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热压法,对丝素粉体与水性聚氨酯的共混物进行热压处理,并研究了丝素粉体与水性聚氨酯的共混物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压力的热压条件下制得共混膜的性能.结果表明:热压法制得的共混膜结构致密,手感柔软光滑,透明度较高;当热压压力为35 MPa,热压时间为10 min时,得到的共混膜断裂强度和杨氏模量最高,断裂伸长率最低,吸水性也较...  相似文献   

2.
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性能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将蚕丝丝素水溶液与水性聚氨酯充分混合后,可制得均匀的共混膜。共混膜内聚氨酯能阻止丝素蛋白质的结晶。随着聚氨酯所占比例的提高,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力学性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涂层织物的防水透湿性能,采用丝素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制备了丝素/聚氨酯复合涂层剂,用于涤纶织物的涂层整理.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丝素粒径及其质量分数对涂层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素与聚氨酯之间存在着氢键作用,丝素的加入提高了聚氨酯体系的热稳定性.当粒径为5 μm的丝素粉体质量分数为20%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达到3000 g/m2.d-1以上,静水压值保持在3000 Pa以上.与单一聚氨酯涂层整理的织物相比,丝素改性聚氨酯涂层整理织物的透湿性得到显著改善,且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和断裂强力.  相似文献   

4.
用水性聚氨酯和丝素蛋白共混制膜。测试了不同配比的共混膜的结构及其强度、伸长率、透湿性和在不同介质中的吸水性。共混膜随其中聚氨酯所占比例的增加,强度减小,伸长率提高,吸水性下降。其中丝素/聚氨酯配比为50/50的透湿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聚氨酯共混膜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共混膜。研究共混膜中非水溶性丝素粉体质量分数不同时共混膜的表面形貌、吸水性、透汽性、水接触角及力学性能和红外光谱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非水溶性丝素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膜的表面形貌由致密逐渐变得疏松,并逐渐出现微孔,且粉体在共混膜中分布均匀并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这表明二者的相容性好;另外,共混膜的断裂伸长和拉伸模量较纯PU膜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其吸水性和透汽性逐渐得到提高;膜的水接触角逐渐下降,表明其亲水性逐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酯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制了水性聚氨酯乳液,并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改性的涂膜性能比水性聚氨酯乳液涂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等为基本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调节六甲氧基亚甲基三聚氰胺树脂(HMMM)的用量,制备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通过T-型剥离强度、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水、耐溶剂性能分析,探讨了HMMM含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聚氨酯膜进行比较,共混改性的聚氨酯薄膜的综合性能有所提升。当HMMM含量为6%时,其共混改性阳离子型聚氨物(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1.32MPa;当HMMM含量为10%,其共混改性非离子型聚氨酯(F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4.23MPa。  相似文献   

