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房筑由钟山风与刘宇洁发起创立。山房筑致力于建造与重构当代生活中的人文记忆,希望从规划建筑室内多专业角度,实践对于空间、环境与美学的设计追求。钟山风山房筑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七工作室导师,北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规划专家,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总监。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文化》2009,(11):29-31
这是一个缺少记忆的时代。 A+C:一座建筑与一个时代是什么关系? 齐康: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英雄主义的时代,那是个上演着英雄传奇,积累辉煌记忆的时代,但那个时代已经被划过去了。现在,当人们忙碌于建设商业建筑时,总是不由自主怀念起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在这里,自然收回了一块曾经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设计旨在将这条工业运输线转变成后工业时代的休闲空间,"创造"高线之美。"植—筑"的设计策略通过改变步行道与植被的常规布局方式,将有机栽培与建筑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设计精巧,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文章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与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彻夜轰鸣的大工业时代已远去.那些曾经对区域和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业区已经默默地沉寂下去.那些曾经热闹过的工业设施成为今天代表老工业城市或者区域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儿时对家的记忆,其中有家人的温暖,还有家的味道和曾经嬉戏的场所。可能对于不同的成长环境,记忆有所不同,可能是曾经的大院,也可能是村中的大树下,或者是熟悉的街巷,但共同的记忆是与长者或小伙伴的交流和温馨。有时可能会想起曾经的大树下的故事会、院子里的家常、或许会想起阵阵的青草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周旭宏  杨嘉 《时代建筑》2022,(2):142-149
文章在城市更新的视野下,对筑境设计的新作江西画院美术馆展开解读。城市更新项目在构筑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存在与记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好文脉的传承与对话却是个难题。筑境设计在面对建国瓷厂这一具有时代痕迹的文物建筑时,深入挖掘周边整个御窑厂历史街区的文脉特征,以原构、解构、重构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最大保护原则、有机生长理念、建筑共生策略等多种手段,塑造既能延续场地文脉,又能适应新时代、新功能的建筑作品。整体风貌以现代的建筑表情嵌入历史文脉,激活场地活力的同时也使城市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王琼  张颖  郑凯 《安徽建筑》2009,16(5):8-9,19
曾经承载着工业时代光荣与梦想的老工厂渐渐离我们远去,锈迹斑斑的铁轨连同生活在周边的人们一起正在被高速发展的城市所遗忘。文章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废弃轨道景观空间重构的意义在于探索一种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保留并延续城市工业时代记忆,恢复废弃轨道周边生态活力,渐进式串接并修复城市破碎生态斑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分析它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语言、水景与植物的运用,最后总结出余荫山房小中见巧、巧中见奇、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说明它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1)
文章根据笔者在余荫山房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余荫山房中窗户类型进行了分析;建筑是由古至今不断继承与发展的,窗子亦然。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也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普通民居,都会设有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各式各样。  相似文献   

13.
卷首     
正城市发展是不断积淀的过程,不论是街巷胡同,还是老旧小区,甚至是曾经作为城市公共建筑代表的博物馆、火车站、体育馆等,伴着时间的流逝和人活动的印记,构成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但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简单地拆除了不同时期的既有建筑,在原址单一再建,使新建筑与周围街道肌理文化格格不入的这种做法,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  相似文献   

14.
余荫山房是"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造园艺术精湛,"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其"书香文雅",园中"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不仅名家书法荟萃且诗文意境深远。本文以余荫山房楹联牌匾诗文中所涉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试图以此探究园主对植物的审美情趣,进而对余荫山房的植物景观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1项目缘起鱼乐山房,是杭州临安太湖源的一对农民夫妇在自有土地上经营的老牌农家乐,经营十多年来积累了极好的口碑。但200元包吃住的客单价越来越难以维持经营,淡旺季巨大的接待量差距和较低的客源素质水平也使得夫妇俩疲于应付,所以二人决定对山房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以期提高盈利能力,并为客人创造更好的度假居住体验,让山房完成从  相似文献   

16.
8月12日,中交西筑公司研发生产的第100台MS9B型高端稀浆封层机下线并交付无锡某道路公司,标志着公司在该产品领域已形成批量生产。该设备曾经获得六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10年,在第二届全国用户满意的筑养路机械推选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清晖园座落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华盖里,是当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晚清四大名园之一(其他为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和佛山梁园)。据史料记载,至清末,顺德园林建筑计有68处,其中有大良清晖园、帆园等16处,陈村有玩芳园等19处,龙江有梅花庄等7处等等。这些曾经在顺德星罗棋布的园林名胜,大都因年代久远废弃或被改为民居,现存完整的只有清晖园一家。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在庭园布局设计中需考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为例,从其遮阳效果切入,结合微气候参数实测与园内游人对庭园热环境实际感受的问卷调查,定量分析了余荫山房在布局上应对日晒的设计策略。认为"东西两庭,遮晒分区""厅堂南向,巧用廊接"和"主次分明,次为主遮"是余荫山房整体布局中应用的遮阳策略,并结合局部布局中热缓冲层的利用与植物造景中"槐荫当庭,利用季相"和"攀缘植物,绿色缓冲"的配置策略,共同营造了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庭园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土房子曾经是我们最熟悉的建筑类型,泥土也曾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筑"字的本意即是夯土之杵,土房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夯土的重新兴起,是一种传统与时尚、人文与科技、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和谐之道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澈之居     
对于生活的过往记忆,有些部分人们是有特殊情感记忆的。重视“人的感受”,延续曾经的生活经验并为屋主创造新的生活体验,是本案最精彩也最重要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