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结合改进的染色体滴片和压片法,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正、反交子代4-8细胞胚胎及担轮幼虫的染色体构成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早期胚胎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与其双亲一致; 在染色体构成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分别继承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各一套染色体,为真正的杂交种,核型也为双亲染色体核型的综合:2n=6m 29(sm,st) 3t;正、反交子代之间在染色体构成上无明显差别,结果说明两种扇贝的属间杂交正反方向均能产生正常的杂交种胚胎,合子中两套染色体具有较强的亲合性.此外,杂交子代在胚胎发育早期还存在较小比例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不对称染色体继承等遗传学现象.在群体杂交所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还存在极小比例的疑为雌核发育的母本类型个体,但在单对杂交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均未见雌核发育的个体.本文就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材料,采用浓度为0.5mg/L的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研究。5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45.0%和56.6%,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3%和51.1%。经胚胎和幼虫发育观察发现,在诱导组中异常原肠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受精后48h,诱导组的滞育担轮幼虫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受精后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孵化的D形幼虫,诱导组中四倍体幼虫的比例为36%-70%,平均为49%,同时发现了平均比例为31%的三倍体幼虫。本研究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诱发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但面临四倍体幼虫孵化率低的问题,今后应设法提高四倍体胚胎和幼虫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雌雄两性能育并形成群体的异源四倍体鲫鲤的染色体数目和组型,DNA含量,红细胞大小,生殖腺和配子,胚胎发育,形成机理,外形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描述。四倍体鲫鲤经过九代(F3-F11)的四倍体性的繁殖,已形成了一个数目庞大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群体。该四倍体群体在染色体数目、生殖、外形特征等方面都与它们的原始父母本-二倍体湘江野鲤和红鲫有本质的差别。在遗传特性、稳定传代、生育隔离等方面,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为形成一个新的四倍体新种奠定了基础。新的四倍体鱼群体的形成对脊椎动物的进化理论和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种创造高频率易位系的方法--不同种属代换系杂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利用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农22与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遗4212杂交,在其杂种F2群体中染色体易位频率高达3.7%,其中既有臂间易位也有双插入易位,并出现小麦-簇毛麦、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而贵农22、遗4212与中国春杂交种F2群体中易位频率分别为1.7%和0%。结果表明:利用小麦的不同种属异源二体代换系之间相互杂交,既有可能是一条能产生高频易位的新途径,也是创造特殊遗传和  相似文献   

5.
温度刺激下栉孔扇贝不同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研究了热激栉孔扇贝不同组织内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HSP70的诱导表达有组织特异性,即热休克可以使扇贝鳃组织中HSP70的表达明显升高,但在肌柱、外套膜和性腺组织中,未检测到HSP7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季节,相同的热刺激对扇贝血淋巴中HSP70的诱导表达存在差异。高温刺激后,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中HSP70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在诱导7h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
在275℃(Tg-40℃),将47.5GeS2-17.5Ga2S3-35AgCl硫卤玻璃保温6~48h后,获得了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硫卤微晶玻璃.X射线衍射(XRD)、可见一近红外透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有AgGaGeS4微晶析出并均匀分布在整块微晶玻璃中.采用Maker条纹测试方法,研究了微晶玻璃中二次谐波产生(SHG)的效应,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微晶玻璃中析出的AgGaGeS4非线性光学晶体.获得的Maker条纹图形状是没有干涉条纹的圆形突起包络.当基频光入射角在0°左右时,二次谐波的强度出现最大值.最大的二次谐波相对强度值可达α-SiO2单晶的1/3.这种微晶玻璃极有希望应用于红外光谱区的光电调制领域.  相似文献   

7.
盐度突降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抗病力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海水盐度突降对栉孔扇贝抗病力的影响.设盐度20、25两个处理,以盐度31为对照.将扇贝从盐度31的暂养海水直接转到设计盐度,分别于0h、1h、4h、12h、24h、48h、72h采血分析血细胞数目、血浆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72h注射细菌攻毒,记录存活率.结果表明,盐度突降使血细胞数和SOD活性总体下降,而血浆蛋白含量和ACP活性总体升高.攻毒引起的上述抗病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盐度突降相同,但处理组的响应幅度均低于对照,存活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盐度突降损害了栉孔扇贝抵抗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旦闻  赵冬梅  董企铭  刘平  刘宏昭 《功能材料》2004,35(Z1):2160-2163
利用透射电镜和显微硬度法对Cu-Ni-Si组合时效工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预时效工艺对Cu-Ni-Si合金的二次时效强化效应产生显著的影响,450℃×8h预时效工艺二次时效强化效应最为明显,强化效应产生的温度范围在300~350℃,显微硬度升高20~60HV;500℃×8h、450℃×4h预时效工艺也有一定的二次时效强化效应,在350℃二次时效,显微硬度升高10HV左右;550℃×8h预时效处理后,在任何温度下二次时效均未发现明显的时效强化效应.经分析认为Cu-Ni-Si合金二次时效强化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合金经强烈的塑性变形后形成了高密度位错,当加热到较低温度时,基体残留的溶质原子与位错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在位错处形成科垂尔气团,从而阻止位错运动,产生强化效应.组合时效可在较短的时效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导电率,经预时效后冷变形的合金,溶质原子可借助密集且分布均匀的位错网络由铜基体快速传输至析出物处或析出物的形核部位完成析出过程,使铜基体得到快速的净化,从而获得较高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9.
