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     
《长江建设》2012,(4):79-80
新余:五措施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 日前,江西省新余市出台《新余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明确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对取得有效标识的民用建筑,在房屋交易时可免收买受人的房地产交易手续费;符合条件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享受国家、省、市相关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于友江 《中华建设》2011,(4):106-107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建设部在1995年颁布了《城市建筑节能实施细则》等文件,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列为强制性标准,又于2000年10月1日发布了第76号令《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在这样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的指导下,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  相似文献   

3.
动态     
《中华建设》2012,(4):79-80
新余:五措施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日前,江西省新余市出台《新余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明确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对取得有效标识的民用建筑,在房屋交易时可免收买受人的房地产交易手续费;符合条件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享受国家、省、市相关优惠政策;民用建筑节能项  相似文献   

4.
是把目标定在新建民用建筑80%达到节能50%标准,还是100%达标?一个单位在讨论推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时,意见不一。最后领导拍板:既然是国家强制推行的标准,就要百分之百执行,不留“口子”。这事涉及的只是一个地方的工作目标,但这种执行上级规定不留“口子”的思想和做法,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一议。建筑节能工作,起点低、任务重、困难多,把目标定在80%,留有余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这20%的“余地”一留,等于向不想执行节能标准者开了个口子。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是,国家的建筑节能标准刚刚施行,人们对建筑节能的意…  相似文献   

5.
金海波 《中华建设》2013,(9):132-133
为贯彻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国节能环保装饰装修认证指导中心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对此作了深刻的解读。对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作了简要分析,即就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同时提出建筑节能应包括建筑物本体节能、  相似文献   

6.
资讯     
新政建设部出台《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建设部印发了《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导则》明确规定,质量监督机构应采取抽查建筑节能工程的实体质量和相关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方法,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履行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导则》从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监督抽查、施工过程的监督抽查和竣工验收三个环节规定了监管抽查内容。对违反规定的应当下达《责令暂停施工通知书》,经整改复查合格后,方可复工。  相似文献   

7.
<正>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由国务院以国办发1号文件转发,这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建筑,也意味着今后将从国家层面推动绿色建筑。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外墙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在技术上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外墙保温的建筑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外墙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在技术上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外墙保温的建筑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数字     
《长江建设》2012,(9):76-77
青岛: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管模式全国领先山东省青岛市积极创新,通过打造"一个体系",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三项创新",提升"四个水平",推动全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推行的新建民用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管模式全国领先。该市自主研发了"青岛市建筑节能工程监督网上办公系统",从材料进场、施工方案审核、监理监督、验收等环节进行"全方位、闭合式"管理,确保所有新竣工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已累计完成节能建筑520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建筑节能材料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建筑节能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节能材料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节能检测技术水平是保证建筑节能质量、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2.
数字     
《中华建设》2012,(9):76-77
正青岛: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管模式全国领先山东省青岛市积极创新,通过打造"一个体系",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三项创新",提升"四个水平",推动全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推行的新建民用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管模式全国领先。该市自主研发了"青岛市建筑节能工程监督网上办公系统",从材料进场、施工方案审核、监理监督、验收等环节进行"全方位、闭合式"管理,确保所有新竣工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已累计完成节能建筑520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力发电》2007,21(3):16-16
国务院法制办2007年7月3日全文公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草案规定,国家对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除特殊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相似文献   

14.
刘力 《中华建设》2006,(8):60-60
自从国家颁布新的建筑节能标准以来,节能建筑销售逐渐红火起来。时下,一些新建项目的楼书中,零能耗、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之类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广告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一、节能建筑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最近,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对新建建筑提出了节能要求,同时,逐年对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当前,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标准执行率过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尚未启动,节能建筑的推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离国家建筑节能的总体目标差距较大等,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1.从问题的普遍性分析,一是全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节能建筑的基本知识和主动意识。二是缺乏可操作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三是对节能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四是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6.
王子涵 《中华建设》2011,(10):108-109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别很大,太阳辐射量也不同,所以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就必须根据各气候区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把我国划分为5个气候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  相似文献   

17.
代福军 《中华建设》2011,(7):150-151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和广泛应用。河北省已完成了《河北省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编制工作。各级节能部门把节能标准落实到各个建设环节,做到闭合管理。经过近几年工程实践表明,目前所常用的外墙保温材料所施工的一些外保温工程出现了裂缝,由此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有相当一部分由于雨水或融雪沿外保温裂缝渗入墙体,造成主体结构受到侵蚀、冻胀,致使饰面层或保温层脱落,严重的已经影响到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本文作者在查阅大量有关工程案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建筑节能是关系到国家节能减排的全局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支持;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市民认知。抓好建筑节能工作,政府需要把好四关、建立三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华建设》2006,(6):6-6
“我们在建筑节能的问题上态度丝毫不能含糊,要让非节能的建筑没有市场,同时要让标准不熟悉的现象得以改观。”——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布宣贯会,建设部副部长黄卫指出,要用工程建设标准做好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90平方米的户型面积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开发商都是大事。”——尽管90平方米、70%的定义终于尘埃落定,但是对于  相似文献   

20.
建筑节能无疑是时下的焦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领导高度重视,这是没有说的。但是,仅仅将“建筑节能”突出为建“节能建筑”,有可能误读了“建筑节能”的真正含义,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不可否认,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及按节能标准改造既有建筑,使建筑物本身成为节能产品,从而为节能打下硬件基础,的确是当前推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