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紫外-荧光相关谱掺胭脂红色素红茶的判别方法,并对掺入的胭脂红色素浓度进行定量分析。配置29个掺胭脂红茶汤(质量浓度范围0.1~20μg/m L)样品,室温下分别采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研究未掺入和掺入色素茶汤一维光谱特性的基础上,以胭脂红浓度为外扰,构建了同谱和异谱紫外可见-荧光相关谱,确认茶汤中胭脂红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和荧光特征峰位置。利用510 nm处吸收峰强度和433 nm处荧光峰强度对胭脂红进行定量分析,其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相似文献   

2.
研究碘离子对色氨酸的荧光猝灭效应,旨在建立色氨酸荧光猝灭法测定海带中碘离子。在p H=6.0的磷酸缓冲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碘离子,测定色氨酸溶液的荧光光谱及强度的变化。试验表明,色氨酸具有释放荧光的特性,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23 nm和352 nm。碘离子对色氨酸的荧光具有猝灭作用。色氨酸浓度为10μmol/L时,碘离子对色氨酸的荧光猝灭呈线性关系,根据猝灭程度可计算出碘离子的浓度,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64μmol/L。根据该方法检测了两种海带样品中的碘离子,其浓度为637μg/g干重(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和621μg/g干重(Saccharina japonica)。  相似文献   

3.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竹笋壳中牡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牡荆苷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光谱的荧光峰从374 nm蓝移到372 nm,且使得BSA的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说明牡荆苷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观察两者结合光谱图发现,荧光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荧光猝灭速率常数远大于其他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荧光猝灭速率常数2.0×1010L/mol·s,说明这种猝灭现象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表明,牡荆苷与BSA之间结合作用力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位点约一个,且它们之间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以茅台镇两家高知名度品牌公司轮次基酒和成品酒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和成品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主荧光峰个数、波峰位置、最佳激发波长3个参数有着各异的表征,而同一种轮次白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3个参数十分相近。成品酒主荧光峰位于波长430 nm附近,最佳激发波长在350 nm左右,其余荧光峰的位置基本一致,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1~7轮次基酒的主荧光峰位于350~450 nm之间,最佳激发波长在300~350 nm之间,轮次基酒的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同一轮次基酒的峰型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可以准确地区分酱香型白酒的基酒轮次及成品酒,为白酒的品质检测提供了辅助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探讨了薯蓣皂苷(DS)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运用dock 6.0分子对接法、荧光发射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S同人体HSA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DS与HSA之间有8种结合方式,再结合Grid打分值和Internal energy水平,选择第8种优势构象,Grid分数为-75.9787 kcal/mol,作用力为疏水作用,结合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是色氨酸Trp214。荧光光谱显示DS浓度增大,HSA-DS荧光强度降低且波长蓝移,表示在DS作用下,HSA所含色氨酸(Trp)的荧光强度出现猝灭现象。波长差Δλ=15 nm和Δλ=60 nm条件下测定的同步荧光现象说明两者结合后,HSA所含Trp残基的附近环境随即出现了变化。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出双分子碰撞常数Kq均大于2.0×1010 L/mol?s和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均大于5×104 L/mol,证实猝灭机制属于疏水作用影响的静态猝灭,结合位点为1,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紫外吸收图谱显示DS浓度增加,吸光度升高,进一步阐明彼此发生了作用。分子对接及光谱表明两者主要在色氨酸Trp214位置处通过疏水作用结合,HSA构象和微环境产生变化。从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能够阐明薯蓣皂苷对HSA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理解薯蓣皂苷在人体的贮藏运输过程中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干法美拉德反应制备紫薯蛋白-葡萄糖美拉德产物,并分析其与花色苷相互作用。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产物的分子质量,运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IRT)、差示扫描量热(DSC)和荧光光谱等多种方法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主要产物分子量为25 kDa;相较于紫薯蛋白花色苷复合物,美拉德产物的红外吸收强度普遍较低,尤其体现于酰胺I带处的红外吸收,美拉德产物变性峰温度(76℃)较高,变性焓值(366.7 J/g)较低;美拉德产物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340 nm,花色苷猝灭美拉德产物荧光为动静态联合猝灭,静态猝灭为主导;花色苷与美拉德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属于强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花色苷与紫薯蛋白-葡萄糖美拉德产物相互作用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7.