聚二甲基硅烷高温高压合成聚碳硅烷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聚二甲基硅烷(PDMS)为原料,在高压釜内高温高压反应制备了聚碳硅烷(PCS)先驱体,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反应终压、Si-H键含量、产物产率、软化点、分子量及其分布及可纺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终压逐渐增大,产物的分子量与软化点增高,但同时分子量的分散性增大使可纺性变差.当PDMS在高压釜内460℃下反应4~6h,或450℃下反应6~7h时,可以制得软化点约为200~220℃的PCS,其高分子部分含量约 5%~10 %(质量分数),Si-H键含量大于0.9,可纺性较好,适合于制备SiC纤维.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对栉孔扇贝(C)、虾夷扇贝(P)及其正交F1(C♀×P♂)、反交F1(P♀×C♂)共4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l15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其中有82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3%。栉孔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2和0.2886;虾夷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2327和0.0559,杂种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各自的母本,系统树、Shannon多样性指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两亲本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92和0.8451,均大于正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而小于反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表明正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升高,产生杂种优势;反交降低,未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与4个群体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根据簇毛麦长末端重复序列Sabrina设计引物,进行PCR筛选,获得了偃麦草属(Thinopyrum)物种的特异分子标记OPV1079,比对结果显示标记OPV1079与簇毛麦(Dasypyrum)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有95%的同源性,说明簇毛麦属与偃麦草属物种在重复序列的组成和分布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深入探讨该两属染色体组的关系,以二倍体簇毛麦(V染色体组)总DNA为探针,对八倍体小偃麦进行原位杂交,发现有5条染色体在除端部和着丝粒处外具有强烈的弥散状杂交信号;以四倍体簇毛麦(VbVb染色体组)总DNA为探针,对中间偃麦草(JJSSt染色体组)进行杂交,发现有14条染色体在端部有杂交信号.结果表明染色体组V形成Vb过程中发生了较大重组,并且V较Vb与St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说明基因组重复序列在小麦族物种的遗传分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对物种遗传关系研究也为外源物种优异基因向小麦中转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化学液气相渗透致密快速制备炭/炭复合材料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探索了一种的炭/炭制备方法-快速化学液气相渗透致密(CLVD),沉积时间3h内可获得密度达1.74g/cm3的炭/炭材料.预制体为环形炭毡制件(160mm×80mm×10mm),以液态低分子有机物(CYH和KEE)作炭源前躯体,将预制体浸泡在液体炭源前驱体中,利用辐射加热,在预制体范围内造成由内而外的温度梯度.研究表明,在900℃~1100℃沉积温度范围内,炭纤维表面最大沉积速率为64μm/h,比等温CVI的沉积速率 (0.1μm/h~0.25μm/h)快2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分析并提出了该方法快速致密多孔预制体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巩雪 《包装工程》2021,42(21):19-24
目的 为探究超高压的脱壳机理,对超高压作用下扇贝连接界面贝壳的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超高压技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理论.方法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不同超高压力作用下扇贝界面贝壳的矿物质和蛋白质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扇贝壳中的矿物质结构在超高压作用下比较稳定,贝壳中和贝壳内表面的有机质结构变化比较显著,红外光谱各特征峰的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有机质二级结构中的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的含量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200 MPa的压力作用下,α-螺旋结构的含量达到最低(质量分数为20.12%)、β-折叠结构的含量达到了最高(质量分数为41.81%),这使得有机质的弹性减小,改变了扇贝壳与闭壳肌连接处的界面状态;通过分析不同压力作用下扇贝内表面微观结构,发现在扇贝内表面存在的有机质膜发生连续性改变,引起连接界面的应力分布不均匀,降低了连接界面强度,导致扇贝闭壳肌与贝壳的连接界面失效.结论 通过研究超高压作用下扇贝壳连接界面的结构变化,为进一步明晰超高压的脱壳机理和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根尖细胞遗传学效应监测孔雀石绿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Zea mays L.)根尖为材料,研究孔雀石绿对玉米根尖的致畸效应.以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为诱变剂,测定玉米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孔雀石绿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即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0mg/L~0.50mg/L)其微核率随孔雀石绿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高于一定浓度(0.50mg/L~2.00mg/L)反而呈下降趋势;在一定浓度时能引起玉米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指数变化,在1.00mg/L时,有丝分裂指数最大;孔雀石绿还能诱导玉米根尖细胞产生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在0.50mg/L时,畸变率最高且产生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孔雀石绿对玉米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指示环境中孔雀石绿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
引线框架Cu-Cr-Sn-Zn合金时效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对Cu-Cr-Sn-Zn合金的显微组织、硬度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合金在450℃时效1小时形成了有序的原子排列;同时细小弥散的Cr相与基体保持着共格关系.500℃时效30min比500℃时效15min析出相更加弥散.最佳时效工艺条件可取450℃时效3h~6h,硬度为120~106HV,导电率达68%IACS~70%IACS.500℃时效2h~3h,硬度为112~109HV,导电率达66%IACS~69%IACS.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红外声光分析方法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条件.采用重量法配制了钢瓶装氨气体标准物质,对该方法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考查.考查结果显示:红外声光分析仪在2 h内重复性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5%,在72 h内RSD小于0.6%.6个月内测量数据的稳定性RSD小于0.5%,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9.该方法对氨气体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不大于0.5%,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1%(k=2).  相似文献   

17.
