3×10?3μm2.延长组致密油具有多成因砂体复合叠加规模大、储集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刚性组分含量高、裂缝发育、含油性和原油物性较好、低压低产等特征.优质烃源岩与大面积厚层储集体互层共生,以及地史期生烃增压强排烃作用控制了延长组大面积叠合致密油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是近期建产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图6表2参37  相似文献   

18.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和对比获取这些资料的四种方法和途径,总结速度和密度随岩性、地层年代、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该区目的层的速度、密度和地震反射模型,并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目的层上部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速度、密度物性上差异大,下部地层这种差异较小;在构建的地震反射模型中,古生界内部存在3个强反射标志层,分别对应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界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界面和上奥陶统汤头组/五峰组界面。模型界面可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深部优质层段地震资料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15口取心井岩心、测井、沉积构造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绥靖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了三种沉积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分流间洼地微相;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7油层组各小层(长71、长72、长73)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安塞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通过对野外剖面及岩芯的观察和描述,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划分出9个岩石相和6个岩石相组合。在建立岩-电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对沉积相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了安塞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同时对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长组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长3和长10油层组为曲流河沉积,长9、长7及长4+5油层组为湖相沉积,而长6和长8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认为河道砂坝沉积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区内良好的储集层,是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