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 4 5Cr2NiMoVSi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去氢退火工艺特征 ,改进了 5 0 0mm方锻材装入量 80t的去氢退火工艺曲线 ,去氢退火时间由原工艺的 1 35h减少至 86h。该钢退火前的氢含量为(1 5 2~ 1 81 )× 1 0 - 6 ,退火后的氢含量为 (0 38~ 0 6 0 )× 1 0 - 6 ,索氏体组织 ,硬度 2 4 5~ 2 90HB ,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真空悬浮熔炼法制备了Mg_(80)Ni_(20), Mg_(77)Y_3Ni_(20)和Mg_(73)Y_7Ni_(20) 3种镁基合金,研究了Y替代Mg对合金微观结构和吸氢动力学的影响,并对快速吸氢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方程模拟。结果表明, Mg_(80)Ni_(20)合金主要由带状的Mg_2Ni和层状的Mg+Mg_2Ni共晶组织组成, Y的加入主要形成了分布在共晶基体里的Ni_3Y相,并造成带状的Mg_2Ni相的减少与消失,及Mg-Mg_2Ni共晶组织向针状组织的转变。吸氢后的合金中Ni_3Y相消失,与Mg和H反应,原位形成了Mg_2NiH_4和YH_2相。Y对Mg的替代显著改善了合金的吸氢动力学,尤其是较低温度下和快速吸氢性能。393 K下, Mg_(77)Y_3Ni_(20)能在180 s内吸氢2.35%(质量分数),是Mg_(80)Ni_(20)吸氢量的4倍多。Y的添加改善合金吸氢动力学的原因在于,原位形成的YH_2相增加了氢原子在合金中的扩散通道和晶面数量,缩短了氢原子的扩散时间。通过对现有吸氢动力学模型的比较分析,给出一种选取快速吸氢动力学临界时间节点的方法,并找出可以较好模拟Mg基合金快速吸氢动力学数据的方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匹配HQ80C钢的GHH80超低氢手工电焊条的研制过程及结果.熔敷金属扩散氢含量的降低,是在碳酸盐-氟化物-硅酸盐渣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元素及稀土元素而实现的。焊芯为H08A,熔敷金属的合金系统为Mn-Mo-Cr-Ni。正交试验表明,熔敷金属的锰含量为1.40~1.70%,铝含量为0.30~0.50%,镍含量为1.80~2.60%.铬含量为0.10~0.30%时熔敷金属低温冲击韧性较好。焊接线能量在11~31kJ/cm.层间温度在75~200℃之间变化时,熔敷金属机械性能没有明显变化.(?)T_(r21)低于-70℃,适合于焊接HQ80C钢等在低温条件下使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结构件。  相似文献   

4.
王嘉祺 《宽厚板》2013,(6):31-33
以转炉钢水氢含量为研究对象,借助钢水定氢仪对钢水增氢原因进行了摸索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措施实施后,转炉钢水氢含量由控制前的平均7.3 ×10-6降低到现在的(3.0 ~3.5)×10-6.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钨条钾含量与钨丝抗下垂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钨条中有效钾含量在(50~80)×10-6之间时,钨丝具有良好的抗下垂性能;且钨丝的晶粒形状、组织结构、烧氢定形工艺均对其抗下垂性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纳米铜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纳米铜粉的性能、应用领域及各种制备方法,介绍了一种纳米铜粉的制备方法一封闭循环氢还原法。该法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沉淀方法制备粒径为30-70 nm的Cu(OH)2粉末,其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5±1℃,反应终点pH值大于7,陈化时间1 h。用封闭循环氢还原法,在240℃下还原得到了Cu粉,其粒径在40-80 nm之间,纯度为99.26%。  相似文献   

7.