8.
探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和壳聚糖水性聚氨酯共混整理对棉织物白度、折皱回复性和透湿性的影响。分析了共混乳液成膜后的红外光谱图,将水性聚氨酯与壳聚糖以不同比例共混后整理到经等离子体预处理与未经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棉织物上,测试了各织物的白度、折皱回复角和透湿率。结果发现:共混膜同时具有聚氨酯与壳聚糖的特征基团并产生新的特征峰;随着整理液中壳聚糖含量的增加,织物白度下降,折皱回复角下降,透湿率增加;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白度增加,折皱回复角下降,透湿率增加。认为壳聚糖水性聚氨酯共混比例和等离子体预处理均对整理出的棉织物性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等为基本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调节六甲氧基亚甲基三聚氰胺树脂(HMMM)的用量,制备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通过T-型剥离强度、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水、耐溶剂性能分析,探讨了HMMM含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聚氨酯膜进行比较,共混改性的聚氨酯薄膜的综合性能有所提升。当HMMM含量为6%时,其共混改性阳离子型聚氨物(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1.32MPa;当HMMM含量为10%,其共混改性非离子型聚氨酯(F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4.23MPa。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聚氨酯及水性聚氨酯的优缺点,以及近年来为改进其缺点而受到重点关注的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共混改性、交联改性、共聚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的方法。研究表明,上述各种改性方法均能够从不同方面显著提高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为水性聚氨酯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水性有机硅树脂WLS-290SG、气相二氧化硅TS-100、氨基硅油HX-3300 3种不同类型的硅材料与水性聚氨酯HG3-001复配,刮涂制成一系列膜材料。采用万能强力机、常温耐折仪和低温耐折仪测试含硅改性水性聚氨酯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并测试了膜材料的吸水率和软化点。结果表明:聚酯型水性聚氨酯自身的力学性能较好,但常温耐折性能较差;加入硅材料改性后,服用耐久性得以改善,吸水率降低,软化点下降,耐折性能提高。采用水性有机硅与水性聚氨酯混合乳液比粉体效果好,膜材料的伸长率更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3种温敏聚氨酯,并对不同的温敏聚氨酯共混体系的开关温度阀值(即软段相的转变温度)进行研究,探讨了双开关温敏聚氨酯膜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软段相组成和结构相似的TSPU(a)与TSPU(b) 的共混物仅具有1个开关温度;而软段相组成和结构不同的TSPU(a)与TSPU(c)共混物具有2个独立的开关温度。对共混膜的透汽性研究发现,在开关温度前后,共混膜的透汽性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TSPU(a)与TSPU(b) 的共混膜只表现出单温度开关的特征;而TSPU(a)与TSPU(c)共混膜表现出双温度开关的特征。采用软段组成和结构不同的温敏聚氨酯共混,是获得双开关温敏聚氨酯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化工文摘     
《皮革与化工》2008,25(3):42-42
【篇名】水性聚氨酯黏合剂应用研究;【篇名】以水性聚氨酯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篇名】聚酯型水性聚氨酯预聚体黏度及其水分散性的研究;【篇名】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篇名】VAE乳液对PU乳液共混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材料因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水性、低温柔韧性和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纺织品功能整理成为研究热点。对比分析使用不同有机硅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的方法,如共混法、共聚法和互穿网络聚合法等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及优缺点,阐述了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展望未来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用偶联剂对超细羊毛粉体进行了表面改性,然后制成羊毛粉体与聚氨酯共混膜.探讨了偶联剂的加入对共混膜力学、透湿、防水等性能的影响.并摸索出偶联剂的最佳改性条件.结果表明:偶联剂能明显改善共混膜的力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机械粉碎球磨的方法制备了微米级蚕丝蛋白(SF)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对粉体结构进行表征。将SF粉体与DMAc溶解的热塑性聚氨酯(TPU)溶液共混,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质量比的TPU/SF共混膜,测试膜的强力及吸水性能。结果表明SF的加入大大提高了TPU膜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力及吸水性能,而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有色织物上颜料粒子在热真空环境条件下的耐升华色牢度,考察了颜料萘酚红F3RK颗粒和丝素粉体的表面形貌、粒径和分子结构。采用颜料粒子与丝素粉体混合对织物进行颜色调控,利用负压流体场模拟热真空环境下的热力场,研究了颜料粒子和丝素粉体在不同比例下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丝素粉体与颜料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微纳米丝素粉体提升涂料印花织物耐升华色牢度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丝素粉体通过其比表面积大和含有酰胺键的官能团协同作用解决了有色织物热真空沾色问题,耐升华色牢度达到了5级。该方法对极端环境条件下提高有色织物的耐升华色牢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丝素纳米颗粒加入量对丝素PBT共混纤维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混纺丝的方法将丝素纳米颗粒加入到PBT切片中进行共混纺丝,制备了不同丝素纳米颗粒添加量的丝素PBT共混纤维,测试了共混纤维的表面形貌、红外光谱、沸水收缩率、芯吸高度和强伸性能。试验表明:当在丝素添加量在1.0%~3.0%时,纤维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共混纤维表面有明显凹凸感;共混纤维内部及表面附着了一定量的丝素蛋白;随着丝素纳米颗粒的混入,纤维的吸湿性有明显提高,但纤维的沸水收缩和强伸性能并没有显著变化。认为:共混纤维性能较好,产品附加值高,可用于新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9.
周燕  刘扬 《丝绸》2007,(4):16-17,41
着重介绍了丝素-聚乳酸共混膜的制备,利用蚕丝丝素蛋白溶液和聚乳酸溶液充分混合,采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制得共混膜,拓宽了丝素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周燕 《丝绸》2008,(12)
采用丝素溶液和聚乳酸溶液混合制成透明的薄膜.通过对丝素/聚乳酸共混膜红外光谱的测定、DSC分析、电镜分析,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的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共混,形成了新的氢键体系;与纯聚乳酸膜比较,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