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祁涛 《城市建筑》2005,(12):22-25
本文通过对郑州世界客属文化中心方案的介绍,探讨了传统空间及文化如何融入新的都市空间,以及在城市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中如何实现由建筑单体向城市设计的尺度转换,组织复合化的建筑空间群,发挥由此而产生的空间能量,更好地实现建筑的空间、文化以及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2.
原型与重构建水聚落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云南建水地区聚落的研究,叙述在聚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带有典型代表的、相对稳定的聚落空间的原型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聚落空间必定会有变化,也即重构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入探讨能切合实际的地区性建筑、村镇和城市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巫雪松  张文杰 《住区》2022,(6):52-5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时期,如何立足于新阶段乡村发展理念重构乡村的经济和物质空间成为当下城乡研究重要的议题。传统生产主义的乡村面临衰败和异化等困境,因此亟需新理念和新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重构的要点。本文引入“后生产主义”的视角,首先结合中国乡村的在地化特征对之进行概念转译,得出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多功能化、生态化和人本化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构建乡村重构的总体框架。选择重庆市永川区凉风垭村为实证,首先结合案例探析后生产主义视角下乡村聚落的宏观重构模式。基于该空间模式,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背景,分别探析了乡村聚落中三生空间的重构路径,整合形成后生产主义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念集和方法库,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和人文复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垦地混杂区富锦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评价体系,测度聚落空间重构指数,结果显示东部国有农场垦区高而均衡,西部普通农区低且由内向外圈层递减,聚落空间重构分异明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从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聚落空间重构分异特征,提出黑龙江垦地混杂区聚落空间的优...  相似文献   

6.
郭颖 《四川建筑》2015,(2):64-66
粮丰中学项目充分发掘了用地自身的特征,对场地标高进行重新整合与设计,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营造出充满层次与趣味、并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回应了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育建筑的需求,塑造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摘要 顺德水乡具有丰富的聚落形态,揭示其聚落分布、形态多样性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特征,可以更好地掌握村落演 化趋势,并为珠江三角洲乡村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史料和实物资料中关于村落发展的时间点、 重要事件和推动因素,并与村落在三角洲的选址标高、水网形态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顺德传统聚落主要受三角洲自然 环境演变、特别是洪涝灾害的影响,逐步发展出从初期的适应环境到逐步实现与环境互动的村落选址和建设方式的模 式谱系,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三种村落形态类型。这种适应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的低地聚落发展,因在三 角洲水网地带选址的不同而发展出避水患趋水利的岛洲特点的水乡聚落,最终也形塑了乡村社会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8.
江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具有自然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本文以场所和类型学理论为背景,通过对其空间层次的探讨研究,对其空间类型进行抽象,并总结其空间意象,试图作为传统聚落空间保护和延续的真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燕 《工业建筑》2019,(5):32-35
工业活动停止后,工业遗产所在场地成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重要区域。重构场地秩序是更新利用的研究基础。通过案例分析,从轴线、格网、分层叠加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场地的尺度和构成关系,论述场地秩序重构的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更新改造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力机制与空间响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大趋势下,如何推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正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驱动聚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选择并适应性地做出空间响应则尤为重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乡村案例卫星图的图示化解译,分析总结我国传统农业型乡村的问题。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现代农业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从而提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并探索在该3种转型动力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在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上的重构路径和方式。最后以成都市战旗村为例,验证3种重构动力能够促使乡村聚落空间更加集约化、现代化、永续化,在营造良好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型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12.
辛鑫  路红  夏青  任利剑 《室内设计》2020,(5):125-131
藏族水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将自然的水域赋予了具有人文性质的类型划分和空间层级,由此衍生出“水域—社会”的空间结构。文章尝试建立与这一结构对应的“水系—聚落”的三种组织关系,即疏密有度的生存空间、相依相融的生活环境、界线明确的空间划分,以说明“以文教化”在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产生的作用。总结出“以文教化”的空间特点:自然属性、分类分层、行为活动,及决定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以文教化的作用、人的主观认识、生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俊 《华中建筑》2008,26(9):36-38
该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的建筑经历和主要作品的介绍,揭示了山本理显对于现代主义影响下建筑和城市的独特理解和诠释,并以山本理显的实际作品为例,分析传统聚落对于他的建筑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用“城市设计”项目替代“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做法,从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及特点、具体概念划分和工作内容定位等方面,分析并论述了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间既独立又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东风  郑瑞山 《规划师》2005,21(1):89-93
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包括场所本身的视觉美学效果、环境心理、场所的社会功能与又脉精神三个万面。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的营建要注意培育其多样性和地域化环境特征。对于新校区的非正式场所应注重其历史化内涵延续,应强调其功能更替的应对性。  相似文献   

19.
肖建榕 《福建建筑》2009,(11):124-124,146
针对目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机场沉降监测数据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涛  刘玉财  羊远新 《城市勘测》2009,(4):134-137,154
简要叙述了机场沉降的大致成因以及监测的流程和种类,指出了机场沉降监测的控制指标、实现监测的技术手段及监测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实际工程算例,重点说明了机场沉降预报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