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化纤企业的生产废水成分复杂,属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采用由4株高效菌组成的混合菌体对一种化纤废水进行处理,探讨了正交法对废水处理的工艺条件,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pH 9.0,废水进水质量浓度700 mg/L,菌体质量浓度3 g/L,摇床转速15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系统出水ρ(COD)=27.65 mg/L,COD去除率为95.77%。4株高效菌其中6-81和3RE15菌株由本实验室保藏;降解乙醛的A572菌株和降解二恶烷的D-21菌株是本次实验从自然界中分离获得,初步鉴定为醋酸单胞菌(Acetomonas.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  相似文献   

2.
甾体药物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甾体药物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底物,从自然界筛选了高效降解菌株6株,经鉴定,他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采用好氧工艺,以筛选出的高效菌株为降解菌,用正交法研究了高效菌降解废水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菌体质量浓度10 g/L(湿),pH 7.0,摇床转速110 r/min.影响CODcr去除率的因子顺序为菌体质量浓度>pH>摇床转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高效菌的CODcr去除率达到94%,出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甾体药物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底物,从自然界筛选了高效降懈菌株6株,经鉴定,他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ucter sp.)。采用好氧工艺,以筛选出的高效菌株为降解菌,用止交法研究了高效菌降解废水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菌体质量浓度10g/L(湿),pH 7.0,摇床转速110r/min。影响COD_(cr)去除率的因子顺序为:菌体质量浓度>pH>摇床转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高效菌的COD_(cr)去除率达到94%,出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从武汉石化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菌株DBP-WUST.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Elizabethkingia sp..研究发现,该菌株较优的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7,摇床转速150r/min,接种量7%.在较优生长条件下,菌株DBP-WUST能在60h将400mg/L的DBP全部降解.将菌株投加到实际炼油废水中,能有效降低废水的COD.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高效菌应用于工程中降解高浓度焦化废水的有效方法,投加HENGJIE高效混合菌制剂和作为载体的粉末活性炭于O1AO2工艺中,进行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固定高效菌,对未经稀释的高浓度焦化废水进行直接处理.在水里停留时间为84h,进水COD浓度平均值为5435.7mg/L时,出水COD浓度为369.3mg/L,COD去除率为93.17%;进水NH3-N浓度平均值为67.80mg/L,出水NH3-N浓度为1.04mg/L,NH3-N去除率为98.18%.色度为100~200倍.除COD与色度外,其他检测项目均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菌剂一次投加,投菌量小,操作简单,适合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9项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技术对从含油废水中筛选的2株菌L2、L3进行鉴定,并对L2、L3菌株降解石油烃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菌株分别为:L2-Ochrobactrum ciceri sp.苍白杆菌和L3-Serratia marcescens sp.粘质沙雷氏菌.2株单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非常高效,初始浓度为4 000 mg/L的石油烃,分别加入菌株L2、L3,12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高达97.37%、98.98%.两种菌在前3 d对石油降解速率较快,随后进入稳定期生长速率平缓直至趋于零.  相似文献   

