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介绍了邯钢焦化厂污水处理体系原工艺存在的问题,针对工艺中的问题提出了污泥脱水技术的解决方案、操作事项及问题对策,并列出了相关技术数据及费用指标、效益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现场处理的轧机振动问题及轧制斜纹问题,详细介绍了加工设备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查找及处理方式,确保科学判断问题原因,追求问题处理实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箕斗井配套溜井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出现高频堵塞和粉尘大的问题及常用的几种临时处理堵塞问题的方法。分析了溜井堵塞及粉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对溜井的技术改造来解决堵塞及粉尘问题。  相似文献   

4.
仲伟 《冶金设备》2011,(Z1):123-125
提出了风根秤应用在铜合成炉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及进行设计改造的方法及原理,并通过改造有效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为铜合成炉生产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我省城市中不规范店名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点评了若干需要规范的地方,如店名的译名问题、店名的拼音问题、店名的繁体字及异体字问题,同时探究了不规范店名的原因及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锻压厂水压机基础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及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对防火墙的功能及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天钢二号高速线材轧机,在轧制Φ8.0 mm及Φ10.0 mm的螺纹钢时经常出现堆钢及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发生在2号至5号水箱及恢复段导槽。本文分析和阐述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了整改措施,通过现场对比实验,确定了水箱冷却水嘴及恢复段导槽的孔径由Φ12.0 mm扩大至Φ16.0 mm。优化后,基本消除了堆钢问题,改善了冷却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宝东 《山东冶金》2005,27(Z1):66-68
本文介绍了南钢炼铁新厂焦化新项目煤气净化系统工艺,并从开工一年以来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该系统工艺设计及设备的制造和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就问题的解决及二期工程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小方坯连铸机投产以来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洛钢发展高效连铸拟采用的技术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琦  刘帅  徐化岩  孟志权  王刚  许石 《钢铁》2019,54(10):125-133
 能源管控系统是国家工信部推出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之一,也是企业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综述了钢铁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针对能源管控系统核心功能展开进一步分析,从基础能源管理到能效分析与评价、能源供需预测与优化分配、多能源介质耦合优化调度及辅助决策,以及碳排放分析等核心功能,旨在推进中国钢铁工业能源管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能源精细化管理作用,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表面铜粉剥离,导致铜杆线表面损伤,其对铜杆线拉伸过程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剥离铜粉厚度可达25μm,经物相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铜及铜的氧化物。通过对剥离物和杆线表面缺陷进行形貌分析,以铜杆线的生产、加工各环节作为研究对象,并确认了铜杆轧制工艺、无酸清洗工艺、线表擦伤、拉伸角度及拉丝模具等5方面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铜杆氧化物剥落和机械损伤是铜粉剥离的主要原因,在铜杆线生产、加工环节,防止氧化物带入铜基体和避免铜线表面损伤能有效减少铜杆线铜粉剥离。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主研发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在考虑实际开采方式的条件下,进行轴压升高和围压降低的加卸载试验,分析研究不同加卸载速率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渗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卸载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加载速率越大,峰值应力附近的曲线平台越长,峰值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也越大,体应变则越小.不同加卸载速率比下含瓦斯煤变形模量均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到破坏时再迅速降低,而后逐渐保持稳定趋势;在相同轴向应变时,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的变形模量越大.加卸载过程中,煤样的偏应力、渗透率与应变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压密与弹性阶段、屈服破坏阶段和破坏后阶段.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达到峰值应力时,含瓦斯煤的渗透率和体积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14.
检化验系统对钢铁企业的进厂原料检验、中间产品检测、出厂产品质量判定等有着重要意义。对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的设置原则、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集中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化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原料取制样系统、原料分析中心、冶炼分析中心和轧钢检测中心的建设设计理念。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全自动智能检测系统、信息流过程自动化及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已成为当今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设计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螺杆压缩机在运行中出现的支撑轴承及推力轴承磨损,阴阳转子气、油封磨损变形,气缸内壁防腐层脱落及磨损;阴阳转子啮合面防腐层脱落及磨损;阴阳转子气、油封轴颈磨损;阴阳转子同步齿轮轴颈磨损;气缸端面内壁磨损;阴阳转子气封密封垫部分损坏等缺陷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现场应用为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王新东 《钢铁》2022,57(11):1-10
 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共识,是中国钢铁行业引领世界钢铁行业的重要方向。针对“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建设面临的全流程数字孪生、绿色技术集成、工程管理创新等诸多问题,河钢集团积极探索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工程实践中建立了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形成了钢铁工程数字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的协同、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协同、过程管控与全要素资源动态的协同、工程数字与模块建造的协同等“四个协同”的具体方法支撑。据此方法建成的唐钢新区,从设计、建设到交付的全过程遵循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建设目标,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最优网络结构为方向,运用最新的钢厂动态精准设计、集成理论和流程界面技术,通过工序功能集解析优化、工序间关系集协调优化和流程工序集重构优化,构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现了唐钢新区产线连续紧凑、动态有序和产品质量窄窗口稳定运行。唐钢新区是在同时期、同类型钢铁工程中吨钢投资最低、建设工期最短、环保水平最高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的建立为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晓光 《铜业工程》2022,(6):104-107
介绍了贵溪冶炼厂极板转运设备阳极板载运车提升卸载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从提升卸载装置缺乏自由度、限位支架损坏摆动撞击、提升装置倾斜重力、硬性碰撞冲击四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卸载装置产生变形的原因,最终确定是由于提升装置倾斜重力、硬性碰撞冲击导致提升卸载装置产生变形。通过分析,采用加强立板的方式进行改进优化,经计算验证,改进方式是可行的,可以解决阳极板载运车提升卸载装置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次级发射相关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次级发射的理论研究。次级发射理论在于研究影响次级发射的相关因素及对离子轰击下的次级发射现象的研究,以及对氧在金属表面的覆盖率与二次电子发射性能的关系的研究。介绍了几种成熟的有效次级发射体的性能研究、实际应用和与这些发射体相关的理论探讨。本文根据新型稀土钼热阴极材料发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稀土钼次级发射材料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弯曲共振试验机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添加质量分数0.8%Ni元素和0.1%Nb元素的Fe-Cr-Mo合金组织和析出相的大小、形态,研究了Ni和Nb元素的添加对Fe-Cr-Mo合金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和Nb元素的加入不但使合金晶粒显著细化,而且有效抑制了富Cr析出物的析出,使析出物明显细化且分布弥散。晶粒和析出物的细化同时提高了合金的强度和塑韧性,尤其是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塑性。1000和1100℃退火后,Ni和Nb元素的加入将提高减振合金的矫顽力,降低磁致伸缩系数,使减振合金的阻尼性能降低。900℃退火后,Ni和Nb元素的添加虽然提高了合金的矫顽力,但由于Mo元素的回溶使磁致伸缩系数增大,阻尼性能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矿山编录是矿山生产中重要的地质技术工作之一,编录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编录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期地质工作研究的精度。面对井下工作环境差、重复工作量大、效率低和成果利用不便等问题,亟待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解决。本文阐述选择采用C/S架构搭建矿山编录系统,分析系统架构、业务功能和关键技术后对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规范编录数据采集标准,利用移动端APP离线采集编录数据,实现编录信息快速采集、自动成图和数据集中管理,实时动态模拟展示采掘工程控制下编录地质体的三维空间状态。实例研究表明:基于C/S架构的矿山编录系统开发、使用便捷,具有实时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编录结果具有三维可视性,可以方便、灵活、全面地展示编录成果及地质信息,指导矿山地质探勘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