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激发极化法勘探油气藏的效果分析及改进意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利用激发极化法在油气藏上实测试验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深部储油构造引起浅层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与油气藏上方浅部地层中的次生黄铁矿侵染带有关。黄铁矿化是由于碳氢化合物渗透到浅层孔隙围岩中,被细菌氧化产生还原型的硫化物,与围岩中的铁作用后形成的。文中论述了我国目前采用激发极化法探测油气藏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油气藏激电异常受地质条件的约束及富含淡水岩层的激电效应的干扰;进而讨论了提高激发极化法探测油气藏效果的途径,并指出在油气藏开发区进行试验时应注意钻孔套管及地表管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含油区往往伴生黄铁矿,而地层中的次生高极化黄铁矿往往又被认为是产生激电异常的因素.但分析冀中及二连地区激电异常后,笔者认为这些异常与油气无密切关系,而是第四系低矿化度富水层的影响.另外油田内外全取芯井的分析资料也证明,这些地区不具备生成次生黄铁矿的地质条件.加之目前激发极化仪器探测深度尚浅,产生激电因素众多,机理不清.因此,用激电法在本区直接找油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激电法找油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电法是非地震物探手段中的一种,由于油气在向上渗透的过程中会与地层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次生黄铁矿,激电法正是通过发现油气藏上方形成的次生黄铁矿晕来寻找油气的一种间接找油方法。通过详细介绍激电法寻找油气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等,从实践角度论述了激电法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范围及其特点,最后通过兴例说明了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满树 《石油物探》1998,37(1):122-128
在综合物化探勘探油气藏中,电法的应用得到了重视。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应用激电法寻找油气藏的概况,概述了川西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性,介绍了激电法在川西油气田上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影响测区激电法勘探效果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了激电法寻找油气藏的局限性,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激电找油气的效果,在激电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引言为了寻找油气藏,需要很好地研究其沉积层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那些孕育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条件。碳氢化合物汇集成油气藏,破坏了介质的物理—地质均匀性.它们作为“异性体”占据了足够大的空间,可以产生弹性的、电的或其它性质的异常.所有这些异常都能指示油气藏的存在.但是,这种异常的信号很小,观测值总是带有误差,并且其它原因也可产生类似的地球物理场异常,这样,地球物理具常就不一定是矿藏存在的反映。因此,人们不得不用钻探来检验这些异常信号。如果能研究出直接找油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激发极化法寻找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已知油区进行激发极化法试验,得到了大量的“激电”参数资料。激电参数的异常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高激电异常特征对新区的油气进行了预测,目前,在正的高异常区已有三口钻井证实了新区的含油性;在低异常区已有四口井证明无油气显示。这充分说明激电异常在直接寻找油气方面的作用。文章还对产生激电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碳氢化合物富集的地区,产生高激电异常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异常高孔带是指由于经历异常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条件下最大孔隙度的异常高孔隙度储层相对集中发育带,是含油气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的甜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总结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深部油气藏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总结了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异常高孔带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异常高孔带概念、划分方案、类型、储集空间、成因机制及预测等。研究表明,异常高孔带的分布通常利用孔隙度正常压实趋势线(或相当的趋势线)进行确定。根据孔隙类型及含量,异常高孔带具有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和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2种类型,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保孔型地质因素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增孔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然后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异常高孔带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地层深度范围大、时代跨越尺度大、盆地类型多样和沉积相类型丰富等特点;其类型兼具原生孔隙型和次生孔隙型。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是页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地质沉积理论研究表明,深水沉积环境下的海相沉积物中控制黄铁矿形成的基本因素是有机质的含量,这种环境中有机碳和黄铁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Solartron-1260A阻抗分析仪在室温常压下对南方页岩气探区中某井多块富w(TOC)的页岩岩心进行多次复电阻率扫频测量,最终选择一组数据分别使用单Cole-Cole模型,双Cole-Cole模型,Cole-Cole乘Brown模型以及Dias模型对其复电阻率幅值以及相位进行频谱参数联合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双Cole-Cole模型和Cole-Cole乘Brown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小的拟合误差,能够很好地描述页岩岩心的复电阻率以及相位曲线,且能从反演结果中较准确地得到各频谱参数。