为快速鉴别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利用紫外(UV)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鉴别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酒体紫外光谱曲线有明显的区别,传统工艺一至七轮次基酒紫外光吸收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成品酒紫外图谱符合以三至五轮次基酒作为勾调主体的紫外光谱曲线特征。酯类、酸类及醛酮类物质是其全波段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基础,糠醛是酱香型白酒在波长277 nm处产生紫外吸收的重要贡献物质。经验证,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建立的模型用于鉴别传统工艺酱香型白酒酒体类别准确率达到100%。基于紫外特征波长吸光度值的定性模型可以快速鉴别传统工艺与非传统工艺酱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苯乳酸的防腐作用机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Thymus DNA,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测定ct-DNA在苯乳酸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呈现增色效应和微小的蓝移(3 nm),紫外结合常数为Kb=8.4×10~3 M~(-1)(R=0.98849);在苯乳酸存在的情况下ct-DNA的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300~500)nm下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同时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发生荧光猝灭;根据Sterm-Volmer方程得到PLA与EB属于静态和动态混合的猝灭方式。综合紫外和荧光光谱法分析苯乳酸与ct-DNA发生了静电结合和嵌插结合的作用。将光谱学应用于天然抑菌物质的抑菌机制研究中,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制备紫薯花色苷-蛋白复合物,经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52和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纯化得紫薯纯蛋白,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紫薯蛋白及紫薯花色苷-蛋白复合物的分子质量,运用紫外、荧光、红外和圆二色谱多种光谱方法对紫薯蛋白及紫薯花色苷-蛋白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紫薯蛋白及花色苷-蛋白复合物的分子质量无明显差异,均存在4 种不同的分子质量分布:58、24、18 kD和14 kD。紫薯蛋白紫外最大吸收峰位于200 nm波长处,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略有红移且吸收增强。紫薯蛋白荧光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是340 nm,而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几乎完全猝灭。紫薯蛋白的红外光谱图具有酰胺带特征吸收,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峰形和吸收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圆二色谱图显示紫薯蛋白二级结构以β-折叠(43.6%)和无规卷曲(45.7%)为主,β-转角(10.6%)次之,而复合物以β-折叠(72.2%)为主,无规卷曲(27.8%)含量降低,β-转角消失。  相似文献   

10.
以牛胰蛋白酶为原料,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尿素对天然胰蛋白酶和经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诱导去折叠胰蛋白酶的构象变化。结果显示:天然胰蛋白酶构象在尿素浓度4.0~6.0mol/L之间变化最显著,紫外吸光度从0.2746降至0.1824,吸收峰从波长279nm红移至283nm,相对荧光强度从105.9降至98.27,发射峰从波长352nm红移至355nm,β-折叠含量从46.9%降至30.6%;而去折叠胰蛋白酶构象在尿素浓度2.0~4.0mol/L之间变化最显著,紫外吸光度从0.3121降至0.2159,吸收峰从波长281nm红移至283nm,相对荧光强度从108.24降至99.07,发射峰从波长353nm红移至360nm,β-折叠含量从40.6%降至38.9%。表明尿素对经DHPM处理后处于部分去折叠胰蛋白酶构象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浓度尿素导致胰蛋白酶产生不同构象的中间体,表现出“熔球态”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泡罩式蒸馏塔将废啤酒进行蒸馏,制备废啤酒蒸馏酒。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检测废啤酒和其蒸馏酒中的风味物质,并对废啤酒、废啤酒蒸馏酒以及浓香型白酒的风味进行感官品评。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6种主要的醇类、酯类和醛类挥发性物质与废啤酒比较。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正丁醛、2-甲基丁醛、己醛、异戊醛、乙醛这8种风味物质在蒸馏酒中消失;2-苯基乙醇、乙酸异戊酯在蒸馏酒中质量浓度减少;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乙酸乙酯、辛酸乙酯、糠醛等风味物质则在蒸馏酒中质量浓度增加。废啤酒蒸馏酒的酯香味突出、香气纯净、风味持久性好。将感官品评结果和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发现废啤酒蒸馏酒与浓香型白酒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作为白酒基酒使用。  相似文献   

12.
