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已转向储层物性较差的二类油层。清水配液污水稀释常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不仅导致聚合物用量增加,而且致使聚合物驱效果变差。为降低聚合物用量,提高其注入能力,改善聚合物驱技术效果,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1-丙烯酰基-4-甲基哌嗪(AMP)为单体,采用水溶液共聚再NaOH水解的合成方法,通过优化合成参数,制备了一种高分子量的抗盐共聚物AM/AANa/AMPSNa/AMP(命名为聚合物A.)。对比评价了聚合物A与同分子量HPAM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A适宜的制备条件为:AM、AMPS、AMP的加量分别为20%~21%、7.5%~10%、0.1%~0.5%,复合引发体系K2S2O8-NaHSO3、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Va-044)占单体总质量的0.01%,初始引发温度为2℃,链转移剂异丙醇加量占单体总质量的0.2%。聚合物A的抗盐、耐热稳定、黏弹性和注入能力等性能优于同分子量的HPAM,1000 mg/L的聚合物A溶液可注...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确保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对象转向性质较差的二类B油层,现有聚合物与油层适应性不强,剖面动用规律不明确,不同地区聚驱开发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矿场剖面数据统计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二类B油层剖面动用规律和剖面改善方法。结果表明:从吸水层动用情况来看,喇嘛甸地区由于发育厚层河道砂,油层物性好,油层有效厚度动用比例最高,油层以多次动用为主,突进层多,相对吸液量高;萨中和萨南地区河道砂发育规模小,薄砂层较多,物性差,有效厚度动用比例较低,但聚驱后,有效厚度动用比例相比水驱分别增大了12.5%和15.4%,渗透率为100~300 mD的储集层吸入剖面改善明显;从未吸水层动用来看,二类B油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层间有效厚度未动用比例较高,剖面改善应以均衡层间动用为主;抗盐聚合物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可延缓含水率上升时间,增加低渗透层吸液量,聚驱采出程度提高显著。在喇嘛甸北北块A区开展了DS1200抗盐聚合物和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试验,降水增油效果好,可为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剖面改善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5.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佘庆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6):71-72
大庆油田利用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成熟配套技术,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总结试验区的动态开发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聚合物驱控制程度为核心,以限制聚合物驱对象、细分层系、缩小井距、优化聚合物驱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总体开发原则,通过工业化应用,深入研究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含水率曲线形态,将二类油层含水变化特征分为5种类型,其中圆底锅型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含水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阶段提高采收率为7.4%,聚合物驱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宽分子聚合物驱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北一二排西部区块萨尔图Ⅱ、Ⅲ油层组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砂岩沉积,由于油层渗透率、孔喉半径、有效厚度分布相对于主力油层范围大、数值低,开发过程中划分为二类油层开发。数值模拟及岩心实验表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适宜采用宽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可以获得更好的聚合物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8.
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态、井间示踪监测等手段得出二类油层河道砂规模控制着单井注入能力及聚合物驱油效果、二类油层注聚对象应以河道砂为主、以非河道砂完善注采关系的新认识,将对今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思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4)
为研究交联聚合物微球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适应性,利用扫描电镜和微孔滤膜实验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微观形态和封堵性能,通过岩心流动和驱油实验评价了交联聚合物在天然岩心中的流动性能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较为规整的球形颗粒,且多数微球粒子尺寸小于1.0 μm;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明显好于“中分”聚合物溶液,交联聚合物微球水化2~3d,其封堵性能最佳;无机盐使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降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进入孔道内部并封堵,能有效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降低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老区已全面进入高含水期,二类油层注聚技术逐步开始工业化推广,为了监测和评价二类油层聚驱效果,摸索二类油层聚驱规律,在二类油层试验区内不同阶段录取了大量的测试资料.在对二类油层试验区测试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聚驱效果,总结聚驱规律,可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杏树岗油田葡Ⅰ1数 3油层动用不均匀、 聚合物沿高渗透层低效循环的现象, 设计三管并联岩心注入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浓度和注入方式 (单独注入和交替注入) 对采收率的影响, 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交替注入周期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 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增加, 岩心采收率逐渐增加; 单一聚合物驱可以有效动用高渗透层, 但驱替低渗透层效果较差; 交替注入聚合物的平均采收率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3.3%数 5.47%, 先注入大分子量聚合物段塞后注入小分子量聚合物段塞的驱油效果好于相反顺序段塞的驱油效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交替注入时间间隔过长不利于控制流度, 时间间隔过短容易造成黏度损失, 耗损较大能量, 不利于驱油, 该区块最佳交替注入周期为 3个月, 可提高采收率 11.68%。图6表4参12 相似文献
12.