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高w(TOC)的页岩岩样的宽频复电阻率参数表现为低频时的高极化率异常,并总结出了高w(TOC)页岩储层具有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对使用时频电磁勘探技术和频谱激电法寻找富有机碳的优质页岩储层,以及页岩储层复电阻率测井方法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松辽盆地地质资料,分析了深凹陷中泥岩异常高压带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特征,认为泥岩压实和油气生成过程中大量微裂缝的产生和轻质原油呈油相干酪根网络运移,同样是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轻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烃分析是油气地球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轻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系统总结了轻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在轻烃的形成机理方面主要存在2大理论体系,即热裂解成因论和催化成因论。前者强调在轻烃形成过程中热动力占据主导作用,后者强调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是形成轻烃的主要机制。但是,目前轻烃成因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热裂解成因论忽视了沉积岩中催化物质对轻烃形成的促进作用,而催化成因论则忽视了热力学作用对催化物质活性的激发影响。在应用方面,轻烃在天然气成因、有机质类型与形成环境和成熟度的判识,以及油气源岩对比和油气藏次生变化、油气运移和油气藏保存条件与连通性判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轻烃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趋势是加强轻烃成因理论的基础研究,并重视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优点|在轻烃地球化学应用研究方面,则应与单体烃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法结合,并充分考虑地质等因素和轻烃分析测试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测石油和天然气,自从1977年以来,在电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有意义的结果,但其中有些是和石油工业界人士最近的调查结果不一致的。在逆掩断层带,帕拉道克斯盆地,温德河盆地,波德河盆地,盆地和山脉区,丹佛盆地和得克萨斯狭长地带等地区条件下所作的种种调查,得出了下列结果:所测得的真正的激发极化异常还不到我们在已知油气田上调查总数的30%,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则占不到实例总数的60%。然而,如果从野外测量结果的总体中将激发极化和均匀大地的理论响应消除后,将测得的谱的剩余部分称作剩余电磁或REM资料,则它在92%的调查地区中给出了真实的与油气相关的异常。REM的穿透深度正比于趋肤深度,而视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法的穿透深度则决定于标准的电流传导深度,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和野外测量结果都指示REM的最大有效穿透深度是偶极距的四倍到六倍。在犹他州圣胡安县,位于帕拉道克斯断层和褶皱区中的里斯本油田证明了是一个油气异常的好例子。生油层的平均深度是8500英尺,上覆的帕拉道克斯盐岩的厚度在3000到7000英尺之间变化,形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探测目标。调查的结果同在其它油田上收集到的资料一致,即激发极化的资料是没有说服力的,电阻率资料显示了良好的异常,REM资料显示了与油气的  相似文献   

12.
综合物化探方法直接找油气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ENC地区,我们应用高分辨率纵波和转换横波地震,高精度重力和磁力,微磁以及化探等综合物化探方法进行了直接找油气的尝试。其主要过程是由已知油气藏出发,找出它与物化探异常的关系,建立物化探直接找油气和初步模式;然后,应用该模式对邻区进行油气预测,对油气物化探异常起作用的因素有:油气圈闭,油气目的层,油气渗漏带和油气蚀变带等4种。探测前两种起因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法,探测后两种起因的方法有:磁法,激电类电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然电场法寻找油气藏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藏上方的自然电场效应是否存在?能否依据自然电位异常判断油气藏存在?我们在冀中坳陷SH区的试验结果表明,油气藏与自然电位负异常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异常大致分为边沿梯度带和中间平缓区两部分,根据此异常,可以求出引起此异常的地电流模型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14.
土壤磁性在石油天然气早期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基于“氧化还原灶”原理的非地震石油天然气的一般物化探方法,常不易于区分油气及相关因素形成的次生异常和由成岩成土作用形成的原生异常,以及测量的结果随昼夜,年季节,年份的变化,直接提取油气因素导致异常信息,开发可记录的油气作用随时间积累的勘探指标,将有可能成为非地震油气勘探的研究前沿课题,近年来,油气田上方的微磁异常和土壤磁化率异常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异常的含铁矿物与油气渗漏的烃类物质,氧化还原细菌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处理航磁找油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含油气沉积岩因长期油气的渗透作用而形成的磁异常是一种二次磁化场。利用人工神经网格方法对高精度航磁资料的处理,可以寻找到这种二次磁化场。此法选择磁异常强度、磁异常宽度、化极前后磁异常形态比和磁异常梯度作为表征磁场的控制变量,对PFW油田的航磁资料进行了模式识别处理,识别结果的正确率达到87%。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钻井垂向剖面中烃类的变化特征,研究其烃类垂向微运移迹象,用以追溯地表异常来源,进而研究近地表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四川盆地油气井中自深至浅,环烷烃百分组成逐渐降低,正构和异构烷烃不断增加;280 nm和210 nm紫外导数值逐渐降低;运移指向明显,表征了烃类垂向微运移客观存在的事实。川西地区近地表样品与下伏储层C1—C5色谱图及三维荧光图谱基本相似,说明二者同源,揭示了近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近地表化探异常及其靶区预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油气藏理论模型。采用井中供电地表测量的井地二极装置形式进行了正演模拟计算。当地下存在油气藏时,分别在油气藏上、下方供电,求出参数歧离率,利用该参数,可增强微弱的油气藏异常,提高油气藏的分辨能力;如果油气藏上方有地层的干扰,参数歧离率可以消除或大大减弱地层的影响。最后,通过水槽模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航磁异常与油气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烃类向上逸散及局部构造在磁异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由此可以建立航磁异常与烃类分布关系的理论模式。文中探讨了 3种提取与油气相关异常的方法 ,即用剖面上延剩余法提取与烃类相关的高频微磁异常及与局部构造有关的中频局部异常 ;用归一化总梯度法确定油气上方场源位置 ;用线积分法圈定油气田范围等 ,并结合实例对以上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