以酱香轮次基酒和酱香成品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其58组风味物质计算出气味活力值,并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多层感知器对仁怀大曲酱香一至七轮次基酒的轮次预测正确百分比达80.2%,酱香成品酒的酱香工艺预测正确百分比达94.5%以上。通过多层感知器自变量重要性与因子分析成分矩阵共同分析发现,酱香基酒轮次的预测与异戊醛、乙酸、苯乙酸乙酯、糠醛、乙酸乙酯、2,3,5-三甲基吡嗪等化合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酱香成品酒工艺的预测与辛酸乙酯、正己醇、癸酸乙酯、2,3,5-三甲基吡嗪、辛酸、丁酸等化合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针对不同香型、品牌的白酒,利用斑马鱼饮后行为变化结合各酒样中高级醇、醛类物质主成分分析(PCA)推测影响饮后不适的相关成分,从而表征饮后舒适度。结果表明,通过比较斑马鱼行为参数比发现同一香型白酒饮后舒适度相似,不同香型间差异较大。馥郁香型白酒的饮后舒适度前期与酱香型白酒相近,后期与浓香型白酒相近。馥郁香型白酒与酱香型、清香型白酒组在停止暴露白酒后20 min时斑马鱼平均速率比接近于1,三者醒酒时间接近。导致斑马鱼饮后不适感最强的酒样中仲丁醇、2-戊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2,3-丁二醇和异戊醛含量较高,推断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是引起饮后不适的关键物质。该研究为建立白酒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醇类和醛类物质作为白酒中重要的呈香呈味物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白酒的风格。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快速、准确测定白酒中甲醇、乙醛、乙缩醛以及杂醇油含量的气相色谱(GC)法。采用CP-WAX57 CB毛细管色谱柱(50 m×0.25 mm×0.20 μm)分离白酒中醇类和醛类物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外标法定量,实现了较好地分离效果。结果表明,白酒中醇类和醛类物质在0~2 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0.999 8),加标回收率为98.84%~103.15%,精密度试验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1.57%。该方法分析比较12种香型独特的白酒中醇类和醛类物质,其种类相似,但含量因香型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6个金沙酱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金沙酱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对气味活性值(OAV)进行测定,以探究金沙酱酒醇柔风格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6个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大致相同,通过OAV分析认为醛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对金沙酱酒的呈香作用明显强于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且可认为异戊醛、丁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和乙醛为金沙酱酒样的特征香气成分,对金沙酱酒的风味具有重要贡献。金沙酱酒中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相对含量突出,两者综合共计达到50%~64%,依据这两类物质的味感作用,认为这两类物质相对含量突出可能是金沙酱酒口感醇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靳喜庆  殷红  谌松强  余冰  高燕  周进 《中国酿造》2023,42(1):203-208
采用Aqualog荧光光谱仪测定馥郁香型湘泉、酒鬼、内参酒三维荧光光谱,并分析其荧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激发波长在200~300 nm范围激发时,湘泉酒有3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224 nm/305 nm)、λex/λem(242 nm/426 nm)和λex/λem(299 nm/408 nm)左右;酒鬼酒有2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224 nm/305 nm)和λex/λem(242 nm/426 nm)左右;内参酒只有一个荧光峰,在λex/λem(227 nm/305 nm)左右。三种酒在激发波长305 nm左右的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在激发波长300 nm以上激发时均出现了两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359 nm/433 nm)和λex/λem(371 nm/436 nm)左右,是三种酒类的主荧光峰,反映多种微量风味物质与乙醇-水通过氢键形成团簇分子荧光峰特征,两个荧光峰强度随着白酒等级增加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体现着馥郁香型白酒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特有的酒种,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中国白酒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主要从封窖材料、操作工艺流程、劳动强度以及对酒质影响等方面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封窖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目前行业中主要的四种封窖工艺及不同封窖工艺的优缺点,以期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储存时间和不同储存位置的洞藏迎驾贡酒进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对微量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并结合感官和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洞藏过程中浓香型白酒物质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陈酿位置陈酿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含量降低,酸类含量升高,醇类含量升高,醛酮类含量降低;不同陈酿位置酒样的酸、酯、醇、醛也存在差异性。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洞藏对浓香型白酒陈酿过程的影响,对浓香型白酒洞藏工艺的优化及酒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酒糟中功能因子及其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酒糟是酿酒行业最大的副产物,产量巨大且营养丰富,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质资源,尤其是在全球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酒糟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该文总结了白酒糟中功能因子的最新进展,主要对白酒糟中酸类、醇类、酚类、酯类、醛酮类、活性肽、氨基酸、多糖和吡嗪类等功能因子进行阐述,并归纳了不同来源白酒糟中功能因子的各种提取技术及其最佳提取条件,为白酒糟在功能因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