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糊化条件对淀粉溶解度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考察了原淀粉和变性淀粉的取代度、糊化温度与时间和添加NaOH等糊化条件对淀粉溶解度的影响。并解析了溶解度与淀粉作用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越高,淀粉的溶解度越大,糊化温度应在90~C以上。淀粉才能充分溶解;添加NaOH加速淀粉的糊化速度;变性淀粉的取代度和制备条件对其溶解度均有较大影响;延长糊化时间可提高阳离子淀粉的作用效果,而加碱糊化会降低阳离子淀粉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淀粉与玉米变性淀粉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玉米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淀粉磷酸酯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膨胀度、粘度、糊化特性等主要物理性质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变性淀粉与玉米淀粉的性质不同,由于变性淀粉引进了羟丙基、羧甲基、磷酸基团等亲水性基团,使淀粉极性增强,亲水能力增大,使其都具有较强的冻融稳定性、抗凝沉性,较高的膨胀度、透明度,因此变性淀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滚筒干燥机进行分类,接着介绍其干燥原理。最后重点介绍滚筒干燥机在预糊化淀粉、羧甲基淀粉、接枝淀粉等几种变性淀粉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峰值粘度淀粉及凝胶型淀粉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供了一种变性方法,主要是提高淀粉峰值粘度、缩短峰值时间、降低了糊化温度;同时还使淀粉容易糊化,提高了粘结、增稠等性能,采用此方法生产的木薯变性淀粉,能够达到马铃薯原淀粉的一些理化指标;采用此方法的复合变性,可以生产适用于低温肉制品的双峰-凝胶型淀粉。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预糊化玉米变性淀粉和预糊化大米粉对麻糬面包的感官评价、比容、弹性的影响,分析了预糊化变性淀粉的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结果表明,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与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制作的麻糬面包口感及外观较好,而预糊化玉米变性淀粉与预糊化大米粉制作的产品口感不佳、比容小,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与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质量比为1:1时,麻糬面包加工性能好、口感清爽、弹性强、比容较大、保型性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铃薯淀粉(PS)及其7种变性淀粉(醋酸酯淀粉、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氧化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在糊化温度、峰值黏度、热稳定性、凝胶性、抗剪切、耐酸性、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等性能差异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改性方式对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⑴羟丙基和醋酸酯改性均可降低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提高淀粉峰值黏度,增加糊液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凝胶性差;⑵交联改性提高了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和凝胶性,增强了糊液热稳定性和耐酸性,但透明度降低;⑶氧化处理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和峰值黏度,提高淀粉糊透明度;(4)双重改性处理的复合变性淀粉同时兼有二种单一变性淀粉的共同特性,其中:氧化羟丙基淀粉的透明度最好,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冻融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板栗淀粉与板栗变性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比较了板栗淀粉,板栗氧化淀粉,板栗羟丙基淀粉,板栗磷酸酯淀粉的主要物理性质并测定了板栗淀粉及其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和膨胀度、糊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变性后,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透光率上升,溶解度变大;氧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膨胀度小于板栗淀粉,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度大于板栗淀粉;板栗淀粉糊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95℃的黏度与50℃的黏度以及在二者温度保温1 h的黏度值均低于板栗淀粉;板栗变性淀粉糊的热黏度稳定性和冷黏度稳定性与板栗淀粉相比变化较大;板栗变性淀粉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低于板栗淀粉,抗老化能力强于板栗淀粉。  相似文献   

8.
滚筒干燥技术及其在变性淀粉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滚筒干燥机进行分类,简述其干燥原理。最后重点介绍滚筒干燥机在预糊化淀粉、羧甲基淀粉、接枝淀粉等几种变性淀粉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预糊化淀粉制备、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具有冷水可溶、保水性强等特点,用途广泛。该文综述预糊化淀粉原料、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介绍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为食品用预糊化淀粉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制备乌冬面专用改性淀粉,并与木薯原淀粉、交联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交联淀粉偏光显微及颗粒形貌没发生明显变化,交联变性并未破坏淀粉结晶结构;交联―酯化淀粉颗粒出现粘连和聚集现象,部分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和裂纹现象;红外光谱表明,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淀粉在1 728 cm–1、1 247 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分子内引入乙酰基团,X–射线衍射光谱显示,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淀粉在5.6°和22°处衍射峰强度减弱,A型特征峰加强,结晶类型由"C"型向"A"型转变;交联―酯化淀粉经预糊化处理后,淀粉颗粒膨胀破裂,结晶结构受到彻底破坏,淀粉偏光十字消失,但预糊化处理未破坏淀粉分子化学键。  相似文献   

