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近代西方建筑思潮的发展与变革, 着重对当代世界两大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在设计思想、审美取向、技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上的辨证对比, 试图揭示建筑艺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之后的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必然性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符合逻辑的发展与完善,它们是20世纪建筑创作理论的主流。80年代西方兴起的解构主义及其依附的非理性主义是当前建筑创作理论中的新反叛思潮,它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郑东军  黄华 《新建筑》2006,(2):45-49
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和发展.有其自身产生背景和流派特征。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与柏林波茨坦广场作为当代欧洲城市更新的典范,其建筑具有新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和创作理念,反映出新现代主义建筑师坚持现代主义理性精神和功能主义原则,反对非专业的建筑师、庸俗的热情和贵贱不分的创作态度。同时,在新理性主义、高科技主义和生态主义方面对现代主义的完善和修正,证明新现代主义因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对建筑秩序的创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未来建筑发展趋势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处理手法,并将其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从一个侧面总结出人类对建筑存在的本质不断反思、探索的思想梯度及其发展脉络,揭示出新现代主义建筑创格的一种趋向和追求,那就是对人的充分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建筑发展出现了多元、多价的特点,建筑创作中的新观点、新倾向层出不穷。新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作趋向,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设计理念和代表作品对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流派特征 新现代主义这一概念1982年由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明确提出,但其设计实践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纽约出现“纽约5人小组”这个以晚期现代主义为特点的建筑集团以来就开始了。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以包豪斯校舍、萨沃伊别墅等现代主义经典建筑为楷模,发展白色的、无装饰的、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风格。新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相似文献   

6.
以新现代主义为基础,用现代构造整体地解决建筑的功能、地域性以及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问题,取得一种真实、简练而丰富的形象风格,显示出现代主义基本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并暗示了主流设计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回归:新千年的建筑主流—新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核心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的。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的一种建筑思潮。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建筑风格,它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之际,新现代主义因其内在精神的合理性和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契合,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潘玥 《时代建筑》2022,(4):166-169
文章展示了《谦卑而骄傲:意大利的现代主义建筑与风土传统》一书丰富而语境化的风土现代观念内涵,记录了风土传统作为20世纪现代建筑实践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留下的遗产,启示性地挑战了现代建筑仅限于修辞式的浪漫主义、古典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风格竞争的主导假设,证明了风土引导一种新的现代建筑,正如同各地方的风土建筑本身一样丰富而多样化。对文学、民族志和建筑的仔细研究也更进一步表明,对土著建筑和地方匠艺传统的不同解释和转化,有助于抑或抵抗着一个国家的建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新艺术运动被普遍看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对新时代和现代主义具体提供了哪些影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本论文通过重新看待新艺术运动在建立国际语境,探讨整体艺术=摒弃历史主义、初探抽象表现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贡献、将新艺术运动实践对于"现代主义建筑中装饰的去除"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明确的以及隐含的推动力加以呈现。本文在这个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试图展现艺术与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可能存在着两种批判继承的途径:一是继承并发展经前人总结和明确的思想成果;二是抛开思想的结论性描述,通过对历史中客观发生过的实践进行观察以获取启发自己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新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现代主义为基础,用现代构造整体地解决建筑的功能、地域性以及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问题,取得一种真实、简练而丰富的形象风格,显示出现代主义基本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并暗示了主流设计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陶涛  金东禹 《华中建筑》2008,26(1):38-40
该文主要通过阅读Deborah Fausch的文章“Rococo Modernism:The Eleganceof Style”,及对鲁道夫的Marv Cooper JewettArts Center(1958)和莫内欧的Davis Museumand Culture Center(1993)两座建筑的对比,说明不同阶段现代主义发展中的不同思潮,并试图阐述对现代主义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陈侠 《山西建筑》2002,28(9):11-12
对迈耶等三位建筑大师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扼要分析;对新现代主义的孕育,发展过程加以论述;并提出这一潮流产生的内在根源,希望能对我国当前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金恬 《山西建筑》2009,35(13):53-54
以理解时代精神为出发点,从符号学、类型学的角度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以及之后新媒体时代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何崴  李红 《建筑师》2007,(3):18-26
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n Werkbund)在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举办的建筑展“Die Wohnung”(住宅/居住)是运用现代主义理念解决住宅问题的第一次尝试。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于凯勒斯贝格山(Killesberg)上的魏森霍夫住宅区(Weissenhofsiedlung)。住宅区由21栋建筑(由17位建筑师设计)组成。在当时,它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住宅形式,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新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回忆现代主义那段历史时,魏森霍夫住宅区必将是其中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lace of utility cycling (cycling as a means of transport rather than as a sport or leisure activity) under urban modernism in the UK. In many western contexts the dominant feature of urban modernism was its emphasis on accommodating private vehicles to the neglect of other forms of mobility. The result was the production of a ‘car-system’ with significant change to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assesses resistance to what we term ‘automobile modernism’ during the high watermark of its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1950–1970), using the UK Cyclists’ Touring Club (now known as Cycling UK) archive. We make three contributions. First, and primarily, we highlight how cycling advocacy contested automobile modernism’s claim that cycling was ‘outmoded’. In so doing we note significant continuity in policy debates and political advocacy regarding cycling’s place in the road environment around issues such as segregation from motor vehicles. Contemporary attempts to promote cycling, as well as a wider urban sustainability agenda,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is history. Second, we highlight a commonality between cycling and other resistance to automobile modernism in terms of rural and urban landscape impacts. Third, we highlight how the CTC ‘professionalized’ its advocacy to resist automobile modernism.  相似文献   

16.
杨豪中  徐娅 《山西建筑》2007,33(25):9-11
对关中地区城中村的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城中村建筑与城市建筑的区别,分析了城中村现代主义住宅的特征,以期对21世纪建筑的发展定位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敬平 《山西建筑》2009,35(19):15-16
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指出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已转变为现代技术本质,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胡红林  郑权泽 《山西建筑》2007,33(35):42-43
提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与理性主义相伴随的非理性成分存在的必然性和意义,并通过对柯布的昌第加尔议会大厦作品的解读进行例证,从而推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丛 《建筑师》2007,(5):91-95
建于1953年的原同济大学建筑系大楼——文远楼一直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也是惟一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然而,重新审视其建造背景及处理手法,不难发现其与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及教学理念相去甚远。本文便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教学、设计者背景、现代主义在设计中的体现四方面对文远楼的"包豪斯风格"进行重新阅读,发现其定论有失偏颇而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