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婷  李晓峰 《新建筑》2021,(1):104-109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行为与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通过呈现花灯巡游仪式场景过程,提炼公共空间场景要素,从而聚焦于界面形态、路径序列、信仰中心在仪式场景中的表达,挖掘仪式行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机制,以探究公共空间的场景信息蕴含的文化意义.旨在以仪式场景为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聚落公共空间,通过物质文化与...  相似文献   

2.
关瑞明  喻睿 《华中建筑》2023,(11):125-128
空间本身只是一个“容器”,只因在空间中发生特定的行为才使空间成为“仪式空间”,因此,可以把仪式空间理解为一种场所。该文以福安莲池历史街区境庙七圣宫为例,境庙以空间的形式,承载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礼仪行为分为日常行为与节庆行为,在日常行为中,社区居民的祈福行为是从居处向境庙汇集,在节庆行为中,祈福行为通过巡境活动向社区居民的居处辐射。因此,通过研究礼仪行为,可以深刻理解和评判七圣宫仪式空间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金寨祠堂作为有着浓厚红色背景的建筑文物,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具有浓厚的地域建筑特色。本文分析了金寨祠堂在选址及立面造型上的建筑特色,并根据祭祀仪式中人们的行为轨迹折射出行为与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张玉坤  徐强 《新建筑》2022,(2):145-149
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目前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人神共居,城寺结合”的藏传佛教寺庙。美岱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建筑空间独具特色,在维系与信众间联系的同时也象征了特有的宗教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选择仪式为视角,展开美岱召寺庙内建筑整体布局及空间关系的考察、梳理,通过对寺庙内场所空间与仪式行为的相互性关系进行分析,探寻美岱召寺庙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及礼仪特征,同时也例证了建筑空间和仪式所具有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对传统聚落中的文化仪式与空间进行类型划分,指出仪式行为通过规定人的活动对建筑空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从而激发空间并释放意义,仪式与空间具有同构的特征。通过对当代传统聚落衰败的反思,以文化仪式的视角提出传统聚落重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咖啡馆一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场所之一,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在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物化体现形式。以长沙为例,通过基于日常生活的“仪式”和“叙事性”,结合空间领域,利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城市咖啡馆中人们的空间行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空间特质影响人的空间行为结果,得出提升咖啡馆的空间品质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避免趋同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节庆仪式对其民族文化具有解读和传承的作用和意义,而在仪式的表达、演绎和实现中聚落公共空间具有其必要性及特殊性。位于湘西山地地区的苗寨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一些与平原地区村寨聚落有所差异的公共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湘西苗寨中公共空间的形态及特色,并以接龙仪式为例探究其由文化内涵联系而形成的空间序列。由此进一步认识和阐述湘西苗族村寨中仪式的存在形式和价值,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要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信仰视角切入,分别从圈石村的民间信仰与神祇体系、境主境域与游神仪式、建筑空间与象征语汇三个方面分析以黄山公信仰为核心的仪式空间类型与构成,以期为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仪式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助益。  相似文献   

10.
徽州宗祠作为传统社会宗族举行仪式的核心场所,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象征性与功能性。为了明确宗祠与宗族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加以考察,发现其所具有的载体性、情境性和虚拟性三个特征与仪式行为高度耦合,构成为徽州宗祠特有的仪式空间设计。这种仪式空间设计维持和传递着以宗族祭祀仪式为代表的宗族传统文化。但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宗祠的仪式属性明显减弱,当下应当以宗祠建筑既存的空间景观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空间活化,挖掘徽州宗祠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注厦港片区住居与仪式空间的关系,采取田野调查、历史图叠、文献整理、空间图解等研究方法,归纳两者呈现叠合、置换、贴临等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分析时代背景下这一关系的成因,并以龙珠殿送王船仪式为例,明晰住居与仪式空间的需求互补;最后思考依存关系中仪式的时空活动规律及其对社区宜居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在建立国民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了国家仪式的舞台的角色。作为新首都的中心,东京皇居前广场在明治维新之后举行了很多国家仪式。通过研究分析最初的国家仪式天皇巡幸,皇居前广场的宪法颁布式,以及和皇居前广场相关的国民教育型公共空间上野公园和军事性公共空间青山练兵场,探究日本近代与前近代完全不同的、具备国民国家形成初期的公共空间特征同时详细阐述日本举行首都国家仪式的公共空间在共同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书院建筑是空间组织形式,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教育传承下的建筑空间构成。古代书院空间特有的仪式感是书院建筑呈现出的主要情感,文章基于书院空间仪式感角度下的空间呈现,通过建筑空间物化构成要素分解进一步提炼出书院仪式空间下的空间结构要素、空间景观要素和空间文化要素。通过对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分解提炼进而加深对传统书院空间仪式感塑造的认知,从而为研究书院仪式感空间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边思敏 《风景园林》2022,29(12):120-125
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式原型——仪式,探讨了公共空间建构公共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空间”“行为”“情感”的三元关系。进而提出:剧场衍生而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这种关系链条的物理容器,起到了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乡村民间仪式的认同目标出发,利用社会互动的场景框架去切分实态调查的典型乡村仪式个案,描绘出乡村仪式互动的特点,包括多元主体认同、多重角色复杂转换、场景及区域多样化、地点属性多样化等。归纳文本案例,发现民间仪式的一般性场景特征表现为移动场景多、区域隔离弱及地点属性偏。为了有利于乡村仪式的社会互动和认同目标,乡村公共空间应具有适宜的场景形态和场景结构,即各空间单元具备一定的功能可变性和尺度冗余,布局上兼顾空间权力分布。如此,不仅能提高利用率,还能提升场所感,形成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横楼厅是闽东大厝形制演变中厅空间在横楼的嫁接产物,灵活的山面木构架地域做法为其双层屋面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建构基础。利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相结合,可发现横楼厅实为仪式空间紧缺的应对手段,而产权分配制度则制衡着仪式空间的扩张,使闽东大厝维持其不可分割的整体状态。横楼厅的出现也重整了大厝的行为流线,加强了等级秩序,与明清时期闽东地区宗族社会的发展进程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霞  万书程 《华中建筑》2022,40(1):106-111
针对当前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与停留行为匹配不均衡的问题,以武汉大学为例,通过手机APP及相关工具记录武汉大学校内行为轨迹,利用GIS等空间处理软件对行为轨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分析.研究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适应性分析,总结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特征,进一步为高校校园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8.
魏镜玲 《城市住宅》2021,28(5):85-88
由开放性与私密性引发的行为逻辑思考,探讨人类适宜居住生活的空间及不同空间下产生的行为影响,以及不同空间构成下对人的行为心理认知产生的影响和转变,并结合案例分析空间与外界的关系及室内对人类情感精神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蔚县36个传统村落中的堡寨进行走访调研,选取宋家庄镇的上苏庄村、暖泉镇的西古堡和北官堡作为典型案例,结合仪式路线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总结了堡寨空间中仪式路线的过程、轨迹、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区再造的仪式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中的仪式空间进行类型划分与探讨,指出从聚落到住宅的各个层次存在着空间的分离与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当代社区仪式空间缺失的反思,首次提出重建社区仪式空间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