11.
高直链交联变性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OlympusVanoxBHS-2型多功能光学显微镜对高链及其交联变性淀粉的结构及糊化温度与p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促进变性淀粉在生产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木薯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和氧化淀粉的糊化性质、流变特性和凝胶强度等凝胶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醋酸酯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糊化温度与原淀粉相当,氧化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醋酸酯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糊具有剪切稀化特性,属假塑性流体,氧化淀粉糊呈牛顿流体的特征.3种变性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受浓度、温度和pH值的影响,与木薯原淀粉相比,变性淀粉糊具有较好的耐热和耐酸碱稳定性.而凝胶强度因变性基团的不同,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淀粉的糊化机理,分析得出影响糊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淀粉类型及其它因素;总结了糊化淀粉的特点,介绍糊化淀粉生产的方法主要有热糊化、压力糊化和化学糊化法,且前两种方法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最后介绍糊化淀粉在各行业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60Co-γ射线及微波双重辐照制备辐射变性淀粉,测试辐射变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及溶解度.同玉米原淀粉和H2O2氧化淀粉相比,γ辐射、微波改性亦能提高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溶解度,降低淀粉黏度;采用丁醇沉降法分别测定其直链、支链淀粉含量,得出辐射变性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高达58.9%,相比玉米原淀粉,辐射变性淀粉的支链淀粉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植物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淀粉是许多植物的重要储藏物质。衡量淀粉特性的指标较多,本文介绍了淀粉粒形状、大小、晶体特性、糊化特性、热特性和老化特性以及直、支链淀粉含量和分子结构等物理化学指标,简要分析了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综述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种子储藏过程中淀粉的变化、酶的作用及食品加工中淀粉的变性,并展望了植物淀粉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双变性淀粉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钠与玉米淀粉发生酯化反应,制得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双变性淀粉,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表征;测定了这种双变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冻融稳定性、透光率、黏度和黏度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得的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双变性淀粉在室温下即可糊化,而且其冻融稳定性好,透光率高,水溶性好,黏度热稳定性好,有可能在常温下用作纺织浆料和印染糊料,可节约能耗.  相似文献   

17.
对比研究了挤压法和湿法制备乙酰化大米淀粉与交联大米淀粉的工艺与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要得到相同取代度的变性淀粉,湿法的原料消耗量远远大于挤压法。挤压法制备的乙酰化大米淀粉和交联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大幅增加、糊化温度消失,说明挤压法制备的两种变性淀粉还有预糊化淀粉的特性。超微结构表明挤压法制备的大米变性淀粉的淀粉结构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8.
利用马铃薯淀粉制备酶变性淀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淀粉浆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进行三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较优的淀粉酶解工艺条件,使酶解淀粉的DE值稍大于2。再确定酶变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制备用采模拟油脂的变性淀粉,以减少食用者的热量摄入,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超高压作用对淀粉的糊化特性、淀粉糊的流变学特性、糊化动力学及结晶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讨论了超高压作用下可能发生淀粉的化学变性,指出应用超高压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并提高其功能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干法变性温度对淀粉糊化及混合浆相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处理过的淀粉试与原淀粉的Brabender粘度曲线,探讨了变性淀粉浆料干法生产过程中反应温度与淀粉糊化特性之间的联系,然后以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定量评估了该温度对淀粉与PVA-1799及VPA-1788混合浆液相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变性淀粉浆料干法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温度,有助于降低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浆液粘度,并能减小淀粉与PVA混合浆液的初始相分离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