7.
应用于固定化生物技术的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获得处理煤气厂含酚废水的高效菌株,解决含酚废水中总酚降解问题.方法从哈尔滨气化厂现有生化处理系统的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筛选高效脱酚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DNA测序。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对高效脱酚菌进行了多组分苯酚羟化酶大亚基因(LmPHs)的扩增,采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将高效脱酚菌固定在活性炭上,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应用于哈尔滨气化厂煤气废水处理的中试设备中.结果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3株高效脱酚菌,其降解废水中总酚的能力均在99%以上。IBAC段进水COD的质量分数在600mg/L以下,总酚的质量分数在75mg/L以下时,IBAC段对COD和总酚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鉴定出这3株菌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结论对3株高效脱酚菌的继续研究可使其在含酚的污水处理等实际运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选育高效降酚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降酚菌的降解影响因素,诱变选育出高效苯酚降解菌,并确定此株高效菌的降解特性.方法从3种土样中分离纯化出一株能降解较高质量浓度苯酚的野生菌P4,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镜观察作初步鉴定.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从诱变后的正突变菌株中选取一株降解率最高且生长旺盛的菌株,命名为高效苯酚降解菌P4S,利用正交试验法测试其降解特性.结果初步鉴定野生菌株P4为酵母菌,该菌能在48h内将800mg/L的苯酚完全降解.经紫外诱变选育出的高效降酚菌P4S,能降解1600mg/L的苯酚,并可耐受1700mg/L的苯酚.由正交试验与验证性试验结果相比较,得出其在苯酚废水中的最佳降解条件为150r/min,36℃,pH为6,生物投加量为5%,降解率可达85%.结论经诱变选育出的高效苯酚降解菌能降解更高质量浓度的苯酚,环境适应范围更广,更适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富集、分离和纯化从长期受洗涤剂污染的环境中筛选出两株能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唯一碳源的菌株MB3和MB4,它们在SDBS浓度为100 mg/L时的降解率分别为70.80%和71.67%.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琼斯氏菌属(Jonesia sp.).对它们的降解特性研究发现,MB3和MB4菌株对SDBS的最高耐受浓度分别为900 mg/L、1300 mg/L.通过正交实验确定MB3的最佳降解条件为:酵母膏浓度为2.0g/L、接种量为6%、SDBS浓度为400 mg/L、培养时间为36h,降解率最高,达到70.35%.MB4的最佳降解条件为:酵母膏浓度为1.6g/L、接种量为4%、SDBS浓度为400mg/L、培养时间为36h,降解率最高,达到76.36%.将两种菌株按比例混合接种,发现混合菌株的降解率要比单一菌株的降解率高,且降解率最高可达85%.  相似文献   

10.
从某焦化厂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苯酚高效降解菌(Wust-C),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对Wust-C降解苯酚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苯酚浓度为1 000 mg/L的试样中,培养24 h后,Wust-C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98%;初始苯酚浓度为300 mg/L试样中的苯酚可在8 h内完全降解。采用海藻酸钠对菌体进行固定化后,Wust-C的降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培养24 h后,固定化Wust-C对初始苯酚浓度为1 200 mg/L试样中的苯酚降解率达到100%,初始苯酚浓度为300 mg/L试样中的苯酚可在4 h内完全降解。Wust-C的加入对混合菌群降解苯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扬声器的自滤波特性与D类功放失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圈式扬声器的电—力—声类比等效线路对动圈式扬声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利用扬声器的自滤波性能改善因D类功放移相网络引起信号相位失真的方法。同时,采用比较、反馈的方法对音频信号的谐波加以抑制,使得数字功放的总体失真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红土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分形几何理论,探讨红土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其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土的颗粒粒度具有线性分形结构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土中颗粒粒度的分布情况,并与土的物理力学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分维是描述土的颗粒粒度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立学院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风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并由此探讨了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圆锥面截交线为椭圆时的投影方程,分析了截交线的投影形状,为准确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用解析法分析了圆锥面与圆柱面正交时相贯线的投影形状、特殊点位置及其作图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黄蘑多糖(Polysaccharide of Huangmo,简称HMP)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黄蘑多糖除蛋白的方法及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确定热水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多糖产率达21.32%;使用三氯乙酸法去除多糖的蛋白,当m(黄蘑粗多糖)∶m(三氯乙酸)=1∶6时,多糖质量分数达到83.7%。  相似文献   

19.
"通信原理"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针对信息与通信学院精品课程"通信原理"实施了一系列教改探索与实践,其中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环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以科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演进路线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研究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路线,并从人和物二个角度探讨网络的技术特征,给出物联网的演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对信息通信的探索将会融合,物联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网络的泛在化。据此结论,从公共物联网和系统应用角度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与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