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蒙古栎和辽东栎两种国产橡木中影响葡萄酒陈酿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法国的无柄橡和美国白橡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蒙古栎中鞣花单宁、总酚、反式橡木内酯以及鞣花酸和没食子酸的含量与美国橡木较为接近,且顺反橡木内酯之间的比值也与美国橡木近似,但顺式橡木内酯的含量显著低于美国橡木,而与法国橡木接近;而辽东栎无论是鞣花单宁和总酚的含量,还是顺反橡木内酯以及低分子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所测试的4种橡木中,均表现为最低,且与法国和美国橡木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从橡木用于葡萄酒陈酿的潜力来看,蒙古栎是更适合开发国产橡木桶的树种。  相似文献   

2.
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是我国重要的橡木资源,目前对其在葡萄酒酿造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以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和美国橡木、法国橡木为材料,采用电镜与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橡木木质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法国橡木导管孔径大、纹理较粗,质地疏松;辽东栎纹理清晰细密,导管孔径小,富含侵填体,质地紧实,与美国橡木接近,因此辽东栎可采用美国橡木的制桶工艺。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美国橡木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法国橡木和辽东栎,辽东栎的灰分、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法国橡木与美国橡木,但单宁含量与美国橡木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法国橡木。木质素含量与其他产地橡木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辽东栎陈酿的葡萄酒具有极大释放芳香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考察不同烘烤程度对不同纹理橡木心材试样中低分子质量酚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将会改变橡木心材的物质组成,并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增加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同时,在不考虑烘烤强度条件下,供试的细纹理橡木心材试样含有较高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例如顺/反橡木内脂、顺/反异丁子香酚、呋喃醛、紫丁香醇,以及芥子醛、松柏醛、香草醛和丁香醛等低分子质量酚类化合物,而中纹理和粗纹理的样品则表现出较高的总酚、总单宁水平,以及较高的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中纹理和细纹理样品的中度和重度烘烤处理与橡木心材试样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而粗纹理的未烘烤和轻度烘烤样品则与试样中总单宁和阿魏酸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联用测定加热、高压灭菌、复热后粉蒸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共测定出40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8 种在所有组中均有检出。高压处理后样品中挥发性物质含量(C组2 026.40 μg/kg;D组1 978.77 μg/kg)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组(A组705.00 μg/kg,B组1 038.53 μg/kg),但微波复热组除外(E组989.12 μg/kg)。气味活度值分析显示己酸乙酯和醛类物质可能是导致“过熟味”、“罐头味”等不良风味产生的主要原因。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各组间分离良好,除微波组外其他组在PC1上贡献差异较小,但在PC2上差异较大;微波组在PC1上贡献低于其他组,在PC2上与高压灭菌组差异不大。总体来看控制醛类物质以及己酸乙酯有助于抑制粉蒸肉高温灭菌及复热产生的不良风味,微波复热对产品风味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橡木桶陈酿对“美乐”干红葡萄酒香气构成的影响,该研究以2013年产自延庆(北京)的“美乐”干红葡萄酒在不同种、产地、烘烤度的6种橡木桶中分别陈酿不同时间(0、3、9、12个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液液萃取(LL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橡木板材品种和产地主要影响酚醛类物质和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紫丁香酚、4-甲基紫丁香酚等挥发性酚类物质浓度。橡木板材烘烤度主要影响呋喃类和大部分挥发性酚类物质。与轻度烘烤的板材相比,陈酿结束后酚醛类物质的总浓度在中度烘烤的板材中可提高9 520 μg/L以上。不同橡木桶陈酿处理的样品中,来源于葡萄果实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香气物质成分相似,而与橡木桶陈酿有关的部分香气物质则能用于辨别不同橡木桶的类型。香气值(OAV)分析发现,花香、焦糖、化学、烘烤和烟熏等香气主要受橡木桶烘烤度影响,而用于区别不同橡木种和产地的香气则为橡木、烟熏和皮革等。本研究可为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橡木桶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考察不同熟化温度(90、100、110、120℃)对杏鲍菇粉挥发性成分和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杏鲍菇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从33种增加至56种,但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从128.44 μg/g下降到69.27 μg/g,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大,其中醇类物质损失最严重(从52.34 μg/g下降到1.22 μg/g)。具有典型蘑菇气味的1-辛烯-3-醇含量从46.32 μg/g下降至0.61 μg/g。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杏鲍菇粉的滋味成分变化较大。可溶性糖、有机酸、呈味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等效鲜味浓度值也呈下降趋势(从174.6 g MSG/100 g下降至118.96 g MSG/100 g)。综合挥发性成分和滋味成分变化来看,当熟化温度为90℃时杏鲍菇粉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7.
