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一摞《机械工人》杂志,有今年的,也有去年的,前年的…… 我把这些杂志按年份装订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办公桌的一侧。曾有位青工不解地问:“赵工,你的办公桌上怎么老摆着《机械工人》哪?”我笑着对他说:“因为这些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说起我与《机械工人》的情感历程,还要追溯到1983年。那时,我刚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一家军工厂做热处理工。刚进工厂的我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对热处理专业更是一窍不通。开始,我只是跟着师傅干些简单的装炉、出炉的活。淬火时,由于不知道什么材质的零件该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拜读《机械工人》是35年前的事。那时,我在学校读书。在一次实习时,遇到钻孔时钻头总被烧毁的难题。老师提醒我去图书馆查查资料,在《机械工人》杂志上,我找到了介绍倪志福钻头的文章,照着一磨,果然十分好用,不但完成了实习任务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从那以后,自己把每期的《机械工人》杂志都买来翻阅,真是受益匪浅。那时的《机械工人》是32开本的小册子,分冷加工和热加工两刊,封面每期的颜色部不一样,绿的、红的、蓝的、黄的,排在一起,像观赏艺术品似的爱不释手。由于杂志的内容贴近实际,浅显易懂,一学就会,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成为很多同学爱读的刊物。许多后来很实用的生产技术如工具淬火、电气焊、刃磨刀具等都是通过《机械工人》学会的。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又辗转到部队、科研院所工作,以后又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但学到的技术一直伴随着我  相似文献   

3.
我们佳木斯电机厂一分厂技术科的同志,是《机械工人》杂志的热心读者,每当新的一期来到时,大家都互相传着看,好像非要在里边找出点东西似的,是的,《机械工人》在指导企业生产实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新工艺和开展技术革新等方面都发挥了具大作用,深受读者欢迎,这是众所周知的,也不需多谈了。我们这里要讲的是除上述提到的作用外,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书架上,至今珍藏着一本1960年第6期(总第117期)的《机械工人》。这本当时售价只有0.16元的杂志,尽管已经历了近40年的岁月,边角已有残破,但封面上的彩色照片却依然清晰如初。照片中,毛泽东主席站在车床旁仔细观看车床工人的操作表演,认真听取操作者的讲解,他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和平易近人的领袖风采,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5.
我原是一名热处理工人,天天和箱炉盐炉、淬火回火打交道,当时自认为技术文化还行,平时很少看专业书。 80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接触离子渗氮炉。那时,离子热处理在我省起步才几年。为了尽快掌握这新设备新工艺,我只得搜集一些零星资料,脑子里因而塞满了诸如真空度、等离子体之类的专业名词。记得当时用铠装热电偶  相似文献   

6.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在跨入新千年,迈进新世纪后,《机械工人》迎来了50华诞。50年的《机械工人》,是几代人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堪称是一座荟萃制造技术实践经验之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为庆祝《机械工人》创刊50周年,本刊开展了“《机械工人》50年”的主题征文活动。从本期开始,“《机械工人》50年”征文将陆续与读者见面了。 棒读这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我们深深地为读者渴求知识、钻研技术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所感动;为读者对《机械工人》的信赖,以及《机械工人》对读者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感到欣慰。读者对《机械工人》的关注、期望和支持,更使我们感到一种关爱、一种力量、一种责任…… 忆回迎新,开创未来,前(?)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有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机械工人》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7.
很多年来都想写点什么,可总是自觉文字欠佳而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那不断涌动太多的感动却使我无法按捺,汇成一句话:谢谢你,我的良师益友——《机械工人》。 我是1989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在工具分厂作一名车工,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师傅的工具箱中发现一本32开的1988年第8期的《机械工人》,里边的内容涉及设备维修、刀具、夹具、测量、小经验等,我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好多在实践中都能运用,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生产成本,深受同行的羡慕。 从不经意的邂逅到今日的相知相悦,《机械工人》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机械工人》从过去的32开版本到16开版本,从16开的简装到如今的精装版本,它印刷精美,  相似文献   