钇-钛-铁合金氢化物中氢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钇-钛-铁合金吸氢能力很强,以至生成氢化物。而且,该材料吸氢后体积膨胀,居里温度显著提高,因此,准确地测定其中之氢对于研究其物理性能是很有意义的。 文献都推荐田真空热抽取法测定镧系及钇、钪、钛等金属中氢。本文采用真空热抽取-气相色谱仪,绘制了仪器的校准曲线,准确地测定了钇-钛-铁合金氢化物中氢,并确定了其分子结构组成。 一、分析试样的制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球磨添加CeO2对La2Mg17-50%(质量分数,下同)Ni复合合金的相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并对合金的形貌和吸放氢性能进行了检测。XRD结果表明,球磨加入CeO2后,在La2Mg17-50%Ni合金中除了Mg2Ni和Ni相外,产生Ce Mg12相。SEM形貌图清晰地看见CeO2附在La2Mg17-50%Ni合金表面上呈白色小颗粒。吸氢动力学性能表明,加入CeO2后,使La2Mg17-50%Ni合金的最大吸氢量从3.298%增加到3.594%。添加CeO2后合金的最佳饱和吸氢温度降为200℃(3 MPa),且吸氢动力学性能提高至1 min内的吸氢量达到3.382%,是其最大吸氢量的94%。然而,CeO2在放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TDS方法研究了氢在两种马氏体钢中的扩散行为,结果发现氢在高铬低铝的D2钢中的扩散显著低于低铬无铝的D1钢。从充氢试样室温放置时氢体积分数下降规律可知,氢在D1钢和D2钢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52×10-7和5.3×10-8cm2/s。D2钢中存在大量细小的碳化物,既对氢的扩散起到阻碍作用,降低氢的扩散系数,又可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SEM、疲劳实验机等研究了氢对套管钻井钢Ⅰ/Ⅲ复合型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氢均使得Ⅰ型J积分JⅠ和Ⅲ型J积分JⅢ之间比例系数减小,即随着Ⅲ型载荷分量的增加,JⅠ降低量相同,充氢试样JⅢ增加更少,从而导致总J积分JT降低更多。充氢使得3种组织套管钻井钢纯Ⅰ型断裂韧性显著降低;通过外延法推测出,氢也使得纯Ⅲ型断裂韧性降低,当裂纹倾角为45°时,氢使得回火马氏体钢的Ⅲ型断裂韧性降低最显著。对于不同组织钢来说,回火马氏体钢对氢最敏感,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钢次之,珠光体-铁素体钢抗氢影响能力最强。相比未充氢试样,预充氢试样断口台阶表面显著更平整,这与充氢试样导致套管钻井钢具有更低的断裂韧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Ti-6Al-4V合金750℃条件下的置氢实验,分析了置氢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和二次离子质谱仪研究了保温时间对氢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Ti-6Al-4V合金置氢动力学遵循二维扩散机制,满足Valensi方程g(α)=α+(1-α)ln(1-α),氢在试样径向方向的二维扩散是置氢反应的控制步骤.置氢保温时间大于60min时,氢压趋于稳定,氢在试样径向方向的二维扩散停止,试样中心的微观组织和氢离子强度与边缘的相一致,氢均匀分布于试样当中.  相似文献   

12.
稀土-镍系贮氢合金研究与开发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田娜  井晓天  卢正欣 《稀土》2001,22(2):53-58
稀土-镍系贮氢合金是一类重要的贮氢合金。作为贮氢介质具有贮氢量大、价格便宜及抗中毒等优点。本文详细综述了稀土-镍贮氢合金的氢化性能、改性处理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氢化锆作为固态慢化剂材料,降低其在使用温度下的氢损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氢化锆表面制备阻氢膜是有效降低氢损失的方法之一,氢渗透速率测量是表征阻氢膜性能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原位氧化法在氢化锆表面制备阻氢膜,利用气相色谱在线检测了600℃,lle+CO_2工作气氛下氢渗透速率,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试验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组成、微观形貌、界面结构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测试时间延长氢渗透速率逐渐降低,经7 d氢渗透速率达到8.4×10~(-10) kg·m~(-2)·s~(-1),经63 d氢渗透速率达到2.0×10~(-10)kg·m~(-2)·s~(-1);对三组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氢渗透速率(V_a)与测试时间(t)的关系为V_a=5.92×10~(-6)×t~(-0.66),据此估算氢损失1%,3%时的氢化锆预测周期分别为0.26年和6.5年。XRD研究结果表明,测试前后膜层物相组成变化不大,主要由单斜相氧化锆(m-ZrO_2)和少量四方相氧化锆(t-ZrO_2)构成。SEM,TEM,EDS测试结果表明,原位氧化法制备的阻氢渗透膜与基体结合紧密;经长时间测试膜层存在脱落现象,但在CO_2气氛下生成了新鲜的原位氧化膜层,说明该气氛下膜层具备自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钯-氢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唐涛  陆光达 《稀有金属》2003,27(2):278-285