T. Shouceng L. Gensheng H. Zhongwei Z. Yufeng Y. Shen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1(12):1330-1337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ssatisfied oil displacement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mers in some thin and poor reservoirs of the Daqing Oilfield in China, two new polymers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are introduced.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index and oil displacement results of the novel poly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polym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iscosity, better salt and shearing resistance, and better solubility than conventional polymers, and the viscoelasticity and shearing resistance of the new polymers increases with a decrease in molecular weight. Bench-scale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oil displacement results of the new polymer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polymers with the sam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performance will be better with a decrease in molecular weight. Novel polymers have a favorable matching relationship with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at are fit for wide application in thin and poor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南双河油田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的油藏特点,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1630s和ZL-I)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最佳聚合物浓度为1 600~2 000 mg/L.驱替实验表明,现场聚合物最佳注入量为0.4~0.5 PV.聚合物老化前后对比驱油实验表明,低水解... 相似文献
14.
热力驱后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稠油油藏热力驱后油藏温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了用冷水聚合物驱进行驱油的方法,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三维三相四组分非等温渗流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实例计算表明,对于热力驱后的油藏采用冷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从大庆油田开发历史看,油田开发的过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大庆油田的开发实践表明,每一次思想上的新解放都带来了油田开发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大庆油田油藏研究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计秉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1):9-13
阐述了多学科油藏研究与精细油藏描述的关系,提出了储层研究应细化到流动单元、体现宏观整体性、研究领域与方法应不断拓宽的发展方向。从决定原油采收率因素出发,分析了大庆油田在“调”、“驱”、“洗”及增加平面波及系数方面的潜力并估算了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对加密井、水平井、厚油层水动力学调整、泡沫与凝胶及微生物调驱等几种层内调整方法进行了讨论,强调应注意长期水冲刷渗流、非达西渗流、重力作用、非等温渗流及色谱分离等理论的研究;并强调将油藏研究划分为四个技术板块,对低渗透油田应注重水动力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微生物采油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微观透明仿真刻蚀模型和平面填砂模型研究了砾岩油藏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可驱替砾岩油藏喉道和孔道中的剩余油,不能驱出盲端剩余油;油的流动机理,在亲水模型中以剪切夹带为主,而在亲油模型中以拉丝、桥接为主。平面填砂模型聚合物驱实验中明显看到形成油墙,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剩余油明显减少。6种平面填砂模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程度不同,最终采收率有较大差别。砾岩模型的最终采收率低于砂岩模型,这是由于砾岩油藏中不流通孔道和盲端较多,残留在其中的油较多。砾岩模型的非均质性越严重,聚合物驱的效果越好。砾岩储层岩心颗粒均匀充填模型的聚驱采收率增值为10.56%,主流线两侧充填密度不同的、主流线充填密度较高的及均匀充填的3个以陶瓷颗粒模拟砾岩颗粒的填砂模型,聚驱采收率分别为9.95%,9.06%及8.87%。聚合物驱仍能用于水驱后的砾岩油藏。图14表1参12。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仍有大量原油未被采出的情况,选取应用聚合物驱较为典型的孤岛中一区Ng3油藏开展了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优化,并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优化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与原油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状态,其吸附量小,热稳定性及驱油效果好。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0.6%,优于单一聚合物驱,经济效益和可操作性优于三元复合驱,且具有较好的调驱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庆中低渗油层聚合物溶液注入性和驱油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标准岩心和多测点岩心,通过室内的岩心流动和驱替实验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1.0×10^7、浓度500mg/L、750mg/L和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在大庆中低渗油层的注入性和驱油性能。考察了流速对注入压力动态的影响和压力的沿程变化。通过引入当量PV数将物模岩心实验的线性流动转换为油藏的径向流动,对聚合物溶液在油藏各处的压力动态进行了预测。对比分析了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动态分布和采出液流变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在油藏中的实际工作黏度是决定大庆中低渗油藏注聚效果的关键因素,近井地带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损耗最为严重。流速过高和近井地带堵塞会带来注入压力过高,聚合物溶液不吸入等问题。图12表4参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