考察不同烘烤程度对不同纹理橡木心材试样中低分子质量酚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将会改变橡木心材的物质组成,并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增加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同时,在不考虑烘烤强度条件下,供试的细纹理橡木心材试样含有较高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例如顺/反橡木内脂、顺/反异丁子香酚、呋喃醛、紫丁香醇,以及芥子醛、松柏醛、香草醛和丁香醛等低分子质量酚类化合物,而中纹理和粗纹理的样品则表现出较高的总酚、总单宁水平,以及较高的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中纹理和细纹理样品的中度和重度烘烤处理与橡木心材试样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而粗纹理的未烘烤和轻度烘烤样品则与试样中总单宁和阿魏酸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何奎  贠建民  毕阳  王睿  毛永强  武淑娟 《食品科学》2021,42(20):160-166
研究纳米膜包装真姬菇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选用一种新型聚丙烯纳米膜(0.05 mm)为包装材料,在4 ℃进行12 d的真姬菇贮藏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姬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确定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通过对真姬菇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监测可知,贮藏期间共鉴定出66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 种、醇类22 种、酮类10 种、酯类3 种、羧酸类4 种及呋喃类4 种。真姬菇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贮藏前期(0 d)含量为98 927 μg/kg,贮藏中期(6 d)含量为28 079 μg/kg,贮藏后期(12 d)含量为89 021 μg/kg。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正辛醛、1-辛烯-3-酮、1-辛烯-3-醇为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2-戊基呋喃对真姬菇的风味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反-2-辛烯醛是影响新鲜真姬菇风味形成的关键物质;反,反-2,4-壬二烯醛、3-辛酮是真姬菇风味劣化后的关键物质。PCA表明醛类和醇类对风味的影响最大。根据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的真姬菇样品,可为实现真姬菇品质的快速检测、风味鉴定以及货架期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古井贡酒入池醅和出池醅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选择其中39种经文献报道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39种化合物在3种出池醅(上层、中层、下层)中的总含量分别为(25.65±1.19) μg/g、(30.87±1.59) μg/g、(90.14±2.63) μg/g;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不同酒醅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入池醅与下层醅处于对立象限,生物活性成分差异较大;下层醅与中层、上层醅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机分析燕麦片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机(GC-MS)对燕麦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并用十五碳烷作为内标物进行了内标法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17种、酮类6种、醇类6种、酚类3种、烃类25种、酸类4种、酯类3种、杂环类5种、其他类化合物3种,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芥酸酰胺(297.95μg/kg)、(E,E)-2,4-癸二烯醛(279.95μg/kg)、2,4-二叔丁基苯酚(275.16μg/kg)、己醛(200.88μg/kg)、棕榈酸(139.77μg/kg)、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80.50μg/kg)、环己醇(80.07μg/kg)、(E)-壬烯醛(67.28μg/kg)、2-戊基呋喃(66.33μg/kg)、油酸酰胺(54.53μg/kg)、油酸(55.00μg/kg)、亚油酸(48.12μg/kg)、2,6-二叔丁基对甲酚(48.09μg/kg)、戊醇(39.91μg/kg)、2,3-丁二酮(37.36μg/kg)、苯乙醛(34.61μg/kg)、壬醛(34.36μg/kg)等。  相似文献   

11.
曹海霞  杨晓清 《食品科学》2013,34(8):136-139
研究超声波脱除蒙古栎橡子中单宁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对单宁脱除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脱除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40%、料液比1:30(g/mL)、颗粒度80目以上、超声温度55℃、超声功率400W、超声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使单宁脱除量达到69.99mg/g。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菜籽油挥发性成分,优化其萃取条件,并分析6种菜籽油高温处理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考察萃取柱类型、萃取时间和温度对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和总检出物数量的影响,优化前处理条件为:采用75μm CAR/PDMS萃取柱进行HS-SPME处理进样、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测定6种菜籽油经高温处理前后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以最小峰面积不低于1%分别筛选出8个和15个共有特征成分。经短时高温处理后,菜籽油的醛类、烯类、醇类等烷烃类挥发性成分增加,尤其是高温处理前后共有的己醛、辛醛、1-乙基-环己烯和壬醛,而芳香族类成分减少。菜籽油短时高温处理后,风味发生显著变化,共有挥发性成分数量增加,有利于风味品质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用分析竹荪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对竹荪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不同溶剂和不同萃取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醚为溶剂时,较佳萃取时间为3h,此时鉴定成分最多99 种成分;二氯甲烷为溶剂,较佳的萃取时间为2h,此时鉴定出76 种成分;两种溶剂共计从竹荪中提取鉴定出138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23个、酮类19 个、醇类16 个、酚类4 个、酯类11 个、酸类11 个、烃类34 个、其他类20 个,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有十四碳内酯、6- 甲氧基-8- 酰氨基喹啉、5- 异长叶烯酮、6,10- 二甲基-5,9- 十一碳二烯-2- 酮、τ- 芹子烯、α- 杜松醇、十六碳酸等。