对钯-氢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综合评述。钯是一种面心立方(fcc)结构的吸氢金属,氢原子溶解在晶格中,占据八面体间隙位(O),形成fcc的子晶格,吸氢时晶格发生等方性膨胀;氢在钯中的扩散路径为0-T-O跃迁,存在反同位素效应;钯氢化物的氢同位素分离因子较大,并受到温度、氢浓度等因数的影响;钯-氢体系的p-c等温线表现出良好的坪台性,Pd-H和Pd-D均存在在临界点,尚未确定Pd-T有无临界点;单晶钯-氢反应动力学与不同的晶面有关;钯-氚老化效应。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活化温度和活化保温时间对ZrVFe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分析ZrVFe合金吸放氢反应前后的相结构变化。测定了ZrVFe合金吸放氢过程的P-C-T曲线,采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出合金吸、放氢的标准焓ΔH~Θ和标准熵ΔS~Θ,并由此外推出该合金在室温下的吸氢平衡压在10~(-8)Pa左右,放氢平衡压在10~(-10)Pa左右。此外,ZrVFe合金还有良好的抗粉化性能和抗空气毒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能球磨制备了不同摩尔量KF掺杂的MgH2-2LiNH2-xKF(x=0,0.015,0.025,0.050,0.100)储氢材料,采用XRD,DSC-MS和Sieverts方法研究了材料物相与储氢性能。结果表明,KF的掺杂促进了球磨过程中MgH2-2LiNH2向Mg(NH2)2-2LiH的转变,KF掺杂的样品放氢后出现KH的衍射峰。KF的掺杂显著提高了MgH2-2LiNH2材料放氢动力学性能,降低了放氢反应起始温度和激活能,且放氢过程有效抑制了NH3的释放,其中0.05 mol KF掺杂MgH2-2LiNH2体系放氢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7.
稀土-镁-镍系贮氢合金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选利  侯雪燕  许妮君  朱睿 《稀土》2007,28(5):97-103
综述了最近几年稀土-镁-镍系贮氢合金电极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合金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微观结构以及吸放氢动力学行为和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复合体系的放电容量为此类合金中最大的,可达到1014 mA·h·g-1.分析讨论了多元合金的复杂结构,各种替代元素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指出了稀土-镁-镍系贮氢合金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LF精炼过程中钢液氢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建涛  张敏娟  鲁慧慧  张朝晖 《钢铁》2011,46(10):32-35
 为了研究LF精炼过程氢含量的变化规律,利用贺利氏定氢仪对LF精炼过程钢液氢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F升温阶段和钙处理及软吹氩阶段是LF精炼增氢的主要环节,增氢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64×10-6和046×10-6,占LF精炼过程总增氢量的83.33%。 LF升温阶段增氢是由精炼渣和埋弧渣水分所致,LF钙处理及软吹氩阶段增氢是由于喂硅钙线速度过快导致钢液裸露。LF脱硫及合金化阶段是增氢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增氢量占LF精炼过程的16.67%,平均增氢量0.22×10-6,是大吹氩时间过长所致.同时研究表明,LF精炼结束随着钢水中氢含量的增大,钢板探伤合格率逐渐降低,其氢质量分数小于(3~4)×10-6时探伤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19.
高纯金属铬中氢会导致金属发生点蚀,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其含量。称取0.05~0.20 g试样,以锡囊为助熔剂,控制分析功率为4 500 W,实现了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对块状和碎屑状两种形态高纯金属铬中氢含量的测定,方法可用于分析氢含量小于10μg/g的样品。采用单点校准法,以氢含量尽量接近或略高于未知试样中氢含量为原则,选用钢标准样品502-855绘制氢的校准曲线,并用其他钢标准样品502-416和501-529对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测定结果处于标准值的允许范围之内。方法的检出限为0.025μg/g,定量限为0.081μg/g。应用实验方法对块状和碎屑状高纯金属铬试样中的氢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热导法的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8)分别为1.2%和2.5%。在块状和碎屑状高纯金属铬试样中分别加入钢中氢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7%~106%。  相似文献   

20.
马俊平  杨慧  盖庄 《包钢科技》2005,31(2):29-31
分析了氢在钢中的存在状态,阐明了氢的溶解度与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据此,科学地设计了20CrNi2MoA钢锻件的去氢退火工艺,该钢退火前的氢质量分数为(1.50~1.90)×10-6,退火后的氢质量分数为(0.37~0.57)×10-6,回火索氏体组织,硬度212~229HB,满足标准要求,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