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2月份,结束了生产一线为期半年的实习,我成了金工车间的一名技术员。当时,我自认为满腹经纶,但在处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到理论和实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时候自己也是热血青年、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工作中的挫折让我心情很郁闷。看着比自己年长很多,但学历并不高的师傅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且深受职工和领导的好评,我很好奇。  相似文献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不觉我已近花甲之年。我现在在重庆工学院执教。当年曾在工厂里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在研究所也搞过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如今执掌教鞭,既搞教学,也搞科研。在我工作和成长历程中,非常感谢《机械工人》陪伴我度过了40个春秋。 当五星红旗刚刚在祖国大陆飘扬时,《机械工人》就应  相似文献   

3.
在千禧之年,《机械工人》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伴随着祖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壮大,迎来了她50周岁生日。回想十几年和《机械工人》的朝夕相处,发觉她正一天天成熟,内容更日趋丰富完善。 十几年前,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一家机械生产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为拓宽技术人员的知识视野,技术部门订阅了很多种机械期刊,但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电气自动化专业华业生,分配到电机厂已10年有余,一直在模具车间线切割班负责编程序。该车间生产模具,线切割只是其中一部分,光懂线切割感到知识面太窄了。我原来对“机械”两个字很反感,认为它很呆板、不灵活,对机械制图也不感兴趣。 自从我们车间1995年订了《机械工人》后,我无意中翻阅时发现了许多小窍门、小发明,使我  相似文献   

5.
欣闻《机械工人》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作为一名本刊的热心读者感到非常高兴,写点心得与大家交流,以此迎接我们共同的节日。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起,《机械工人》就伴我一起成长。每期一到,我就将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章编成卡片以便查阅。 《机械工人》从创刊至今,刊面经历了从32开,到16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看到《机械工人》杂志大约是在1973年。那时候,我在湖北一家三线厂里当钳工,很希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为祖国的国防工业多作一点贡献。那年的一天,我到一位铣工师傅家中去时,看见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小书。我看了一下那本小书,发现书里面全是机械制造中的宝贵经验和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迟来的“征文”。 我是前几天才看到贵社1999年第九期《机械工人》(冷加工)的。当读完“本刊现举办‘《机械工人》50年’征文活动”一文后,内心非常激动,勾起了往事的回忆…… 1953年,那时我是一名海军战士,从事车工技术工作。工作中,常碰到一些技术问题,而我周围近处,当时还难找人解答。经领导同意,于是求助于贵社。  相似文献   

8.
我是《机械工人》杂志的热心读者,在贵刊创办50周年之际开展纪念活动,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可以总结过去的成就,展望未来光明前程,倾听广大读者心声。 我从1968年起就一直读《机械工人》,每月一期,到手后经常看,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看了后能用的就用于实际。我是从事机械维修方面工作的,常看的栏目是“设备与维修”,同时对其他栏目的内容也很爱读。对一些专业技术、青工比赛试题、各种钳工考核大纲等,我不但读,同时还专用一个小本,一一抄下来,汇成习题集。这些汇集的知识对于每年单位的技术培训、考试命题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机械工人》创刊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和《机械工人》的缘份却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在那百废待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因为家父从创刊起就给《机械工人》撰写稿件,许多崇尚技术、热心学习的读者经常来我家找家父谈论有关《机械工人》和一些技术问题,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了《机械工人》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靠自学由工人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回忆我的成长过程,与《机械工人》对我的哺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值此《机械工人》创刊4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机械工人》的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表达我对从未见过面的、默默为读者奉献一切的历届编辑同志们的衷心感激和亲切问候,并表达我对《机械工人》  相似文献   

11.
《机械工人》热加工从诞生至今年10月将走过整整55年风雨历程。她已从当初不太引人注目的丑小鸭茁壮成长为一只亭亭玉立、引吭高歌、翩翩起舞的白天鹅,已成为制造业最受欢迎、最有影响的热加工行业品牌期刊,深受全国制造行业广大工作者的青睐和厚爱。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与《机械工人》杂志交往两年以来,亲密无间,深厚的友谊使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是许多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个荟萃制造技术实践经验,具有巨大利用价值的宝库。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们的《机械工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世间沧桑,创下的业绩迎来了50华诞的盛典,这不能说不是一次辉煌,不是一次骄傲。今天在这里我为《机械工人》杂志的办刊业  相似文献   

13.
小树要成长。必须要经过严冬的风雪,酷暑的考验。回顾1999年的冬天,沈阳的天气格外的寒冷,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的柏油路全冻裂了。全国最大最老的工业区面临着工业调整改革重组的考验。很多兄弟姐妹下岗了,一部分人转向了服务行业。但是更多的工人留了下来,他们保养设备,  相似文献   

14.
我从1972年开始阅读《机械工人》,在那个非常年代,几乎看不到科技读物,惟有《机械工人》一支独秀。每当我接过杂志,就像饥饿的人得到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品味着。遇到合适的文章,就抄到硬面抄上,自己来不及抄,就叫爱人和同事帮忙。30多年过去了,至今一本本抄录热加工技术的笔记本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15.
《机械工人》是我喜爱的期刊,是我们机械工人的启蒙师长,是架设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的无名英雄。 我是1970年初步入机械行业的一名机械工人,而认识《机械工人》则是在4年后从邮局购买杂志时发现的。记得当时翻看目录及内容时,觉得其中有些文章似乎正是针对自己的工作难点而论,便不由分说买了下来。从此,我便成了邮局的常客,也和《机械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杂志出版,总要去看上一看,哪怕只有一点可取之处,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买回。至今想来,《机械工人》就具有那么一种吸引力,老工人爱看,青年工人也爱看,文中那些  相似文献   

16.
有着57年光辉历程的《机械工人》杂志,是传媒大家庭中的老字号,名牌产品,深受机械制造、金属加工领域的广大读者厚爱。  相似文献   

17.
从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机械工人》就一直伴随在我身边,至今已经十年了。她为我提供了大量内容详实,极具适用性的实际资料,弥补了我实践知识的不足。是她真正把我引进了技术的大门;是她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是她让我与新技术、新工艺同步成长;是她使我在实际工作中如鱼  相似文献   

18.
我在1955年开始接触《机械工人》杂志时惊奇地发现机械制造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当时刚步入大二,虽然对大部分文章都看不懂,但从那时开始,她就成了我的必读刊物,迄今还保存有开始分刊的首期[即1957年的《机械工人》(冷加工)]和复刊号[即1964年的《机械工人》第1期,未分刊]。在毕业后近20年的工厂实际工作和随后的教学与科研中,她一直伴我走到退休并直到今日。  相似文献   

19.
我开始接触《机械工人》是在2000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床厂车间实习,公司为每个部门订阅了《机械工人》,就是此时,爱好读书的我第一次接触了这本杂志。由于《机械工人》中的技术文章通俗易懂、贴近工厂实际、实用性强,其中介绍的结构或原理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我的车间实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因此与《机械工人》结下不解之缘。此后每期的《机械工人》我都无一错过,  相似文献   

20.
时光荏苒,翻阅着手中的《机械工人》,不知不觉又经过了几度寒暑。作为忠诚的读者和作者,我由衷地为这本不断崭现新面貌的杂志而喝彩,更重要的是,她始终是我在工作中的亲密伙伴。 因工作需要,自1999年至今,我曾做过模具设计、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