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n grinding of cumin seed at various cryogenic and ambient temperatures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its influence on volatile oil content and its component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volume mean diameter and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in the cryogenic range (-160 to -70C)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volatile oil content, whereas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in the ambient range (40 to 85C)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volatile oil content from 2.86 to 2.26 mL/100g. The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α-pinene, β-pinene, γ-terpinene, p-cymene and cuminaldehyd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rinding temperature in the cryogenic temperature range. However, these compon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e in grinding temperature under ambient condition. With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from -160 to -70C for 12 number of rotor ribs, the volume mean diameter of cumin powder increased quadratically from 129 to 164μm and th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from 72 to 108 kJ/kg.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鲅鱼为原料,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trolox)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检测并分析鱼肉pH值、脂肪氧化(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0.02%抗氧化剂浸泡处理后鱼肉的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分别至少降低1.18 mg/g、0.28 g/100 g、66.68 m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9.80%,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抗氧化效果表现为Trolox>L-Cys>TBHQ;此外,抗氧化剂处理降低了干制鲅鱼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在TBHQ组、Trolox组、L-Cys组和对照组中,含有关键风味成分的数量分别为11、3、11、13种,仅L-Cys组中的关键风味成分与对照组接近,对干制鲅鱼特有风味的影响最小。综上,氨基酸类抗氧化剂L-Cys可以取代合成类...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鸡肉香精香气成分分析的可靠性,比较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萃取鸡肉香精香气成分的效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技术对热反应鸡肉香精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组成进行提取分析,通过灵敏性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比较香气成分数量及含量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研究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75μm CAR/PDMS、65μm DVB/PDMS、85μm PA、50/30μm DVB/CAR/PDMS)与所萃取挥发性物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5μm CAR/PDMS萃取头为萃取鸡肉香精样品挥发性物质的最优萃取头,萃取得到样品中共含有14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24种(16.44%)、醛类16种(10.96%)、吡嗪类12种(8.22%)、呋喃(酮)类13种(8.91%),含硫化合物10种(6.85%)等多种香气物质,检测到2-甲基-3-呋喃硫醇、2-甲基-3-戊烷硫醇、(E,E)-2,4-癸二烯醛、(E,E)-2,4-庚二烯醛及反式-2-壬烯醛等关键肉香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发新型食用香精,以枫槭叶为原料对枫槭叶酶解后的酶解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美拉德反应,然后使用GC-MS分析美拉德反应样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温度下美拉德反应样品的差异及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枫槭叶酶解液与枫槭叶水提取物进行美拉德反应后相比,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数和含量都有所增加。GC-MS分析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90℃的样品挥发性香味成分的种类最多,为67种,并且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多,为235.9 μg/g。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美拉德反应90、100、110℃的样品彼此距离较远,说明其主成分差异均较大,90℃美拉德反应挥发性物质分布最多,3,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醛、金合欢基丙酮、萜品烯、棕榈酸、丁香酚、左旋-beta-蒎烯、桃金娘烯醇、十二烷酸、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甲基庚烯酮为枫槭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特征化合物。结合上述结果,在美拉德反应温度为90℃时得到的样品具有最佳的风味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杜仲、甘草、葛根3种药食同源中草药为原料,利用枣汁进行风味调配,研制一种具有红枣风味、营养健康的杜仲复合饮料。加入蔗糖、柠檬酸、甜菊糖苷和枣汁调配,结合模糊数学法进行感官评价,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并利用HS-SPME和GC/MS进行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红枣杜仲复合饮料原料混和汁配比为杜仲:甘草:葛根=1(g):3(g):2(g),风味调配最佳配方为蔗糖6.49%、柠檬酸0.03%、甜菊糖苷0.0052‰、枣5.13%,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综合得分值为85.12,与理论综合评分值86.53接近。结果共检测出5类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异戊醛、反式-2-己烯醛、2-庚酮、1-辛烯-3-醇、正辛醛、苯乙酮、壬醛、香叶基丙酮等挥发性风味物质促进了红枣杜仲复合饮料良好风味的形成。饮料经配方优化后,口感柔和且具有浓郁枣香风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可用于实际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库尔勒香梨为研究对象,通过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采用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对香梨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变化尤为明显。贮藏初期,香梨果实中醛类含量最高,为32.43 µg/kg,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1.51%,其次为酯类,为16.25 µg/kg,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0.82%,而醇类和萜烯类含量相对较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香梨果实中醛类先增加后降低,酯类、醇类和总挥发性成分持续增加,而萜烯类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贮藏最后一次取样时,酯类为香梨果实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1-MCP处理和对照组中的酯类分别为77.32 µg/kg和115.80 µg/kg,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4.38%和68.27%,而醛类成为了含量第二的挥发性成分。综上,采用1-MCP处理能够显著抑制香梨贮藏过程中酯类、醇类及总挥发性成分的增加(P<0.05),同时也会延缓醛类的变化趋势,从而延长香梨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