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简要介绍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基本情况,对普利茨克建筑奖评选的部分指标作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名方法、评奖依据,以及评委会的组成等方面剖析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评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方海 《建筑师》2013,(2):20-33
论文从建筑设计奖项发展史的视角入手,讨论包括普利茨克建筑奖在内的两百年来全球主要建筑奖项。评价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得与失和王澍获奖的原因,并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和王澍的作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胡子楠  冯琳  宋昆 《建筑师》2013,(2):52-58
本文通过对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彼得·帕伦博爵士的背景经历、建筑收藏进行阐释。解读其作为一名非建筑专业人士的建筑思想,并以近8年来他所给予历年获奖者的评语为研究线索,从另一个侧面探讨了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评奖原则与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4.
刘敏  刘松茯 《华中建筑》2005,23(3):13-15
在引进和研究当代西方建筑理论与作品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因人而异。笔者以普利茨克建筑奖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获普利茨克奖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深层次地思考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的精神内涵,从哲学、美学、文化、技术等几个角度来拓展我们对当代西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Evan  Chakroff  陈治国译 《建筑师》2013,(1):98-103
业余建筑工作室的王澍,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形式策略,强调行人尺度的都市主义,通过回收材料和重新诠释地方形式来响应历史文脉,倡导了一种乐观的可持续性。业余建筑的作品承载了历史,再生中国的建筑遗产;同时又指向未来,在当代中国创造了一种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建筑学和都市主义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觉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阐释其作品技术美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以创作富有时代意义、多元融合的诗意建筑而闻名于世。他对于创造性建筑实践有着无止境的追求,这一品质使他荣获2008年普利茨克建筑奖的桂冠。《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理性与艺术浪漫融合的角度剖析了让·努维尔的建筑创作实践,本期将从设计手法、艺术风格层面进一步阐释其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9.
陈辉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10,(3):125-126
<正>在异彩纷呈的建筑领域,理查德·迈耶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建筑大师,他热衷于对建筑形式的捕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和光与影的游戏,以独特的建筑作品和理论丰富了现代建筑原则。品味迈耶的  相似文献   

10.
陈辉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10,(4):117-118
<正>在异彩纷呈的建筑领域,理查德·迈耶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建筑大师,他热衷于建筑形式的捕捉建筑空间的营造和光与影的游戏,以独特的建筑作品和理论丰富了现代建筑原则。品味迈耶的建筑,总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对城市的认知与解读是至关重要的.该文对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关于城市的思考进行了若干探讨,深入研究和总结了他们在城市建筑设计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助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创新与建筑设计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丁格菲  邹广天 《新建筑》2007,(5):112-114
从材料性能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建构方式、材料类型选择四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普利茨凯奖获得者在建筑材料技术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创新,归纳总结了他们在建筑设计中对不同材料应用的新方法,旨在为建筑设计创新提供一些材料应用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王澍获得建筑界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标志着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得到国际的关注与认可。我国虽然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很多,建设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得到国际建筑学界认可的作品却寥寥可数。为解释这一原因,提高国内建筑设计教育水平,文章以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丁格菲  邹广天 《华中建筑》2007,25(12):30-34
建筑形态在建筑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建筑形态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实践,从建筑形体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装饰形态三个方面对获奖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对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猛  张健 《新建筑》2011,(6):114-117
数字时代的发展给建筑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建筑界的风向标普利兹克建筑奖也见证了这个时代下建筑形态的变化。以具有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特征的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概括出数字时代建筑的主要形态特征:柔软性、过程性、动态性及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刘先觉 《华中建筑》2000,18(4):12-19
论文从普利茨凯奖的评选过程中探讨了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着重论述了普利茨凯建筑奖获与建筑精品的关系、普利茨凯建筑奖获得者的类型、普利茨凯奖获得者的简历和普利茨凯建筑奖对新建筑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 《建筑创作》2012,(12):4-5
——普利兹克建筑奖造访中国,使2012年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纷繁杂陈的意味。触动的神经、引发的思瓣、撩拨的想象、重置的平衡……太多被讨论被检省的问题汇成洪流,蓬勃地蔓延在2012年春天躁动的日子里。对于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之旅,我们很难全面描述它的情状,更无法准确预测它可能改变的未来。我们仅将观察的角度集中于一个侧面:真实的普利兹克奖究竟是什么? 2011年第9期《建筑创作》杂志中《普利兹克奖原来如此》一文,将以往关于这一奖项的几乎所有信息加以收集、分析和归纳,用历史数据向读者呈现普利兹克奖的基本轮廓。本期的专题报道中,除了对5月24日-25日北京颁奖礼活动的全程记录外,我们还对4位现任的普利兹克奖评委进行了长篇采访,他们分别是一位实践建筑师、一位建筑学者、一位建筑媒体人以及一位评奖的组织者和执行人。我们希望从不同的角度触摸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