Co-Ce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纯Co、Co-2Ce及Co-5Ce合金在600~800℃(的温度下在)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纯Co的氧化基本符合抛物线规律.Co-Ce合金的氧化过程近似由二个抛物线阶段组成.Co-Ce合金表面的氧化膜由Co的氧化物和CeO2组成.含Ce氧化物继承了原始合金中的金属间化合物相Co17Ce2的分布形貌.Co-5Ce合金的氧化比Co-2Ce合金快.合金内氧化严重.还讨论了Co-Ce合金的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304不锈钢硬度低、耐磨性差的问题,本文采用预先表面纳米化,温度400、450℃,保温时间4、6 h,氮氢比1∶3的离子渗氮工艺对试样进行处理,研究纳米化以及渗氮工艺对304不锈钢渗氮层形貌和深度、硬度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和磨损试验机对样品的显微组织、微观形貌、硬度及耐磨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经表面纳米化与离子渗氮工艺处理后,渗氮层为0.1~0.2 mm,表面硬度约为1 200 HV0.1,比基体硬度提高了6~7倍,耐磨性也大大增强;但渗氮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材料表面耐磨性越差.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处理工艺为:预先表面纳米化,渗氮温度400℃、保温时间6 h.  相似文献   

19.
赵子君  王旭 《材料导报》2022,36(2):173-178
近年来,纳米多孔材料成为光催化、储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工作将高温氧化和去合金工艺相结合,研究高温氧化对Ag15 Cu85二元合金前驱体制备纳米多孔银的影响.在650~750℃温度下,氧化1~5 min,Ag15 Cu85二元合金表面产生纳米级二维微孔、颗粒析出物及岛状平台.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合金表面呈现出相似的微观氧化形貌.铸态合金薄带在60℃、5%HNO3(质量分数)中去合金0.5 h时,合金表面活性组元溶解;去合金进行1.5 h时,获得三维双连续的纳米多孔银结构.氧化态前驱体在腐蚀溶液浓度相同、去合金温度更低(45℃)的情况下,去合金15 min就能得到均匀的韧带和孔隙尺寸更大的纳米多孔银,仅为铸态合金薄带去合金持续时间的1/6.这说明氧化行为对去合金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高温氧化改变了去合金反应的中间过程,去合金反应的参与者由单一α?Cu(Ag)固溶体转变为α?Cu(Ag)固溶体和Cu的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参与去合金反应,极大地促进了去合金反应进程,提高了活性组元溶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诱导Cu/Sn界面冶金反应以及简单化学浸泡处理工艺,在纯Cu基体上成功构筑高强度超疏水扇贝状Cu6 Sn5阵列微纳结构.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设备对试样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及耐腐蚀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米级扇贝状Cu6 Sn5与Cu之间的平均抗剪强度高于40 MPa.经过豆蔻酸和Cu2+改性后,Cu6 Sn5表面会生长出微纳结构,其化学成分为豆蔻酸铜;水滴在改性试样表面的润湿角大于150°,滚动角为7.2°;与纯Cu相比,经过豆蔻酸铜改性的试样在3.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约为改性前试样的1/10,表现出了较好的耐腐蚀特性.基于金属间化合物与基体之间的冶金结合机制,提出热诱导界面反应法,实现金属基体的铠甲化策略,成功解决人工超疏水界面机械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