8.
记得早在50年代末,一个大搞技术革新的年份,我还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钳工。有一天在厂工会书报阅览室里翻阅到一本《机械工人》,其中介绍了几种钻头磨削方法,很吸引我,随手在一封未发出的家信背面上密密麻麻地仔细抄录了下来。第二天便按此方法磨了几支钻头在产品加工的钻削中使用,果然效果很好,加工的工件质量都合格,产量比原先增加了3倍多。在当时成了创记录的新闻,我的名字和完成的产量都登上了工厂的生产快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50年来,《机械工人》在技术进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欢迎和信赖。我是一名机械制造工艺工程师,是《机械工人》杂志的忠实读者。30年来,若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行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机械工人》杂志自1999年改版以来。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化和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本刊从2002年9月开始举办了“我与《机械工人》”征文及《机械工人》1999~2002年度优秀读者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截止2002年12月15日,共收到征文196篇。我们从中评出了优秀征文67篇,同时授予117名同志为《机械工人》杂志“优秀读者”称号。 征文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此给产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征文中真诚、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广大读者对《机械工人》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和不解的情结。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办刊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广大读者的支持,《机械工人》的明大会更美好!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不定期陆续刊登部分优秀征文,愿同广大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曾订阅过无数期刊杂志,但其中大都是读之即弃,如过眼烟云没留下什么记忆,唯有一种刊物——《机械工人》我每期必读,十几年如良师益友伴我始终如一。 与《机械工人》相识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当时面对许多在课堂和书本上未曾接触过的实际问题,常常有一种茫  相似文献   

12.
初识《机械工人》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刚进车间上班,我的师傅订了一份《机械工人》(冷加工),那时的《机械工人》还是32开的小册子。一有空儿,师傅就爱坐在工具柜旁看此书,别看它小,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记得在每年的厂技术小改小革评比中,师傅总能获得一两个奖项。因此,受师傅的影响,我也特别爱看《机械  相似文献   

13.
《机械工人》,杂志精华,文风朴实,独树一帜。 栏目众多,各有特色,创意新颖,品味俱佳。 内容丰富,知识渊博,文章妙著,逻辑性强。 文中插图,画龙点睛,短小精悍,灵活实用。 科技推新,超前领先,面向基层,惠泽读者。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在我由一名工人成长为工程师的奋斗过程中,《机械工人》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值此《机械械人》创刊50周年之际,回想往事真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要衷心感谢《机械工人》对我的培养之恩,敬祝《机械工人》越办越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我是1960年高中毕业后进厂学徒的。由于高考落榜,  相似文献   

15.
认识《机械工人》是1988年,那年,我大学刚毕业分配在江西气体压缩机厂一车间技术组从事技术工作,当时办公室有3份技术杂志,其中有《机械工人》(冷加工),喜欢看书的我便常常翻阅这些杂志,起初,我首先翻阅的便是本大,印刷精美的另外二份杂志,而后才是其貌不扬的《机械工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翻阅后,觉得本大、印刷精美的那二份杂志理论文章太多,实用性不强,便对《机械工人》越来越感兴趣,因为《机械工人》名字取得好,机械工人可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事啊,能不亲近吗?再者,《机械工  相似文献   

16.
《机械工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伴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回想我同这位老朋友的认识和相知有一段故事。 我认识《机械工人》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时我正在技工学校上学,一次翻阅爷爷的书柜,发现了一本《机械  相似文献   

17.
《现代零部件》2008,(4):97-97
拥有58年办刊经验的《金属加工》杂志旗下共有《金属加工》(冷加工)、《金属加工》(热加工)两大期刊。均为半月刊。两本期刊面对金属加工工艺及装备不同的细分领域读者。全年各出版24期。  相似文献   

18.
小树要成长。必须要经过严冬的风雪,酷暑的考验。回顾1999年的冬天,沈阳的天气格外的寒冷,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的柏油路全冻裂了。全国最大最老的工业区面临着工业调整改革重组的考验。很多兄弟姐妹下岗了,一部分人转向了服务行业。但是更多的工人留了下来,他们保养设备,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72年开始阅读《机械工人》,在那个非常年代,几乎看不到科技读物,惟有《机械工人》一支独秀。每当我接过杂志,就像饥饿的人得到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品味着。遇到合适的文章,就抄到硬面抄上,自己来不及抄,就叫爱人和同事帮忙。30多年过去了,至今一本本抄录热加工技术的笔记本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20.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不觉我已近花甲之年。我现在在重庆工学院执教。当年曾在工厂里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在研究所也搞过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如今执掌教鞭,既搞教学,也搞科研。在我工作和成长历程中,非常感谢《机械工人》陪伴我度过了40个春秋。 当五星红旗刚刚在祖国大陆飘扬时,《机械工人》就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